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

2024-02-20 10:29张孝杰
教育界·A 2024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初中

【摘要】历史课程中有大量趣味十足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资源。基于此,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历史故事融入历史课堂,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做到有效认知历史、建立历史责任感。文章从教学导入、情境创设、知识衔接、课后练习、拓展延伸五个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将历史故事有效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张孝杰(1978—),男,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旧州第二中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使得学生只能从课本中接触到经过总结、凝练后的历史内容,再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具备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理解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可借助历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应用历史故事的第一重要原则。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参考,应延续历史本身自带的真实性特征。而且,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历史,对历史内容作出真实、客观的呈现,另一方面,真实的历史是學生了解历史内容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素材[1]。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保证所选用的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这是充分发挥历史故事价值的重要前提。

(二)趣味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内容本身较为繁复,因此学生在面对大量的历史内容时,容易产生学习倦怠、不愿深入思考的情况,这就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选用合适的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历史课堂更为活跃、学习氛围更为浓厚,也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做到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故事时,应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历史故事进行一定的趣味加工,使其充分发挥效用。

(三)适用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保证所选用的历史故事符合初中学生的阶段性成长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有效理解历史故事、深入认知历史知识。此外,历史故事还应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内容都需要使用历史故事进行辅助讲解,而是应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思维盲点等有效选择历史故事,这样才能起到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导入,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效的教学导入是教学效率的保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能否在教学导入环节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会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作为导入,紧扣历史教学主题,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做到有效学习历史知识[2]。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为例。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在导入新知识时,以适当的图片、影视等,呈现知识中涉及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知识的欲望,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从影视剧《三国演义》中选取有关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部分片段,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载体。在呈现影视剧片段时,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如:“从官渡之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根据影视剧呈现的内容,你能否判断官渡之战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从人物对话中,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对后世有何影响?”这样,学生可以结合影视化的历史故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则需要学生在后续深入了解知识的过程中作出判断。学生在导入阶段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与思考,这是保证后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信号。生动的影视片段可以转变学生以往对历史知识的刻板认知,再加上学生较为喜欢“看剧”,所以,教师选用影视片段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

因此,在历史教学导入中,教师既需要重视对历史故事的选择,也需要选用合适的载体展现历史故事,这样才能使历史故事以生动、形象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保证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历史故事的效用。

(二)立足情境创设,以历史故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情境创设作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基于此,在将历史故事融入历史课堂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将抽象的历史内容进行具象化处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历史知识中;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让学生做到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3]。对学生来说,有趣的历史故事比枯燥的文字更有吸引力,更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索。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从“统一”与“灭亡”两个角度对隋朝的发展作出有效认知。在认知“隋朝统一”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历史知识故事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以此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隋朝统一的历史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有关隋朝统一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以隋文帝杨坚为故事主角,讲述关于隋朝统一的故事。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提出思考问题,比如在讲到隋朝与陈朝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为什么隋朝要灭掉陈朝?”这一问题为主题,让学生从两个国家的位置、国力、君主治国政策等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有效认识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当时的陈朝位居南方,是南方的割据政权,若是允许其长时间存在,会影响北方建立的隋朝政权;再加上当时的陈朝君主昏庸、不理朝政、沉迷享乐,可以看出陈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均不足以比肩隋朝。为了隋朝的稳定,隋文帝便抓住这一契机,采取了灭陈举措。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故事的结尾,如灭陈带来了哪些影响?为了巩固隋朝的政权,隋文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学生对“隋朝统一”这部分知识便可以做到全面认知。

在以历史故事为主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采取将历史知识故事化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故事内容的真实性,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有效记忆。

(三)立足知识衔接,以历史故事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在历史发展中,许多历史事件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这些联系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清历史知识间的关系,建立历史框架。基于此,在讲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作为知识衔接的线索,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发现前一历史事件的影子,再对后一历史事件作出有效思考,以此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发展观。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为例。在讲解本课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杜佑《通典》中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认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历史阶段中,唐朝国力的发展变化。具体内容为“至(开元)十三年(725年)……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鼎盛时期的唐朝粮价稳定、社会快速发展、店肆遍布国家疆域,而且国家安全度极高,往来商旅也不需要携带兵刃。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了解到盛唐的气象?且可以体现出杜佑所讲述的这段话?”在思考中,学生可以从一般角度给出答案,如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展开详细讲述,如从经济角度出发,可以展示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犁”的知识,由此衍生到思考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了解蜀锦、陶瓷器等知识内容。

这样,在以历史故事为衔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物品,以此丰富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四)立足课后练习,以历史故事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需要以课后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做到扎实记忆历史知识。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设计问题,让学生解读历史故事,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提炼知识,从而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到对课后练习题的有效解决,培养知识迁移能力[4]。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时,教师需要设置以历史故事为主的材料分析题目,以此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吴兢《贞观政要》中有一段话:“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学生需要思考这段话中的“吾”是指谁?以及“吾”是如何避免出现“一朝而败”的局面的?这段故事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情况。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对松赞干布迎接公主有这样一段记录: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学生需要思考“公主”有哪些贡献?以及唐朝还有哪位公主嫁到吐蕃?这个历史故事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时期民族交融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上述课后练习中,教师以具体的历史史实作为思考内容,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根据学生对史实故事的分析,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五)立足拓展延伸,以歷史故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初中历史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主,其中文字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总结性,致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内容只能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无法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思考。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的教学内容后,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适当拓展延伸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做到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思考。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教材中对安史之乱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开元末年朝政腐败、安禄山发动叛乱这两点上,且对安史之乱的危害也以简单概括为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真正窥见当时唐朝的真实情况。对此,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史实资料,并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丰富学生对开元末年唐朝社会实际情况的认知,使学生知晓为什么唐玄宗会出现朝政腐败、任人唯亲的情况,以及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教师需要借助相关史实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安禄山叛乱的具体情况,如安禄山叛乱的客观原因、直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安禄山可以集结大量人员参与叛乱?在发生叛乱时,朝廷都发生了哪些事件?朝廷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平叛措施?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也是学生思考的重要补充。

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需要有效拓展历史故事,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善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活动,让历史故事真正成为提高历史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帮手。在应用历史故事时,教师应将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结合,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导入阶段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这样,学生便可以做到对历史知识的扎实掌握,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思考问题,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2(23):182-183.

[2]陈刚.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5):131-132.

[3]王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0(6):15.

[4]陈沙沙.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探究[J].教育界,2020(24):47-48.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历史教学初中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