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发展农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资本要素下乡逐渐成为趋势。通过调研发现,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一方面资本下乡具有主体性优势、政策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又面临资本主体与乡村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通过价值共享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分层运营机制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实现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最后阐明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关键词:资本下乡 休闲农业 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资本要素下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资本下乡的政策逻辑在于通过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以带动稀缺要素与农村本土资源的结合和互补,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旨在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但是乡村资本与乡村资源整合时,常常会面临诸多障碍,致使乡村资本在乡村振兴中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会遭遇到运营上的困难,严重时会发生“亏本跑路”等恶性事件。
现有研究从农民的公众利益出发,对资本进城的正反方面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把资本、村庄等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忽略了村庄的类型特点和发展方向。资本下乡是一种客观现实,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索资本下乡、促进农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机理和可行性这条路是有实际意义的。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的劳动力逐步离开耕地从事生产,出现了明显的“离农”倾向,导致了大量的耕地与住房闲置,农村资源浪费。本文的目的是探索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机制与作用,以期为新时期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M休闲园区的概况
2018年,A公司积极响应北京市盘活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试点的政策,考察了北京周边农村的环境,基于政策和村落中自然环境的双重吸引,最终选定在怀柔区W村建立M休闲农业园区,在怀柔当地政府政策的导向下,与W村签署合同,依法租赁了一块土地,其中包括民宿用地(宅基地)、建设用地(废旧校舍)、园地(休闲娱乐场地)。M休闲农业园区在原先W村小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废旧校舍改建,将每排校舍改建为三个院落,打造一个乡创空间,为少儿教育、布艺、陶艺、体育、摄影等搭建一个平台。M休闲农业园区主要负责餐饮、住宿服务以及周边环境的建设营造,乡创空间为W村注入人文气息,吸引北京市民前来休闲娱乐,两者相辅相成,也为W村村民的增收带来了利好。
(二)以M休闲农业园区为中心打造乡创文旅空间
M休闲农业园区旨在以W村为载体,打造成一个集自由、多元、创新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生活社群空间,探索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M乡创空间包含几十个跨界品牌,经过长效运营,旨在共同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经济”。文创空间:艺术工坊、咖啡工坊、摄影工作室、“陶”空间、乡村生活美学创意工作室、制衣染色工坊、天文小院等。休闲生活微度假:茶餐厅、微醺酒吧、乡村市集等。农业、科技与教育:垂直农业实验室、cooking school、树屋营地、亲子乐园、采摘园、栗子衍生品、自制果酒等。共享办公:智米共享办公空间、北京农村农业局产业处乡创基地、北京休闲行业协会乡村基地、蓝海咨询乡村学院、设计工作室。M休闲农业园区倡导与喜欢的人做邻居。废旧校舍改建后的院落会长租给一些有乡愁和对乡村有着浓烈情感的创客,这些有着共同情感的人汇聚在一起做邻居,相处非常融洽。这些创客在W村旅居时由M休闲农业园区为其提供服务和配套设施,闲暇时会由M休闲农业园区代为管理,短租给来此旅游的客人。M休闲农业园区配有优质、安全、绿色的板栗、核桃采摘园。在当地政府规范用地的前提下,M休闲农业园区优化种植品种,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设计、包装、制作等丰富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M休闲农业园区深入挖掘W村农业文化遗产,精心推出农副产品加工、布艺、手工烘焙等内涵丰富的体验活动,满足市民娱乐与劳动的心理诉求。园区引入以教育和科普体验为主的活动,天文小院、垂直农业实验室、自然教育等,满足市民涉农与天文科普教育的需求。
(一)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1.主体性优势。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即强调农民的权益、决策与受益。尊重农民的主体性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如此,农民的发展热情才能被真正点燃。W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特别注重村民的主体性,原因如下:一是村民的参与能够充分利用其闲置资源,为部分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其收入。二是家庭经营模式使村民能够根据自家条件,提供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三是本地村民的经营确保了乡村的原汁原味。家庭经营围绕村民的生活空间展开,为“下乡市民”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帮助他们更近距离地感受乡村的温馨,减轻城市带来的陌生感。四是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和假日性特点,家庭经营方式更具灵活性,能夠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降低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风险。
2.政策优势。在政策环境层面,乡村休闲旅游已被视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策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积极致力于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已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具体而言,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已颁布《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关的政策更是屡见不鲜,旨在推动其持续、健康的发展。M休闲农业园区项目严格遵循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致力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充分尊重乡村自身和产业的发展规律。
3.自然环境优势。怀柔区为生态涵养区,区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W村坐落其中,具备发展休闲旅游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地形上,地处北京市山前暖带地区,四面环山,以西北高山为绿色屏障;旅游资源上,“有山有水有长城”,位于长城脚下,响水湖畔,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周边林木茂密,百年栗林随处可见,依托怀山柔水、森林氧吧,吸引大量北京游客前来观光休假。
4.市场环境优势。随着北京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看山望水忆乡愁”的需求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选择到乡村体验生活,城市居民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交通上,W村距京承高速1号入口全程72.1公里,驾车约1.5小时,路途平坦,车流量较低,沿途交通畅通,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市场巨大。
