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校园生活的小奇

2024-02-15 00:00:00李建凤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

【关键词】校园适应;认知行为疗法;辅导联盟;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68-02

一、拒学的小奇

小奇(化名),四年级男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还有一个弟弟。小奇身材偏瘦,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偏下。三年级下学期,小奇常与父亲发生冲突,情绪过激时会用拳头捶打自己,多次拒学。征得小奇父母同意,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将小奇转介就医。医生诊断他为中度抑郁,建议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咨询。经过两个月的药物治疗,四年级上学期时,小奇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药物治疗用量减半。进入恢复期的小奇自愿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

二、拒学的背后

小奇的拒学行为源于三个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小奇六岁时,父母离异,他与母亲联系较少。只顾工作的父亲极少关注小奇的心理需求,无法理解和回应他的内心想法,缺乏有效的亲子陪伴。二是学业因素。小奇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受情绪状态影响,经常请假,上课走神,难以完成学业任务,产生自我怀疑。三是性格因素。小奇性格内向,在与同伴产生矛盾时难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与想法,一开始选择隐忍,不久就情绪爆发,与同学关系疏远。

三、辅导过程

1.接纳陪伴,确立目标

第1次辅导,我带着尊重、接纳的态度肯定小奇主动求助的勇气,主要采用重述、情感反应、澄清等技术,积极倾听、共情小奇的内心困苦及需求,进而建立信任关系。接着,我采用“奇迹问句”技术来设定辅导目标:“如果你有魔法,只要说一声‘变’,遇到的困扰都得到解决,那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希望父母关系缓和,希望父亲理解自己,希望自己打起精神,开心上学。”我与小奇共同将辅导目标定为缓解消极情绪,改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逐步适应校园生活。辅导结束时,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留意本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

2.家校会谈,调动资源

第1次辅导结束后,征得小奇同意,我邀请小奇的父母到校会谈,调动家庭积极资源。会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赋能父母,稳固联盟。我通过“赋能技术”肯定他们的行动力——迅速达成共识,积极药物治疗,进一步稳固家校联盟。第二,心理教育,达成共识。我讲述了小奇的困扰,帮助他们理解家庭成员关系给孩子带来的负性影响。第三,积极行动,重建互动。小奇的父母放下双方芥蒂,制订亲子活动清单,积极倾听、理解、回应孩子的情绪与想法,改善亲子沟通方式,提升亲子陪伴质量。

征得小奇及其父母同意,我和小奇的任课老师沟通了小奇的近况,主要从两个方面调动资源:一是教师披露。我向任课教师简要讲述小奇目前遇到的困扰及情绪状态,希望他们关注小奇的情绪变化,理解小奇。于是,任课教师暂时为小奇调整了学业要求,关注小奇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二是朋辈互助。班主任引导小奇的好友在学业、伙伴互动上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营造积极、温暖、互助的交往氛围。

3.调适情绪,提升技能

第2次辅导,首先,我与小奇回顾上周亲子关系的积极变化。小奇表示,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增多,感受到了温暖。其次,小奇诉说与父亲沟通时经常起冲突,由于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倍感挫败。我理解、共情小奇的沮丧情绪,并通过质疑技术让小奇看到与父亲沟通时也有“例外时刻”,引导小奇看见不合理认知对自身情绪、行为的影响。最后,我发现小奇在用言语表达情绪和想法上存在困难,便邀请他就父子沟通的具体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提升表达和沟通技巧,并建议他运用到同伴交往中。

第3次辅导,由于和同伴发生摩擦,愤怒的小奇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来到心理辅导室。我采用放松训练技术,让小奇想象手中的海绵球是令自己感到愤怒的事情,用最大力气捏紧海绵球,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3次后,小奇的情绪趋于稳定。我与小奇一起分析同伴摩擦事件,帮助他探索调适愤怒情绪的方法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并布置家庭作业:每天练习10分钟腹式呼吸技巧,并尝试使用。

4.行为激活,积极行动

第4次辅导,我请小奇分享运用情绪调适方法时的感受,并及时肯定小奇的积极尝试。小奇说,目前难以跟上学习进度,无法安心学习,不知如何着手。我引导小奇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其解释“滚雪球”效应,共同聚焦已经尝试过的有效行动,制订“小步子,慢慢走”行动计划,用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为激活专注体验,我请小奇在辅导室现场体验5分钟的写字专注练习,并布置家庭作业:选择3项简单学业任务,记录完成过程中的感受或困难。

5.付诸行动,逐步适应

第5次辅导,小奇的情绪状态趋于稳定,通过“小步子,慢慢走”行动计划逐步回归校园生活。我与小奇围绕家庭作业讨论现阶段行动中遇到的困难,探讨如何运用前期学用到的技巧来应对情绪变化、人际冲突,最后通过“自我暴露”技术让小奇了解:遇到困难时产生挫败和退缩心理是正常的,接纳和调整消极感受是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在与小奇商量后,我决定结束辅导,告诉他若有需要,可以再来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

四、辅导反思

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小奇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都得到改善,也能适应校园生活。小奇的辅导过程给我带来两点启发:一是中小学生心理困惑的背后可能是家庭成员关系出现了问题;二是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调动家庭、学校积极资源,共同干预。

【作者简介】李建凤,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上海,201104)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
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青春岁月(2017年2期)2017-03-15 17:50:37
认知行为疗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32期)2017-03-15 08:38:36
害怕跌倒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音乐治疗对青少年羞怯的干预效果和机制研究
一例失恋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6:39:55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9:06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2:02:47
行为矫正视角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