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念闯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下,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发生了全面变化。在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价值。以高中物理为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外,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基于此,文章从物理中的“理”展开论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如何认“理”、明“理”、探“理”、知“理”,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以“理”育人;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知识根本出发,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让学生知“理”,懂“理”,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相关事物进行准确的解释。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学习质量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节奏,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全面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的发展,研究以“理”育人的教育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度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但就目前来说,如何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以“理”育人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高中物理教学以“理”育人的重要性
从传统的教学角度讲,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讲解以及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上,常常通过结果性评价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物理知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也时常投入到刷题、自习中,忽略了学习物理的本质价值。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不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魅力,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通过以“理”育人,能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会围绕学生进行,就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如此一来,便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1]。不仅如此,在以“理”育人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不会单纯地告诉学生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找到物理知识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学生在知其然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便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存问题
在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未能转变,过于注重知识讲解,而忽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无法吸引学生注意,难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只能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基础的理解,而无法将物理知识用到实践中,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由于部分教师故步自封,时常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未体现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高中物理教学以“理”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认“理”
学好物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优秀品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中,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的理解较为片面,不懂得认“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辅助作用,转变教学思维,遵循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创新教学活动,从基础做好,加强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认“理”[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现代化技术呈现在学生眼前,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并借助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和认识物理,了解产生物理现象的原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重力与弹力》的教学中,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了解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重力和弹力有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大小也有方向,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力的方向,清楚地认识物理,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视频。如粘在墙上的纸板突然掉落,纸板掉下来的方向为竖直向下。再如,为学生播放当宇航员返回地球时无法站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物理现象。通過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学生认“理”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结合视频中的例子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重力与弹力”。让学生分析宇航员返回地球为何无法站立[3]。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主要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停留时间较久,而太空没有重力,宇航员处于失重的状态。虽然失重状态是可逆的,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尤其在长期失重的环境下,人体的各个系统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会不断适应失重的环境。而当宇航员着陆地球从返回舱出来时,地球上的牵引力使得我们与地球之间形成了重力,对于刚从失重环境出来的宇航员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所以不能站立,否则不会需要坐在轮椅上或者被人抬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理论性的物理概念更为直观且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拓宽学生认知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轻松地认“理”。
(二)融入生活素材,让学生明“理”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物理现象,而对于高中生来讲,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观察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及时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这一方面来说,学生在今后遇到相同问题时,很难运用物理思维将问题解决,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不明“理”。因此,作为教师,为让学生明理、用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做好对生活现象的主动观察,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探究,不断分析,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全面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魅力,达到明“理”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摩擦力》的教学中,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摩擦力的形成,通过学习和实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具体影响因素,根据生活实例分析摩擦力的利与弊。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未开封的罐头,让学生尝试着打开。一般来说,学生都很难直接打开。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作用是“热场”,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所在。然后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打不开罐头呢?是因为力气不够嗎?你们仔细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阻止你打开罐头盖呢?”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呈现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摩擦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充满疑惑,对此不断讨论。教师又可以让学生说出如何更好地打开罐头,有的学生会说在罐头底部敲几下,有的学生会说将罐头放在热水之中。显然,学生说的这些知识点与物理知识的热胀冷缩有关,而学生拧开罐头的这一瞬间的动作,则与摩擦力有关。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延续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教师又可以让学生说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的现象,并就“生活中的摩擦力”展开辩论,说出摩擦力存在的利与弊[4]。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种种联系,拉近了教育与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而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加,根据个人的认知和理解说出了摩擦力存在的利与弊,实现了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综合应用,达到了“明理”“用理”的效果。
(三)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探“理”
高中物理知识涉及内容较多,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受限,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所以在学习时有着一定难度。加之大多数知识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一旦走神,那么便很难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长此以往,便会降低对物理的研究兴趣。不仅如此,由于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认知出现了偏差,认为高中物理知识计算、研究内容多,与生活联系不大,学习物理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所以在学习时常常会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在这一情况下,极其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实施。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魅力,教师要从基础做好,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问题意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促进学生深入探“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反冲现象火箭》一课时,教师可结合这一主题内容向学生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到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在6月20日11时18分,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一事件中,你们知道为什么火箭能够飞到太空上吗?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当学生讨论过后,发现火箭身上太空与火药的冲力有着一定联系,使学生对反冲运动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在此环节过后,教师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次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火药可以帮助火箭飞上太空呢?”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验进行演示,将吹满气的气球释放,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冲运动并掌握反冲运动的主要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且问题精练,能够一下抓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主动探究,全面达到了探“理”的目的。
(四)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知“理”
学习任务具有一定引导性和巩固性,能让学生结合个人认知以及所学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和理解,感受之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理”与“懂理”十分重要。一个是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另一个则是能够通过物理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达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只有保证所设计的任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才能引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达到知“理”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中《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通过分析,了解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等概念;学习与之相关的图像,并借助图像描述物体运动。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基础设计递进性的教学任务。如让学生自主预习、结合过往所学知识,了解物体的运动,阐述速度、瞬时速度等定义,说出自己的理解。结合视频进行学习,分析该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设计出测量瞬时速度的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人物设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的内容。再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在课前,教师可找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并设计实验任务。如让学生设计测量物体摩擦力的实验,并记录整个实验流程,观察实验现象,最后给出实验结论。在这一环节后,由学生上台进行实验说明,教师则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问题汇总后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让学生知“理”懂“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深入理解以“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认“理”、明“理”、探“理”、知“理”,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友煌.试析高中物理教学如何以“理”育人[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2.
[2]彭论.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立德树人全面深化课改的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7):27,29.
[3]尹炜,马秋林.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以“理”育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6):1.
[4]杨丽惠.高中物理教学如何以“理”育人的相关研究[J].时代教育(下旬),202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