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标签效应;学生成长;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90-02
“我是一个差生”
新学期第三天,我发现小戴的作业没有交。于是,我把他叫到身边,问道:“小戴,你的语文作业呢?”
“没写。”他语气很自然,仿佛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听了这回答一愣,随即顺着他的话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写作业呢?”
小戴很认真地回答:“因为我是一个差生。”
我反问:“谁说你是差生的?”
小戴回道:“以前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差生呀,差生是不需要写作业的。”
短短两句话让我心中五味杂陈。
我对小戴说:“差生是指很差劲的学生,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吗?”
小戴愣了一下,似是犹豫,想开口但一直没有出声。
我继续说:“小戴,胡老师的班里没有差生。记住,永远不要让别人给你贴标签,只有你可以定义你自己。”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持续观察小戴的作业情况。经过上一次短暂的交流,小戴偶尔会交几次作业,“兴致”来了就拿同学的作业抄几行,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我没带”“我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等借口搪塞我。
一天下课,我找到小戴,调侃道:“你这周交了两次作业,你还是一个差生吗?”
“我应该不是了。”小戴撇着嘴说,随即又补充道,“但我也没有天天写作业,所以我也不是一个好学生。”
“我是一个在进步的人”
察觉到小戴的微末转变,我便借着家访,尝试走进小戴的生活。小戴的父母经营一家水果店,小戴平时放学后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在家。
小戴妈妈知道我要来家访,特意提前回家。到家时,小戴已经做好了三菜一汤,招呼我一起吃晚饭。
我很惊讶地问:“你才四年级,居然会做饭?”
小戴妈妈一边拉着我坐下,一边说:“他就是学习差劲,除了学习,其他的都会做。”
我恍然大悟: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给他贴“差生”标签,回到家,家人也给他贴“不爱学习”的标签,加上“差生”意味着不用写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差生”身份。
我笑着打断了小戴妈妈的话,说道:“这你可就错了,小戴在我们班是一个好学生,他最近交了好几次作业,进步可大了!”
小戴听了我的话,惊讶地问:“老师您在说假话吧?”
“是呀,我说的是假话。”我笑道。小戴母子俩听了后都愣住了。“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话吗?永远不要让别人给你贴标签,只有你可以定义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说了不算,你妈妈说了也不算。”我继续说道,“不过,我说的也不全是假话,因为你和之前相比确实是进步了。”
小戴的妈妈瞬间明白了我的意思,脸颊泛红,转身问小戴:“老师说得对,你来说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戴脸涨得通红,眼神中带着不确定,犹犹豫豫地说:“我是一个在进步的人。”
“我是一个能干的人”
家访之后,小戴仿佛和“进步”杠上了,虽然作业情况远远不及其他人,但是每天都在进步,即使是抄作业,字迹也工整了许多。
慢慢地,小戴开始独立完成作业,我抓住了这一点开始表扬他。我告诉他从不动脑子地抄作业到独立完成作业,这就是进步。
小戴在一次次的进步中展露出从未有的自信。
不久,学校举办的班级厨艺大赛就要开始了,我推荐小戴参加。毫无疑问,小戴获得了最优奖,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胡老师,您知道吗?刚刚他们说我是‘厨神’!”小戴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骄傲又自豪。
看着满脸开心的小戴,我故作生气道:“你又忘了老师说过的话了,永远不要让别人给你贴标签,只有你可以定义你自己。”
小戴笑吟吟地说:“我从没有被人这么夸过,太开心了。”
“那你说说,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引导他。
小戴思考了片刻,坚定地看向我:“我是一个能干的人!”
我追问道:“可以具体说说吗?”
“因为我不光菜烧得好,还把锅和碗都洗干净了。他们比赛结束后就走了,只有我留下来扫地、擦桌子、倒垃圾,走的时候还关了灯和风扇,所以我是一个能干的人。”小戴的眼睛忽闪忽闪的,不同于上次回答时飘忽不定的目光,这是一双泛着坚定信念的双眸。
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千万别让标签定义学生,因为它会极大限制学生的发展可能。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朝着标签所指的方向发展,而忽略了自身其他的潜力和可能性。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班主任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认识自我,不断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