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庄子》文献群备课策略

2024-01-28 22:18吴希禹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庄子高中语文

吴希禹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对传统经典素来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对新时代的学科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众多议题纷纭之中,经典篇目的教学实践活动仍拘泥于传统教学论的条框之中,未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这对学生的习得效果产生了消极作用,故此有必要对传统篇目教学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引导,以期得到更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实践。本文从教材所要求的《庄子》文献群入手,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力争做出针对古典名篇的解读与备课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庄子  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019-03

一、問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教材所关涉到的传统经典篇目早已为教育界重视,但传统的三维目标培养并不能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出其文学特质,更无法适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加之,难度较大的古典作品给青年学生感知传统艺术情境、提高思辨审美制造了较大障碍;而中学教师的理论支撑局限在能力培养层面,影响了传授习得的效果。兼而有之,决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理论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核心素养在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条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课程目标又要求学习品鉴古典作品时,要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蕴藉美当首推古典诗文,典雅丰富的古典作品对于涵养学生心性、提高学生审美意趣有着无法替代的决定作用。传承古典文化时,通过深刻体味语言文字背后传递出的美感,挖掘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古典文学名篇作为教学难点,目前还大有可为的空间。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实践需要深入挖掘古典文论、中国思想史、中国古典艺术审美和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多学科知识,这些跨学科、跨文献群的比较阅读及比较教学恰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恰恰为本文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了机会,为研究的展开创造了可行性。

本文即在上述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中教材所载传统经典文本中的《庄子》文献群,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教学解构,进行备课策略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

二、研究现状

述往知来,整理学界对文本的研究成果,必将有助于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所以我们爬梳语文核心素养及《庄子》学科教学的学术史沿革,结果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

(一)基于新课标、新教材及核心素养的理论性解读类

以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为代表,他提出要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要打破单篇教学的樊笼,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提炼更多“干货”;面对有难度的古典文献,应在精读和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成组地阅读文献学习。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中又提及,对于比较艰涩的课文,要在搞懂的基础上再进行任务驱动。

以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为代表,强调了学习任务的整合与结构化,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从内到外的一个逻辑相连的整体,围绕文本解读,可以从任何方面借鉴有益资料和手段,积极开展成组文本的阅读。倪文锦等从群文教学等细分角度阐释教学法的基本抓手,对经典篇目的教法也做了引导。

(二)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有强调单篇解读的,如陈孝荣等以《逍遥游》为例探讨庄子美学;有强调对比教学的,如张璇以儒道两家的思想对立为切口,设计《论语》与《庖丁解牛》两课的对比教学;有综论《庄子》教学策略的,如李漫飞、杨邦俊在论著中试图全面阐释“如何讲《庄子》”,但选题稍显过大,部分内容又脱离基础教育的立足点;有探讨文言文教学法基础上兼谈及经典篇目的,如王荣生、杜长明等也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做了理论性延伸,与温儒敏的“以一带三”的理论整体契合。总而言之,传统经典基础教育化解读的学术研究精华不少,但如何契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如何突显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上,相关论著尚显薄弱,对于具体篇目的实操还处于零星阶段,更不能全面渗透到新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至于立德树人、实践结合、情境设置、任务匹配等维度,更是不能实现覆盖。

故此,结合最新教学改革的成果,笔者从以下四个靶向维度,挖掘高中教材中《庄子》文献群的备课上课价值及其他现实教学意义,以期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研提供更多研究方向。

1.汪洋恣肆的自然语言观

“知者不言,览者会意”的话语。太史公称庄周寓言居多,庄周三言只是其表而已。不言之教才是最高。道隐小成,言隐荣华。圣人之意,天地之道,是不可言传曲尽的。因为这样毁坏了其本意,不能正确地推知其本源。尤其如《天下》篇语,大量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章法散漫断续,变幻不尽。却又汪洋恣肆,跌宕跳跃,云卷云舒,无有定型。

其实这一直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做文章:言、象、意的关系。道与物,物与有、神与形、言与意一般相对,“意”应当是用感官可以感知的,或者是言意之表的道。思维内容与物质载体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完全可以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去领悟,辞不达意,得言,则失其本意;无言,则无迹可寻。言语只是作为暗示性象征性工具来辅助。拘泥于言的话人为意在此中,便谬以千里。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中,整书阅读要求在指导教学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古典文本的良好阅读习惯及路径,掌握基本的解读甚至精读古典文本的路数,能有效提取精神内核。《庄子》选文及相关文献群在语言文字上具有先秦时期典型的质朴美,所使用的词句与内涵、语法与修辞,包含了先民的童真与智慧,与今人的语言表达体系既有疏离、又有紧密联系,值得学生深入挖掘。

启发学生:选取《荀子》《庄子》《论语》,总结各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寻找其中的差异。语言运用上,将文本以“言象意”的映射关系列出模型。以《秋水》的夸饰对比、《逍遥游》的跌宕想象、《庖丁解牛》的简白巧思,体会理解后尝试调整语言篇幅与结构;丰满内涵加以想象,形成离奇的形象在脑海;再分组分任务整合自己选段形象表述出自己品读的意趣,不同小组表述的语境已经复现了语言建构的过程。结合实际,让学生对所喜爱的文段进行评述,提升表达及写作素养。

