王耀宗 牛明雷
摘 要:近年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在农村的实施,更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本文提出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数字乡村”战略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各环节广泛而深度的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服务在线化、治理精准化、数字一体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成全面融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关 键 词:数字乡村;农业农村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以信息化引领驱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破局的时代选择。但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各地区间的发展程度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涉及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共有9条意见,包括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产权管理、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等。但是这9条意见使用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几个易混淆的相近概念,部分工作内容有交叉,且多数内容穿插在其他领域工作中一笔带过,尚未形成统筹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引领、驱动和倍增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数字乡村”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字乡村”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概念进行界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提出,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包括“宽带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内容。
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我国智慧城市实践的重要成果。2018年召开的“中国智慧社会发展与展望论坛”提出,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汪玉凯提出,智慧社会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社会,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万物感知,在网络化基础上实现万物互联,在智能化基础上使社会更加智慧,包括智能治理、智慧产业、智慧商务、智慧服务、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6个方面[1]。
结合已有研究,数字乡村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社会建设在乡村的延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各环节广泛而深度的应用,实现数字化升級改造和全面感知,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农业农村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在线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建成全面融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二)“数字乡村”战略的阶段性特征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有很多,包括诺兰模型、“S曲线”理论等。周宏仁[2]提出,信息化发展,可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李道亮[3]从定性的角度提出,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处于诺兰模型的第二、三阶段,即信息化普及和发展阶段。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应该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建设需求,同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服务在线化、治理精准化、数字一体化。
产业数字化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数字产业化就是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信息产品与提供信息服务的相关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服务在线化就是推动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以及其他各类信息服务上网进村,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在线化、高效化、人性化办理。
治理精准化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农村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加强农村资产、资源、生态、治安等领域的精准管理,推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一体化就是统筹城乡信息化战略部署,推进城乡信息化各领域各环节之间数据畅通流动,并以信息流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数字乡村”是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要与其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相适应,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我国的信息化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开始发展的,特别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更为薄弱,只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进行分头突破,不断积累技术、经验、人才,培育形成学网、懂网、用网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农村不同程度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9亿,智慧城市建设为系统推进区域性信息化工作也积累了经验,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条件基本具备。进入新时代,随着基础条件和建设需求的改变,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也将从分领域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转变为系统推进“数字乡村”战略。
(二)“数字乡村”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面临着资源环境、人才技术、要素生产率等诸多瓶颈制约,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在信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寻求超常规的解决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领驱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外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仍占总人口的四成以上,抛开农业农村谈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是不完整、不现实、不可行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有必要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加快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化短板,用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数字乡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業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要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要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服务在线化、治理精准化、数字一体化,就是在农业农村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具体措施。
三、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
通过实施宽带乡村战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光缆、卫星通信进行政村,按需实现光纤入户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向自然村和住户延伸覆盖。2017年末,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农村宽带用户达到937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通宽带比例已经超过90%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应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决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农资供应环节,农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的化肥定制化生产等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在生产环节,遥感监测、远程诊断、精准作业、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稻智能催芽、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等技术开始大面积应用。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中心于2016年在部分省市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重庆、甘肃等7个省市开展了农业信息化评价试点工作。开展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试评结果看,生产信息化应用指数的均值已达到0.325生产信息化应用主要考察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个领域的应用。。在加工环节,传统手工生产设备逐渐升级为机械化、自动化大型设备,出现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加工新模式。在流通环节,电子商务成为新的流通渠道,网络期货期权、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批发市场网络交易成为新的交易手段,产销信息对接效率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1391.3亿元,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实物交收额超过10万亿元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报告》。。在产业管理方面,政务信息化深入推进,信息统计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始应用,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在线办理。在综合应用方面,出现了“云农场”“农场云”“田田圈”等集中农资供应、农技指导、产品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智能农场管理系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部分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网络全流程管理。
(三)农村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
