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情境教学的背景及现状,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例,阐述了“素养导向,三线合一;重建情境,一境贯穿;课堂实施,知识建构;评价反思,螺旋上升”的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一境贯穿单元" 情境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一境贯穿单元”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为例”(课题编号:202214617)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36-03
一、情境教学的背景及现状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指出:“学科内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等教学改革关键要素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大单元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落实方案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情境教学出现了“为情境而情境”“无处不情境”的现象,使教学逻辑混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一境贯穿单元”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二、对“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的认识
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是一种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单元教学中的各有机环节重组和优化,创造一个真实、系统的学习环境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体验和感悟中建构知识网络的教学策略[1]。“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包括素养导向,三线合一;重建情境,一境贯穿;课堂实施,知识建构;评价反思,螺旋上升四个环节,笔者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例,开展教学实践。
三、“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例析
(一)素养导向,三线合一
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大单元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框架。“素养导学,三线合一”促进了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本章“知识线”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节),共8课时。“情境线”是以学校鱼塘为主情境,结合“知识线”创设每节课的子情境。“任务线”是基于情境线设计的大任务: “如何提高学校鱼塘鱼类生存率?”再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子任务,见图1。
(二)重建情境,一境贯穿
在重建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学校鱼塘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通过讨论、分析、实践等方式,完成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大单元的学习。“一境贯穿单元”情境教学的重建主要有三个环节[2]。
一是收集资源,即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生物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生活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等。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发现学校鱼塘改造以后,鱼类增多的现象。为了解释清楚这一问题,教师鼓励他们开展课前调查,拍摄调查视频,整理调查报告,收集素材,用于新授课的情境创设。
二是精选主线,即结合学情以及后续计划安排,以素养为导向选择能满足当前教学实际的情境。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这个主情境(一境)可以满足整节课或者整个单元的要求,可以避免情境的碎片化,有利于大单元教学。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表1,选定本单元的主情境:“学校鱼塘”。
三是“一境贯穿”,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主情境与子情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统筹整合,构建一个能够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一境贯穿”情境群。这个环节的核心是统筹整合,加工细化各个子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学校鱼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境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见图2。
(三)课堂实施,知识建构
在课堂实施阶段,教师依据本单元主线任务:“如何提高学校鱼塘鱼类生存率?”结合教学目标,建构每节课的子任务,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3],并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解决单元主线任务的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将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关爱生命和热爱自然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笔者着重从“知识”“情境”“任务”“问题”等方面,简述了整个单元的课堂实施过程,见表1。
(四)评价反思,螺旋上升
教学结束后,应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要反思评价的方式,总结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完善策略实现螺旋上升。
首先,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课堂测试、课后作业,通过数值、分数或统计指标来衡量;根据学生量化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整理学生的易错题,形成知识网络,用于阶段性复习。另一方面可以从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要反思总结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由于学生对学校鱼塘比较熟悉,对学校鱼塘改善有共同的话题,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回答问题很积极,一境贯穿单元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小组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多表扬积极交流展示的学生;学生互评时,应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创新性、准确性、可重复性的角度评价。
再次,要完善“一境贯穿单元”情境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问题后立即调整,优化问题和情境,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
总之,一境贯穿单元教学策略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策略突出教学主线,避免情境的碎片化;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必备品格的生成,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身边的真实情境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因此,这种策略也易于推广和复制。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2]邓纯臻,杨卫安,隆平.例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整体式教学情境”的创设[J].生物学教学,2021(10):21-24.
[3]胡向武.基于贯穿式情境的高中生物学结构化教学[J].生物学教学,2024,4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