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全面探索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已经成为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有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和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主动选择。文章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就语文教育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意义和具体策略进行讨论。希望通过阐述可以促使同行全面地重视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来助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逐步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小学" 语言运用" 素养"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07-03
当前,积极地探索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已经成为每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共识,也在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持续探索与不断实践中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也弘扬了传统文化。但不可否认,在该项工作开展中依然遇到很多新的和棘手的问题,使得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化落实受到了影响。每一名语文教师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全面地研究问题的成因,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地让语言素养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盛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般以单纯的语言内容教学为主,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不足,教学内涵不够丰富,无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工作中来,可以促使教师全面引入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引入关于对应的成语元素、古诗词元素、优秀文言文元素等等,从而可以全面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的内涵,为课堂注入浓浓的新鲜感与勃勃的生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1]
(二)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而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受到了影响。通过积极地探索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策略,可以促使教师重视起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渗透工作,并积极地在语言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品读传统经典,讨论传统诗篇,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风尚,从而可以全面深化农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成绩,而弱化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积极地探索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农村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地阅读新课标关于传统文化弘扬和语言素养培养等方面的表述,并积极地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地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全面地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各项道德修养,从而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更好发展与全面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的策略
(一)展现优秀传统资料,有效积累具体语言素材
全面地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有效地借助传统文化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农村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需要教师积极地立足课堂教学,为学生引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多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强化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的研究和学习,并积极地将这些资源应用到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的全面化培养。例如,在教学《清明》这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契合该节课教学主题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传统语言素材。如清明节主题的谚语包含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等等。包含的成语有不讳之朝、凤鸟不至、官清似水、草满囹圄、迩安远至、黄人守日、愁肠百结、才清志高、草偃风从等,并对这些基础传统文化资料进行细致化和详尽化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基础素材的含义、应用方法,并将这些语言素材应用到日常交往和写作中,助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在日常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素材,如在阅读古籍和名著中进行素材的积累,并认真研究这些素材的含义、应用对策,还要与同伴一起交流这些素材的使用方法,真正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2]
(二)朗诵优秀传统诗篇,不断提升学生朗诵能力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传统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积极地强化学生对这些传统诗篇的学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多引入丰富的古诗词文化资源,并让学生进行深情的朗诵和学习,从而全面感受古人融入诗词中的情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应用和凝练表达,促进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古诗大朗诵”为主题的朗读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线搜索、与同学交流、阅读书籍等多种方式,全面学习关于传统节日主题的古诗,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分析,了解古诗的大意,分析古诗中融入的作者情感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朗诵练习,为后续的活动做好准备。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学生登台进行古诗朗诵,在朗诵中做到发音精准、声音响亮,并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进行具体古诗的朗诵示范。如在朗诵示范中为学生分析朗诵停顿的位置、朗诵音调的控制,教授给学生朗诵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并将活动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进而真正在朗诵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精准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作者融入古诗中的情感等,助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3]
(三)呈现优秀书法作品,全面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书法和古诗词一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通过积极地在语言教育中呈现丰富多样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书写,提升学生书写的美感,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教师立足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合理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入丰富多样的书法作品资源,让学生对这些书法作品资源进行欣赏、品鉴、临摹和再创作,从而助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契合主题的传统书法资源,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米芾的《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等,通过微课视频以小情景剧的方式展示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并借助幻灯片为学生分析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写特点,还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进行书写示范,让学生知道哪些书写方式是合理的、正确的,哪些书写方式是不合理的,进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逐步提升。[4]
(四)演绎优秀小说著作,有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明清小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且这些小说代表作品语言运用凝练,且大多都是颂扬真善美的篇章。语文教师要全面地深化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演绎的方式,对小说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结合该节课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演绎。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说,并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章节,以小组表演的方式对小说中描述的场景进行再现。如小组1选择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章节,并分小组就《桃园三结义》章节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开放式讨论,初步了解了《桃园三结义》章节内容,并让不同成员扮演对应的角色,如学生A扮演刘备,学生B扮演张飞,学生C扮演关羽等,并让学生结合《桃园三结义》章节描述的场景进行具体的场景演绎。教师则可以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并注重给予学生针对性较强的活动指导。如在表演活动中让学生尽可能借助原著中的语言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做到发音准确、声音响亮,还要绘声绘色地呈现角色的人物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相互推敲对话的语言和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对传统名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重情义、讲义气的品质,逐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5]
(五)交流优秀古诗词,逐步提升语言展现能力
全面地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方式对古诗词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度讨论,是有效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激发学生语言思维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全面地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语言讨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古诗词进行解读和重新释义,从而逐步地促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就与《惠崇春江晚景》小节内容教学主题相关的群文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与交流。如学生A在讨论中就关于春天主题的古诗进行了列举和分析。该学生列举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并进行了分析,让学生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春是“随风潜入夜”和“润物细无声”的,并对细腻的描写手法和语言勾勒特点进行了分析。学生B在讨论中就列举了贺知章的《咏柳》,并分析了这首诗的大意、语言特点以及融入的作者情感等,同时进行了深情的朗诵。学生C列举了杜甫的《绝句》,并对杜甫的生平成就、该诗的语言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将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进行了对比分析。教师则要立足学生的讨论情况,为学生进行补充性讲解,并在讲解中注重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在交流优秀古诗词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展现能力和水平。[6]
(六)展现优秀作品场景,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美感
全面地呈现优秀作品中展示的具体场景和唯美画面,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需要全面地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优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并对其中呈现的内容进行具体场景展示,让学生感受优秀作品中展现的各种唯美画面,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各项能力,助力学生的不断发展与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以小短片的方式呈现守株待兔的情景,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语言表达感受作者笔下的故事,并分析故事蕴含的哲理。又如,在教学《夜书所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古诗中描绘的场景,如古诗中描绘的是作者叶绍翁客游他乡,因窗外秋风落叶,作者孤单之意涌上心头,回想起童年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所描绘的唯美画面,品味作者语言的运用特点,感受作者语言之美,并将所积累的语言运用到日常写作和交流交往中,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全面地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强化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既是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师推进课程教育创新、实现课程教育突破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发展的主动抉择。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全面地重视起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工作,并积极地在后续的工作开展实践中展现优秀传统资料,有效积累具体语言素材;朗诵优秀传统诗篇,不断提升学生朗诵能力;呈现优秀书法作品,全面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演绎优秀小说著作,有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交流优秀古诗词,逐步提升语言展现能力;展现优秀作品场景,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美感等等,从而真正地运用良方妙药来逐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曹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跨学科作业中的渗透[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3):56.
[2]吴萍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讨[J].教育,2024(6):7-9.
[3]李密.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24(2):113-115.
[4]张云菲.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小学语文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教育,2024(4):4-6.
[5]张会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探赜[J].成才之路,2024(4):89-92.
[6]任敏.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9(2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