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堂”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实践研究

2024-01-31 19:59罗永寿
甘肃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状德育

罗永寿

【摘要】思政“大课堂”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提升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依托思政“大课堂”,可有效为农村学校德育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现状,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探究推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积极打造多彩的德育课程,精心构建德育体系,大力推进德育实践,加大教师的德育培训力度。

【关键词】思政;农村学生;德育;现状;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4—0021—04

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存在德育水平不高、德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教育资源开发和教学实践,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探究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优化策略,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探索一定的经验。

一、农村学校德育现状

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农村学校存在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不高等问题[1]。而缺乏有效的德育活动、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支持,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不足,在面对困难时,容易出现倦怠、畏难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2],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问题。

尤其农村留守儿童、随班就读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3]。但农村学校的很多德育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专而精,自身的德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德育能力,在教学中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應积极探究农村学校学生的德育新途径、新模式,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探索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推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思政“大课堂”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注重开展相关互动、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社会道德规范等,促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问题,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尤其在农村学校,面对留守儿童、随班就读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需要教师格外关注,针对这些群体的需求有效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课程内容应多样化,涵盖国家政策、社会发展、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方面内容。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教师通过互动和实践性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用好互联网资源、教育软件等,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村文化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5]。

三、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推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借助调查问卷,了解现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摸清学生德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供一定依据。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目的,围绕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情况等设计一系列问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问题。在正式分发调查问卷之前,应进行问卷测试,确保问题清晰易懂、答案选项合适,并提前确定受访对象,包括农村学校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在调查问卷填写完后,教师及时收回调查问卷,确保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有效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整理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6]。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使用统计工具分析数据,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接着教师可以针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落实行动计划,计划涉及责任人、时间表和资源需求等内容,确保解决措施取得实效。同时,应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追踪措施效果。教师应定期收集反馈,评估措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采取的措施。教师也可以向相关教育机构提交研究的发现和采取的措施,进而通过有效的教研力量助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优化。

2.积极打造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将德育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德育课程设计,打造内容丰富多样的德育课堂,这样的德育课堂内容包括讨论、案例研究、情感教育、道德故事分享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需要注重多学科课程融合,将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融合,有效丰富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德育问题,或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讨论公平与正义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德育教师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将德育元素融入多学科教学中,形成全员参与德育的格局。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德育知识竞赛、志愿活动等全方位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德育资源、网络德育资源、社区德育资源等,为德育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学校还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定期监测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反馈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德育活动。坚持长期开展德育活动,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实现家校共育,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从而构建全面、多元的德育格局,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3.精心构建立体、多元的德育体系。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构建立体、多元的德育体系尤其重要,这样的德育体系应包括不同主题和层次的课程、活动,使德育涵盖多学科、多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师资培训、资源支持、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德育活动,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和丰富课程内容,包括诚信、守纪、友善等基本道德原则教育,让学生参与德育课程设计、活动策划等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校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公约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教师还应在德育体系的构建下,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德育故事演讲比赛,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乡风文明典范等举办主题讲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德育基础。

4.突出德育对象的针对性,提升全覆盖式德育实效。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培养自信、乐觀的心态,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德育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德育+心理”疏导支持。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教师应鼓励特殊群体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社会做贡献获得自身的认可,如让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懂得感恩、分享等;还可以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成功的榜样,鼓励学生确立目标,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联系特殊群体学生的家长,共同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

家长要积极参与家校德育活动,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学校可以在家校活动中融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和家长在参与家校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7]。比如在文艺汇演中,鼓励学生参演有关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节目,以此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利用当地体育馆、文化中心等场馆资源,搭建德育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包括主题演讲、座谈会、讨论会等,让学生、家长与教育专家和学者交流,深化德育实效。

教师还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进,及时调整德育计划,确保学生得到持续的关怀和支持。采取有效措施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关心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德育课程培训,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德育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德育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技巧等方面,帮助教师提高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技巧,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德育问题,并引导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接受培训,了解最新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如品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权教育等。教师还应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有效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应积极把握机会,观摩和参与优秀德育课程实际教学,积极加强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和策略。通过德育平台,有效利用德育资源支持,确定持续的培训计划,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促使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思政“大课堂”视域下,教师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尚宸,徐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嵌入、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向[J].中国高等教育,2023(01):38-41.

[2]李燕红.小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师道,2023(06):88-89.

[3]李亭一,邹贤莲.大思政课高质量实施的路径探索——基于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的实践[J].教育视界,2023(09):20-24.

[4]祝莉娟.小学校这样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下学校智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2023(10):46-48.

[5]田万龙.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J].新课程,2022(24):224-225.

[6]胡成霞,加晓昕.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3(03):110-114.

[7]胡姝,张广斌,张志勇.组织生态视阈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2020年度全国中小学德育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22(08):71-77.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现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农村中学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研究
农村教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