农村电商发展迅速[4],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其中实物类产品7826.6亿元、服务类产品4622.2亿元,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报告》。,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下支付的比例达到47.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740万人,其中543%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农产品加工局新闻发布会。都使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营销产品。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众筹农业、在线旅游、在线餐饮等一些创新应用在农村加速推广。
(四)农村在线服务、在线治理开始应用推广
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大规模设立,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设立的益农信息社可以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行益农信息社16.9万个,开展便民服务2.33亿人次。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价格、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已经惠及全国1/3以上农户《12316三农信息服务基本情况》,农业农村部官网。。“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在农村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教育部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解决400多万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缺乏而开课不足的问题;文化部门开展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大批乡镇服务点,建成农村数字院线252条。“互联网+”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等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枫桥镇推行基于“四个平台”的网格化管理,提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為村”平台让村民可以更好地监督村务、党务;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
虽然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速度和效果。一是城乡信息化差距较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10%,是农村地区的近一倍;城乡地区网民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也存在明显差异,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的差距在 20%-25%之间;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85亿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但服务内容和服务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内部发展不平衡。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最突出的亮点,信息化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在农民生活、农村治理方面的应用,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应用规模和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三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呈现点状、条块特征,各地区各部门各自开展试点工作,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个别案例的成功经验不能快速推广,系统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据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7省市农业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均值为1.63亿元,最高也仅为6.0亿元。
四、基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现有基础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数字乡村”战略是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现有发展基础上的新战略,应该坚持服务“三农”发展、适应“三农”特点、满足“三农”需求的基本立场,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布局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中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全面感知能力、贯通信息流动渠道、建立智能决策机制、实施精准管理控制为技术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化、农村服务在线化、农村社会治理精准化、城乡数字资源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
1.建立“空天地”一体的数据感知网络。充分整合在轨卫星资源,补充必要的专用观测卫星,结合高低空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式监测平台,建成全覆盖、高分辨率、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的遥感观测平台。充分整合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农田水利监测站点观测信息,根据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不同生产环境对监测数据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全面推广各类环境监测、个体感知的物联网设备。建立智能终端报送网络,提高人工采样信息报送效率。在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阶段,大力推广RFID、二维码等技术,加强对农产品流程的感知能力。
2.构建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耕地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土地调查监测体系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制度,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结合资源要素权属和人口、工商登记信息,以及农业补贴发放、投入品监管等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一张卡”制度。建立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形成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市场价格、成本收益等6大类基础数据。推动各类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中央数据库和各层级监测平台,按需求按权属管理、查看信息。
3.建立农业智能生产决策控制体系。在大田规模种植区域,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催芽、智能灌溉、智能农机、航空施药、远程调度等设备和作业模式。在设施农业领域,加强作物生长决策模型研究和开发,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室内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智能育苗、采收嫁接机器人等技术,形成智能化、工厂化种植模式。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推广网络选育、饲料精准投喂、疾病自动诊断、智能收获、废弃物循环处理等技术和设备,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建立农业智能生产决策控制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和绿色生产。
4.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依托数据感知网络和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提供市场预警、政策评估、资源管理等决策支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开发应用基于ERP系统的农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基本生产单位的数字化、精准化管理。推广贯通全产业链的“云农场”等管理模式,以及电子商务、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等交易形式,建立按需生产、就近配送的农产品智能供应链,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流程监管。
(二)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化
1.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工程等项目,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分等分级、采后处理、包装储运、冷链物流、服务管理的设施设备和标准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农村服务站点和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智能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推动农产品上行。以解决电商发展需求为目标,提供文案撰写、图像影像制作、宣传策划、包装设计、营销分销、代运营等电商服务,建立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和孵化基地。
2.推动农村互联网创业创新。创新开发农业多功能价值,加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在线乡村旅游平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打造网络交易平台,推动闲置分散的农房、农机、劳动力、土地和车辆等进入市场,发展共享经济,盘活资产、提高收益。打造农村创业创新众创空间、产业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多种形式支持,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发展众筹农业、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新业态。
3.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引导建立安装维护、软件应用调试等社会化配套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软件和设备检验检测体系。培育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龙头企业,探索完善企业协作机制,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加快推進农村公共服务在线化
1.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重点推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党建、民政、残联、法律、人力社保、建设、卫生、人口计生、公安、农业、林业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车票购买、水电气缴费、小额取贷款等便民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化办理。鼓励网络购物、就业求职、旅行预订、影音娱乐、金融理财等适应农民特定需求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向农村延伸。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合各部门、企业在农村的服务站点,提高益农信息社覆盖率,实现各类涉农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解决农村非网民的上网需求。
