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成果。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传统的“机械化作业”的思维,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多元性,达到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教师开展作业优化设计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提升作业设计水平,真正发挥作业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双减”" 小学道德与法治" 作业设计"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40-03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地设计和布置作业,既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又不过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思考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开展调整和优化工作,彻底摆脱“机械化作业”现象,实现学生的减负增效。教师应当全面分析学生的学情和性格特征,不断优化作业的内容、形式,用目标清晰、种类多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作业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转变对作业的刻板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查漏补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作业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只有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和需求,才能够有效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锻炼能力、评估学情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首先考虑作业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着眼于这一章节、这一课时,而是要从单元的整体目标角度出发,提升本课与该单元之间的衔接性,提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1]。
(二)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学生是独立的人,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长处短板,如果一味地布置统一的作业,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必然难以得到满足,无法达到因材施教、全面成长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量,适当布置层次性作业,调整优化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并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差异化分配,从而在保障学生全方位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认识上有自身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但专注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弱。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征,避免过于单一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产生倦怠、厌烦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形式的多样性来增强作业的新颖性,让学生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例如,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动手实践作业或访谈性作业等来代替书面作业,将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串联到作业中,不仅提升了作业的趣味性,也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一)贯彻“双减”原则,合理调整作业总量
为了充分落实“双减”政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当将重心放在提升作业的质量上,而不能借由“机械化作业”来达到巩固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大量低质量、重复性的习题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消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习倦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设计综合练习和设计分层作业两个方面入手,实现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
减轻作业总量,设计综合练习。教师要始终秉持“双减”理念,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作业的总量进行控制和优化。为了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综合性练习,将课程中的各项知识融合到一两道题目之中,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检验学习效果。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逐步养成关心家人和家庭事务的习惯。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情境问答题,如“妈妈生病了,在家卧床休息,你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呢?”这道题既考察了学生是否具备家庭责任感,也评估了学生的家务能力和照顾家人的能力。相较于答案比较固定的练习题,这种开放式的情景问答题能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学情,设计分层作业。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是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情特点和能力特征,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借由与自身情况更加匹配的分层作业,能够有效发挥减负增效的作用[2]。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包括学习习惯、能力水平、认知特征等等,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级,然后布置相应水平的作业。例如,在“网络新世界”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布置A、B、C三档作业,A档为基础巩固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网络环境的特征和使用规则,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B档为能力提升作业,要求学生开展网络习惯调查,了解身边人的网络使用习惯、时长和使用感受,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C档为水平拔高作业,要求学生设计网络游戏使用公约,学生需要分析班上同学对网络游戏的沉迷程度和网络游戏的危害,制定公约来防止过度沉迷。
(二)丰富作业类型,锻炼学生多元能力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总是设计同一类型的作业,而是要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第一,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般来说,开放性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题目固定,但无标准答案;另一种是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只规定大主题,不做具体限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例如,在教授“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关于古代科技发明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书本、浏览互联网自行寻找关于古代科技的资料,如发明过程、作用、特点等等,并将其与现代科技进行对比,寻找异同。开放性作业由于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兴趣点与作业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让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增长见闻、了解更多知识和文化。
第二,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都较为薄弱,如果作业难度太大、复杂性太高,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型作业,通过自由组建小组或固定分组的形式,让多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作业。合作型作业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3]。在“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低碳生活指南”这一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低碳生活相关的刊物,为大家的衣食住行提供低碳指南。为了完成这一份刊物,小组学生会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搜集素材,有的负责排版设计,有的则负责手绘美化等等。合作过程中既有帮助也可能产生摩擦,这对于学生养成包容友善的品格有重要帮助。
第三,教师可以设计情感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情感性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爱心、责任心和乐观精神。在“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作业,让学生回家以后扮演“爸爸”或“妈妈”的角色,做他们日常会做的事,承担他们的责任,从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强化感恩之情和责任意识。
(三)融入趣味作业,利用兴趣激发动力
部分学生对于作业是比较抵触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作业侵占了玩耍的时间;另一方面,则认为作业枯燥无味,负担太重。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到作业中,激活其好奇心和兴趣,主动地投入知识巩固和探索之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4]。
一方面,教师要尽量避免单一的书面作业,而是要布置形式更加多元的作业。过去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作业,形式简单,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设计。但书面作业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相较于书面作业,学生更加热衷于活动类作业,教师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形式。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情景体验类作业,用情景演绎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共场所,当学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后,再进一步探讨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情景作业,让每个小组任意选择一个情景进行演绎,将该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和规范行为表演出来。有学生选择了图书馆情景,让小组成员表演在图书馆奔跑、说话、吃东西等不文明表现,然后倡导大家在图书馆爱护书本,保持安静。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做作业的动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作业中,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对作业枯燥无味的固有印象,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业活动中。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项作业: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形式,了解相关资料,并仿照该艺术形式完成一件作品。这项作业比较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例如,有学生喜欢相声,学了一段经典的相声选段;有学生对泥塑很感兴趣,用橡皮泥捏了一件作品,等等。
(四)知识联系生活,提高实践作业比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设计实践类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日常遇到的种种难题,这样有效强化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形成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类活动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实践中。
以“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班规制订”作业时,可以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的实践项目:第一,调查作业。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班级日常现象,了解班级中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可以开展调查访问,了解大家最讨厌哪种不良行为,自己是否有过不良行为等等。第二,总结分析作业。根据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素材,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例如,可以用图表形式对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分类和排序,为班规的制订提供依据。第三,设计作业。结合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开展班规设计。班规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班级公约,强调班级制度和规范性行为;二是奖惩机制,对违反班级制度的行为进行何种惩罚,对表现优异的同学如何奖励等等。通过这一项作业,学生实现了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不仅强化了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还提升了规则意识和班级荣誉感。
在开展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推动学生做好总结和归纳工作。作业的一大特征在于“查漏补缺”,借由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问题和短板有更清晰的认识,如知识点理解不透彻、与同学沟通能力不足等等[5]。通过全面的自我反思,学生能够适时地调整学习策略,补齐短板,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业不能做完即止,而是要通过总结和归纳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仍然以“班规制订”作业为例,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心得体会,聊一聊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积极调整学习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尽量降低学生的负担和压力,通过优化设计的方式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和价值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积极地投入到作业完成中。教师可以从减少作业总量、丰富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趣味、增加实践作业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转变对作业的认知,实现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秋群.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5):165-167.
[2]张海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优化设计探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6):101-106.
[3]朱春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实践策略探索[J].华夏教师,2023(16):43-44.
[4]朱守鹏.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优化[J].华夏教师,2023(8):37-39.
[5]林敏芳.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探索[J].亚太教育,2023(4):157-159.
作者简介:
吴贞璟(1979年12月—),女,汉族,福建省福安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