(二)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市场机制已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在此背景下,“资本下乡”现象也面临着“外来性”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资本下乡”确实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为丰富的资源,但这些“外来”资本在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中,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受阻,有时甚至会受到乡村社会的冷遇和排斥。M项目在进驻W村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资本”与村民的矛盾问题。
1.资金主体不能实现对农村土地、住房等生产资源的稳固掌控。资本下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乡村的生产资源相结合,而在这些资源中,农户的土地和住房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在当下的制度环境下,资金主体虽然能够以转租的形式向农户取得土地、房屋的使用权,但无法确保该使用权的稳定性。一方面农户行为表现出“弱规则导向”特征,即便是和投资方签订了合同,农民也有可能反悔,收回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虽然资本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迫使农户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但是农户仍有可能使用“弱势群体的武器”进行反抗。另一方面农户的行为有其特有的特征。在乡村社会中,资本主体是“外人”,因此,农户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本主体的非伦理行为,比如,等资本主体在投入资金后,突然提高租金,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资本方在利用公共资源方面存在不当行为。当资本进入乡村产业领域时,它必然需要利用乡村的公共资源。然而,有些资本方可能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不正当的操作,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资本主体利用了需要人工提供,或利用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就会受到农民的质疑。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其拥有的公共财产是集体财产,作为集体的一员,所以他们享有对公共财产的无偿使用权。但是,资金的所有者并不是社会的集体成员,所以,他们不能对社会上的公共资源进行无偿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在目睹了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后,会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对其进行管理造成阻碍。
3.投资主体很难从当地政府那里得到政策支持。随着乡村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从传统的种植、养殖向加工、物流、销售以及农业旅游等领域扩展,乡村建设用地和资金支持的需求也日益凸显。这些需求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资本”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对于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地方政府支持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大规模资本凭借其规模优势,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作为当地政府争取项目的重要平台,通常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政策资源。然而,现实中大规模资本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农村地区主要以小规模资本为主,并且这些资本数量有限。因此,政府通常不会主动向小规模资本提供政策资源,而是需要资金主体主动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对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用于建设的土地指标还是财政资金,都是有限且珍贵的资源,需要谨慎管理和分配。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资源,并确保分配方案与其发展规划保持一致。资金方作为市场的一部分,通常对流程和政策缺乏理解,因此在获取政策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
(一)园区与村民的互惠共赢
相对于以往W村的生产经营模式,M休闲农业园区的建立为其注入了活力,M休闲农业园区与W村村民的互惠共赢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一是M休闲农业园区的介入为村庄的休闲旅游共生环境建设带来了诸多便利,而村民不仅为园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通过深度参与增强了乡村休闲旅游的乡土特色。二是M休闲农业园区与W村之间在业务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为双方的合作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园区能够吸引大量游客,而村民则可以弥补园区在乡土服务上的短板。最后,村民通过农家乐、民宿等个体经营方式,为乡村旅游产品带来了新的选择,满足了周边城市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资本下乡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经过对M休闲农业园区在W村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妥善地处理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使双方能够互补、互促,从而构建了一种互利的共赢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四大机制:价值共享、利益联结、分层运营以及组织协调。特别是价值共享机制,它使M休闲农业园区与W村村民共同遵循一套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休闲农业园区以W村为载体,吸引外来游客实现营收,村民利用客源经营旅游消费衍生品实现增收,这成为双方互惠共赢关系形成的价值基础。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将M休闲农业园区与W村村民的利益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而分层运营机制则确保了M休闲农业园区和W村村民能在运营活动中针对各自的目标市场进行明确分工,这不仅有效化解了双方之间可能出现的潜在冲突和竞争,还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协同合作。而组织协調机制则通过村委会这一桥梁,使M休闲农业园区和W村村民得以紧密相连,实现了信息的畅通沟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各方关系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婧.进入与退出:“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基于皖北黄村的考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7.
[2]徐宗阳.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6(5):63-87.
[3]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1):66-83.
[4]卢青青.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重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0-129.
[5]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00-116+205-206.
[6]陈靖.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2013(3):31-39.
[7]陆文荣,卢汉龙.部门下乡、资本下乡与农户再合作—基于村社自主性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3(2):44-56+94-95.
[8]许红梅,郭炎,李志刚,赵宁宁,林赛南.资本循环视角下农地流转的空间格局与机制——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21(4):994-1007.
[9]曹慧.农业领域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态势与取向观察[J].改革.2019(2):64-73.
[10]蒋浩,陈淑芹.推动我国乡村产业绿色振兴[J].宏观经济管理.2019(3): 50-57.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