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2-13 00:00:00杨开旻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新课改下,数学学科的教育应以核心素养为最高培养目标,着重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和优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可切实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学情较为特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坚持因材施教并提升趣味性,方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本文将以趣味性分层教学法为探究点,分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原则,最后提出几点具体教学实践对策,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趣味性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16-03

小学是培养学生各项关键能力与品质的初始阶段,小学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基础学情,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优化,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果。而数学科目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数学素养极为重要,也是后续深层次数学探究学习的基石。教师应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提高课上教学的趣味性水平,贯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现如今,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诸多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供抓手。一些数学教师也在不断深化课程教育改革活动,力求打造高品质教学课堂。经过诸多教育实践,已渐渐取得了一定改革成效,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后续持续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总体来看,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因小学阶段学生学情较为特殊,对传统教学模式接受度不高,课上学习效果不佳。部分教师教学活动中沿用以往讲授式教学模式,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与积极性,注意力涣散现象十分明显。另一方面,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仍缺乏主观能动性,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多学习过程较为被动,难以实现深度学习、深度探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期间,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难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进而急需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突破以往教学中的困境[1]。

二、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提升学习兴趣

趣味性分层教学法,强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采用趣味性分层教学法,能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有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趣味分层式教学方法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目标都能兼顾学生的主观需求,更贴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经过优化的趣味教学形式,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乏味枯燥的困境,为小学生提供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如此一来,在趣味性分层教学模式下,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主观能动性,对持续提升数学学习兴趣极为有益。

(二)活跃课堂氛围

在以往数学课堂教学期间,因诸多知识点抽象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感受,学生不仅缺乏学习兴趣,还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使得数学课堂氛围活跃度明显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数学思维和积极动力。另外,以往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教师的权威性、严肃性,也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而在趣味性分层教学法的运用下,能切实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用趣味十足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在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下,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此一来,在趣味分层教学法下,将自然而然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分析趣味性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原则,能帮助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期间,更好地把握关键要素,提升该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以生为本教育原则是趣味性分层教学法首要原则之一,要求教学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困境,尽可能引导小学生提升学习动力,自主融入课堂之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状态。从前期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内容的选取,再到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评价板块,都应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教师需围绕学生的基本学情,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选取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尤其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设定与之相匹配的针对性评价指标,为强化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原则

除以生为本原则外,趣味性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坚持创新教学原则,尤其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引入更多新型的教学元素,为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提供动能增添活力。尤其新时代的小学生,深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对过于传统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极易形成厌倦抵触心理。唯有遵循创新教学原则,将趣味性分层教学法落实到地,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满足预设的教学要求。并且,应积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切入点,必要时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展现形式,设置多姿多彩,趣味十足的分层教学实践活动,打造更具时代特征的数学教学课堂。如此一来,能为趣味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1+1gt;2的创新教育成效[2]。

(三)激励探究原则

在趣味性分层教学法下,教师应遵循激励探究性原则,尽可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索学习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水平。激励教育是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学情的一种高效办法,能有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以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使之主动融入探究学习之中。所谓温柔胜于强力,教师应在趣味性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期间,善于发挥激励探究原则的重要作用,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唤醒学生的上进心。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基础学情,采取分层施教的办法,准确获取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调控课上教学安排,充分彰显趣味性分层教学方法的成效。

四、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立足基础学情,对学生合理分层分组

小学阶段学生学情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尽可能在教学期间做到因材施教,更能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数学教学改革仍需持续推进,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习能动性,提升课上学习兴趣。而在实施趣味性分层教学法期间,教师应充分立足学生的基础学情,对学生合理分层分组,才能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做足准备工作。而在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基础学情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还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日常生活情况,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趣味性分层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例如,在每学期初始阶段,教师都会在班级开展一次学情摸底调查活动,包括调查问卷、学前测试等,并统计基础调查结果,为每名学生建立学籍档案袋。并且,详细评估并记录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抽象思维能力,数感意识的养成效果等,为后续实施趣味性分层教学法提供参考。此外,结合基础学情调研,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整体分层,将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且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划分为第一层;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扎实但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划分为第二层;将基础知识,自主学习意识明显不足的学生,划分为第三层。后续结合具体教学需求,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二)结合教学内容,实施趣味性分层教学

除了做好学情调研对学生合理分层分组外,在具体教学实践期间,还应围绕教学内容,创新实施趣味性分层教学法,将其真正落实于数学课堂之中。教师应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教材教学内容,设定清晰明确的分层教学目标,并规划课上教学方案,尽可能提升整体教学的趣味性,实现趣味性分层教学目的。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课上教学实践办法时,应尽可能遵循创新原则,采用丰富多样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打造高品质数学教学课堂[4]。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期间,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具体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结合学生的基础学情,设置了分层次的探究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相互交流探索,共同完成本次学习任务。而在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部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学有所获。小组探究学习任务如下:任务一,分别列举出5个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任务二,通过动手折一折叠一叠等形式,对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任务三,画出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加以装饰。学生们在拿到以上学习任务后,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加以探索学习,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架构网络,课上学习效果显著。

(三)借助课后作业,巩固趣味性分层教学

课后作业可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尤其小学阶段合理设置课后作业形式,能巩固学生课上学习所得,也将检验学习成效,为后续调整教学方案奠定基础。教师在实施趣味性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落实好趣味性分层原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提高作业完成率,丰富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业设计效果。教师应结合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的趣味性作业任务,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动力[5]。例如,在“扇形统计图”这节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布置如下趣味分层作业题目:题目A“总结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和作用,用趣味思维图画出来”,题目B“根据给出的三个统计表,分析数据特征,用折线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表示”,题目C“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制成扇形统计图”。学生在拿到教师出示的三个题目后,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逐步完成各项课后作业任务。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轻松完成A类题目,而B类和C类题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一定差异性。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并调整后续教学方案。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趣味性分层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有利于促进教学总结反思调整教学方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持续开展探索学习活动。尤其在趣味性分层教学法实施期间,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模式,对课上教学效果进行点评,切实发挥评价机制的促进价值,但要注意趣味性。分层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应适当融入过程性分层评价办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其闪光点和优势,并第一时间给予认同,给予针对性的评价指导。例如,在“位置(一)”这节知识教学期间,结合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了解4个方位词,并且能用所学方位词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课上探究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布置小组实践性探究学习任务。期间,针对学困生,教师采用表扬评价的形式,重点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习。而对于中等学生,教师转变评价办法,在指出学生不足之处的同时,为其明确前进的方向。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以竞争性评价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在教学尾声,可为学生发放学情评价表要求学生自评或互评,最后再由教师作出总结性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选取趣味性分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课上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氛围,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文彦.让思维真正发生——“真趣”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读写算,2024(8):59-61.

[2]孙怡婧.借力·聚思·启智,以“助手”助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4(S1):123-124.

[3]孙伟总.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4):188-190.

[4]李鸿舟.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7):59-61.

[5]康品.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趣味性分层法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6-18.

作者简介:

杨开旻(1969年8月—),男,汉族,甘肃天祝人,大专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3:32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16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