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中重构 打造深度课堂*
——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复习教学为例

2024-01-25 13:07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鹿山中学郑晓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陈建国
中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菱形轴对称四边形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鹿山中学 郑晓华⦿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 陈建国

1 基本情况分析

新课教学主要达成的是课时目标,即使是采用整体的方式呈现,也只是结构性的扼要陈述的一些数学对象,当它被单独分析时,会丧失一部分整体的性质.这恰恰体现了复习课的重要地位.复习课显然不是“可有可无”“旧事重提”的课,而是需要教师站在知识的更高位,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比较,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单元整体观下进行再构造,将原本分散、彼此分割的知识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能在复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体验.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知识回溯,唤醒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前检测:

(1)矩形具有而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

A.有一个角是直角 B.对边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2)菱形具有而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

A.对角线相等 B.邻边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 cm和8 cm,它的边长是( )cm.

A.10 B.8 C.5 D.6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唤醒学生对本节课复习的主题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2.2 动手操作,凸显学生的学习体验

已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P为MN上一点(在线段AB外),连结AP和BP.

下面是圆圆和芳芳分别在图中作出四边形的步骤.

圆圆:第1步,以过点P且平行于AB的直线为对称轴,将△APB进行翻折,得到△DPC,如图1.

第2步,连接BC,AD,得到四边形ABCD.

图1

图2

芳芳:如图2,将△APB以AB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BP′,得到四边形AP′BP.

问题1请根据圆圆和芳芳的步骤作出图形.

追问1:作出的四边形是哪一类特殊的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追问2:能否借助轴对称性来梳理矩形、菱形特有的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分别作图,并对所作的图形进行猜想,利用定义和判定进行合理判断,尝试用轴对称性梳理矩形、菱形特有的性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回顾矩形、菱形的定义和判定,体会矩形、菱形(整体)与等腰三角形(局部)具有一致的轴对称性.

2.3 感受优势,激活学生的学习视角

图3

(1)如图3,已知矩形ABCD,BE=CE,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

①AE=DE;

②∠BAE=∠CDE;

③BA=BE;

④△ABE≌△DCE.

图4

(2)如图4,菱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与B,D不重合的一点,连结EA,EC,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问题2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这些结论的?

追问1:能否利用它们的轴对称性来解决?

追问2:矩形中点A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是谁?点E呢?AE呢?∠BAE呢?

追问3:若DE=BE,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追问4:根据上述问题1~2,借助轴对称性,能得到哪些等量关系?对后续解决其他问题有什么启示?

生1:通过轴对称,可得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全等的三角形.凡是对称的图形,都是全等图形.

生2:后续在解决轴对称图形的问题时,可以借助轴对称性,快速判断它们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2,帮助学生巩固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轴对称性,体会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优越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轴对称的视角与方法来看待问题,为后续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2.4 驱动转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图5

例题如图5所示,菱形ABCD的面积为20,AB=5,AE⊥CD于点E,连接BD,交AE于点F.连接CF,记△AFD的面积为S1,△BFC的面积为S2,则S1∶S2=______.

问题3由已知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追问1:如何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

追问2:如何求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

思路1:通过对称,聚焦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

部分学生依据菱形的轴对称性,将△BFC的面积转化为△BFA的面积,进而得到S1∶S△BFA=DF∶BF.利用△BFA∽△DFE,得到DF∶BF=DE∶AB,从而求出S1∶S2.

思路2:通过对称,聚焦两三角形的面积.

部分学生依据菱形的轴对称性,将△BFC的面积转化为△BFA的面积,以△BFA和△AFD的公共边作为底,高分别为AB和DE,从可求出S1∶S2.

思路3:通过对称,聚焦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部分学生利用菱形的轴对称性,将△AFD的面积转化为△CFD的面积.由对称性,得AF=CF,∠DAE=∠DCF.依据题干中的条件,可得AE=4,CE=2,由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可分别求得EF与AF的值.