2.无物坐忘的逍遥思维观

“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格。确如支道林此言,庄周失适于体外,矜伐于心内,乘天而兴起,潇然不自适,遥然不自得,所以逍遥。庄子重“道”,道是“无有”,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在庄周的世界里,已经修正了老聃的“其中有物,其中有象”范畴,而是达到了对道的重新定义,即不以人力而改变的自然规律,从而《秋水》有“无以人灭天”。既然将“道”绝对化,那么只好被动来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表现才不会妨害人去寻求“道”。这种道便表现为庄子的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当《逍遥游》中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时,追求的也许仅仅是那种潺潺悠远的天籁。至善的美便不需要人力的参与,生灵的作意而为反倒破坏审美的体验。这样,就有了“滅文章,散五采,弃规矩”的毁灭人为、颠覆匠心的纯艺术。

新课标在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中提到,应集中安排学生阅读整书,设置问题导向,联系个人实际经历,形成从语言到逻辑思维甚至审美思维的建构。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新课标及核心素养强调积累语言文化的品鉴基础,提高认同、提升自信,其中品鉴先秦诸子优秀的哲学思维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整合成文献群进行精读,既要有思维纵深的,又要有寄寓深刻的,既要有讽喻性强的,又要有美学意境醇厚的,《庄子》文献群中的多个篇目则是富有思辨色彩的绝佳范本。

启发学生:比较《庄子》与孟子篇目,研讨交流哪一家的文章思维更加出色,总结不同的行文逻辑。在今人看来,似乎附着着一层偏颇的味道,但庄子强调了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的主体修养与道的浑融,将族庖与庖丁的对比展现在眼前,通过学生的发现与批判,引导学生联想是何种力量阻碍了解牛的关键?何种力量使参天鲲鹏万里图南?通过批判与联想,推理并发现庄子的主张在于尊重自由的个体,关注自然本身的力量,才能以“无我”突破现实中的“小我”障碍。同时引导学生语言如解衣般礡,言意之表。必须借助思维的实证与推理才能印证艺术的张力,突破质朴又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文字外表,借重理性体会生而有道,境界天成的道家哲学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

3.意出尘外的浪漫审美观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浪漫。庄子的审美希望艺术体现宇宙的本源。天道有无,文章短长。即是艺术写理想,非艺术画现实,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概》称“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诙诡的笔法,虚幻的物我,多是变化万千;超现实的话语环境多带有暗示性,往往表达的是言意之表的道,这种朦胧象征主义与西方不同,他以具体现实来展现超现实的内容,形而上的感觉需要过后慢慢咀嚼。

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借助语感及相关文献的理解,辅助以训练,培养阅读古典文本的基本范式。同时运用多维度、多元化的视角整合文献群阅读,有选择地安排不同形式的阅读任务(包括审美比较),形成对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基本认知。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文字罅隙处深究,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提高阅读素养。诸如《庄子》的“自然观”,可以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对,结合当前时代特色,鼓励学生探究何种审美诉求才能契合未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审美诉求。

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法和归纳法,组织学生比较“诸子百家的审美大赛”,在各自梳理诸家的审美特质基础上,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结合时代需要,选出最优秀的审美学派。抓住庄子作品中最打动人心的写作细节,以此总结庄周梦蝶之奇幻、朝菌晦朔之对举、鲲鹏万里之奇绝、庖丁解牛之精当、逍遥论证之散聚,体味耐人琢磨的匠心正如其无法羁绊的性格“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意识学习自然超然的浪漫主义审美特质。

4.物我两忘的自由文化观

“以天合天、虚静物化”的创作。既然有了理想的境界,那如何去实现,庄子给出了主体方面的答案。人之于道,应当采取“虚静”的状态,人与自然要本着“物化”的状态去认知。要可定道的绝对权威,便采取顺应的态度去“坐忘”,那样万物就可听于耳,可听于心,听之以气。

《大宗师》又讲述了坐忘的途径,就是要忘掉存在,抛弃认知,同于大通。

《庖丁解牛》亦是如此,讲究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小小地体现了庄子的矛盾观点,在技法和实践上加了若干砝码。其实仍未脱出其虚静合一的要求,要求舍去感知,而无所恃无所依。无知无欲,游刃有余。

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要求,在当前风云变幻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启发学生以尊重科学的态度从传统经典中汲取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核心素养不回避基础知识,明确提出要将基本的文言现象加以爬梳总结,提高语言素养与能力。指导学生有能力对某些篇目发表见解,形成洞见。在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借助专题研讨,提出深入学习古典文本是弘扬自信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体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嬗变。

启发学生:可以设置以“穿越千年的对话”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争鸣之中,既能加强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又通过探究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思辨能力,让学生分享当前世界文化大潮之中,《庄子》的文化观积极与否。在文化的传承上,学习古人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参与,庄子重内心体悟,自省深思而心领神会;学习古人辩证认识论,提倡深入本质从全局看待事物,《五石之瓠》折射出的无用之用、《秋水》中河伯的狂妄自大、“子非鱼”中的认知局限,结合学生高中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意识的自主性,在比较中学会选择与传承,借鉴古今内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包容扬弃,生成独立辩证的自身素养与人生态度。

三、小结

综上,新编高中教材所选的《庄子》文献群除却教学参考的基本意义之外,还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绝佳载体。结合课标及核心素养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庄子》文献群的整体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至少得到四个角度的分析和阐述,汪洋恣肆的自然语言观、无物坐忘的逍遥思维观、意出尘外的浪漫审美观、物我两忘的自由文化观,以此引导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研磨备课,设置情境、编排任务、组织任务群,细致筛选既能合乎文本内涵、又能契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内容,渗透到任务与情境中,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潜移默化地从四个维度提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庄子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庄子说》(二十二)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