2.利用各类远程平台就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推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远程教育,为农村中小学生就近提供优质教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点信息化建设,利用远程医疗汇聚专家资源,为农民就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建立推广面向“三农”的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各类远程咨询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类在线咨询服务。
3.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专家资源和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农技指导。建立农业生产性服务网络交易平台,推动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农机作业、农业植保、农业气象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资源与生产需求更好对接,提高服务资源使用效率。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利用农业产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针对农民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精准化
1.推进农村地区资产资源数字化管理。采用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实现耕地、草原、林地、水资源以及民房、宅基地等农村地区各类资产资源和权属“一张图”管理,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资产资源权属动态更新和快速核查。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网络管理平台,建立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电子台账。建立农村各类产权网络交易平台,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
2.推进农村社区智能化管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进农村,加强农村视频监控设备布点,推进人脸识别等大数据应用,构建智能防控体系。利用遥感、传感器、视频监控等各类适用技术,推进对生产废弃物排放、生活垃圾处理、土壤水源等农村环境关键区域关键环节的在线监测,提高农村环境实时感知能力。推动气象、地震、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推送。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加强互联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技术的应用,整合人口信息、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污染防控等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
3.推动形成互动参与的农村基层自治模式。推进村务、党务在线公开,创新各种方便农民在线交流、在线议事、在线投票、在线监督的互联网应用,提高便捷性、降低议事成本,保障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的落实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加强网络民意搜集和整理,及时分析、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农民意见,激发农民的创造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推进网络精准扶贫。构建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扶贫动态跟踪监测机制,为每个贫困户建立致贫原因、收入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家庭成员等特征的数字化档案,开展对贫困户从识别到帮扶、脱贫后跟踪监测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推进扶贫相关数据资源共享,为贫困户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帮助贫困户依靠网络创业就业。
(五)加快推进城乡数字资源一体化
1.加强信息化战略的统一规划。加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中城市和乡村的统一规划,推进城乡信息化各项措施和项目工程的统一布局,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各项工作,按照中央层面建立“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各省份或有条件的地市统一建设“数字乡村”软硬件平台,县级按需定制部分服务项目,村级站点提供信息服务的总体思路,加强平台系统和数据中心的集中开发建设。
2.推进数字资源共享开放。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硬件环境、软件系统、数据共享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数据质量、数据交换、开放共享的监督评估机制,推进数字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推动形成“数字乡村”大数据。编制数字资源共享开放目录清单,逐步推进部内各单位之间、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实行分级共享开放,鼓励社会各方对公共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
3.形成数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各类在线公共服务事项无缝衔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通产业各环节横向、纵向信息传递渠道,构建城乡全覆盖的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能供应链等智慧网络,以信息链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逐步形成数据驱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成立“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数字乡村”战略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内设“数字乡村”专职工作机构,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和政策协调,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形成中央统筹、省市负责、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数字乡村”战略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计划、各地区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数字乡村”的统计监测体系、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工作奖惩机制,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库建设,完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建设“数字乡村”的合力。
(二)完善扶持政策
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界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整合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和基建投资投入力度,完善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策性保险等多种资金支持方式,推进相关应用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产业化。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出台“数字乡村”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的支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探索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投融资模式。引导设立创投扶持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股权众筹融资、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
(三)强化科技创新
制定“数字乡村”技术研发计划,加强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统一研发布局和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跟踪研究,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强化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导、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壮大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学科群、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建设,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模式,推进跨界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促进“数字乡村”各领域资源整合和集成应用中的作用。建立完善技术转化、推广、服务体系,研发推广一批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集成解决方案。
(四)建立人才队伍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和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建设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化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对于符合政府培训方向和培训要求的,采取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支持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向农民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培训,制作一批培训教材和影视资料,通过网络和农村信息、文化服务站点广泛宣传。
(五)加强网络安全
建立各层级“数字乡村”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基本形成基础网络、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重要控制设备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农业农村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控。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体系,重点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组建农业农村网络安全测评中心,提高农业农村网络安全检测评估技术能力,建立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监管機制。建立“数字乡村”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预判风险因素,组织应急演练,防范化解网络安全潜在威胁。成立各层级网络安全应急处理团队,切实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规范网络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等行为,加强数据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等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建设,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玉凯.智慧社会倒逼国家治理智慧化[J].中国信息界,2018(2):34.
[2] 周宏仁.信息化:从计算机科学到计算科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6) :591-598.
[3]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阶段化发展战略[J].中国信息界,2007(23):37-43.
[4]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17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