思路4:通过对称,聚焦角平分线,解决问题.

部分学生利用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得到SDFE∶S△DFA=FE∶AF=DE∶AD,从而求得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找到各种思路的共同点.感受轴对称变换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运用,学会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回顾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提升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

问题4如果将例题中的菱形的边长和面积条件都去掉,添加“∠ADC=α”,保留“AE⊥CD于点E,连接BD,交AE于点F.连接CF,记△AFD的面积为S1,△BFC的面积为S2”,是否还能求S1∶S2?

追问1:α确定时,菱形的形状确定吗?刚才的方法是否还适用?

追问2:S1与S2的比值与哪个条件有关?

追问3:如果去掉“AE⊥CD”,设DE∶CE=k,能否求S1∶S2?

设计意图:将问题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变性,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中提升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图6

挑战:如图6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点G在BC的延长线上运动,线段AG与对角线BD交于点H,设CG∶BC=k,△ADH和以点C,H,D,G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求S2∶S1(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

问题5你打算如何求S2∶S1?

追问1:直接求有困难,能否转化?

过点H作HE⊥DC于点E,具体转化过程如图7所示.

图7

2.5 引领梳理,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1)等腰三角形与矩形、菱形有什么联系?

(2)借助轴对称的视角研究特殊的四边形,从定性分析,可以得到哪些关系?

(3)利用轴对称性,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特殊的四边形的问题?

轴对称视角下“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如图8所示.

图8

3 教学思考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笔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对复习课教学有如下思考与理解.

3.1 知识结构化

数学内容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内部,无法一眼看穿,研究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它与相关内容的联系,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掌握它.深度学习主张教学内容以内在结构的方式构成学习单元.无论是新课与复习课都主张追寻知识内在的逻辑,通过单元整体的方式展开.这就提醒教师备课时要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抓住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复习课是对知识进行有序的梳理、联系、拓展,将原本零落分散、彼此分割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统一的整体.比如,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表征,代数形式或几何形式,新授课上对二者往往有倾向性,而复习课中就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课堂上,设计恰当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自然地构建知识图谱,获得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此类复习对学生而言,仍属于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2 方法再认识

数学方法的认识需要借助解题,但并不是“题海战术”.《礼记·学记》中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抑.”几何教学中的方法较代数而言,缺乏程序性,很难用具体的步骤来描述,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加大了学习难度.学习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思考、顿悟、再创造,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路径,有序地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想法,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及时的追问,帮助学生找到思路受阻原因,而不是直接强行告知结果.

3.3 经验多迁移

复习课上题不在多,而在于精.选择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套路.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特殊化”“一般化”,或者用“类比”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再开发,设置便于学生经历“再发现”的过程性问题.不仅在变换形式中挖掘问题的本质,同时,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学生能够将这种潜移默化的思考习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迁移到独立解决新问题中.这样的经验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数学对学生而言不再是枯燥的解题,而是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问题.

3.4 思想需浸润

数学思想方法需要“言传身教”,需要将其蕴藏在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学习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研究,如何研究,如何拓展研究,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联想、类比、合情推理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原数学家探索、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前后知识的学习中,研究路径和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思考如何将一个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复习中,可通过中心对称视角、轴对称视角来复习矩形、菱形;通过旋转对称视角来复习正方形.始终不变的是将特殊的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由此可见,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地贯穿课堂始终.

3.5 思维要发展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数学知识,用相同的“套路”解决不同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教师的问题串设计尤为重要.一是情境创设中的问题串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在思维的难点处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在相互交流中捋清学生的思维路径,通过问题驱动加以点拨,启发并提高学生的思维.三是在小结环节设计相应的问题串,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有逻辑地探究.

笔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展示,以期实现教师对中考复习教学的改进、思考,精准、有效地进行复习教学.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可待商榷之处,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期待更多的数学教育有识之士提出教学建议,共享数学课堂的深度教学.

猜你喜欢
菱形轴对称四边形
说说轴对称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