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素养:高考语文作文变革下的教学新方向

2024-01-25 08:36张胜洁
高考·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张胜洁

摘 要:作文是理性思考的结晶,而不单是文字的堆砌,这一点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学生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也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集中体现在语言的逻辑性、内容的思想性,让阅卷教师感受到文章的深意与新意,体会语言架构的系统性与严谨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以高考作文考核新要求为课堂教学新导向,立足于学生思辨素养的培养。文章将以高考语文作文考核要求的思辨性为研究出发点与落脚点,深刻阐述作文思辨性的具体体现,总结现阶段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举措。希望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作业综合素质,有效应对语文高考对作文思辨性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思辨素养;培养策略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高考的重点项目,能检验学生学科综合素质,为此,语文高考对作文的要求最高,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罗列与重组,还体现在内容的思想性与逻辑性。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教师不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多要求学生背诵范文,套用常用模式,导致整篇作文犹如白开水,不起波澜,也因为思辨性不强,逻辑架构不够合理,无法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也因此在高考中往往会被打低分。为了改变这一作文教学局面,新高考强调要评价学生思辨素养在作文中的体现,教师也需要按照这一要求,去创新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思辨素养概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确立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提出教师要在读写过程中渗透思维培养,要求在作文中体现思辨素养。思辨素养具体包括思维逻辑性、辩证性,具体指的是运用逻辑性思维对目标对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对判断依据进行详尽的说明,充分体现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探究知识点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具体到高考作文,需要学生严谨构思、理性思考、科学判断、合理布局,这样的谋篇布局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前后表述严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系统性,这也是高考阅卷评价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写作心理学,高中生写作过程就是将思维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过程,内化是认识和感知,外化是抽象与体现,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始终,也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理性认知、科学构思。高考作文的思辨素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论点积极科学、论证有理有据、推理合乎逻辑、文化包容万千、立意深刻深远,这样的作文才能充满思想、意境、哲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点发力:对材料和现象的解读能力、对观点认知的推理能力、对事物性质与价值的评价能力、对观点与见解的解释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理性构思、科学架构、语言准确运用、中心思想意境深远,这样的作文才能得到阅卷教师的赏识[1]。

二、现阶段学生作文思辨素养培养存在的教学问题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思辨素养学习热情不高

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常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以教材范文为模仿对象,一味强调美文美句背诵记忆的重要性,会刻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直接套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思辨热情自然不高,作文思维水平也很低,写出的作文波澜不惊、毫无新意,很难得到阅卷教师的认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常挑选几篇范文带领学生去剖析、探究,虽然写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是,在机械式的重复教学中,终会影响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動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思辨素养学习热情不高。同时,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思辨素养属性,如果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去模仿和借鉴,会磨灭学生思辨的个性化,不利于学生思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导致思辨素养教学成效不高。

(二)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思辨素养教育力度不够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开展专门的思辨素养写作教学活动,多作为普通写作课内容,甚至在很多时候,被分散到非写作课中,学生无法接受到专业、集中的思辨素养教育,也就导致学生思辨素养教育力度不够。很多学校及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思辨素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思辨素养的价值难以在写作中体现出来,于是在安排教学课时的时候不够重视,常常作为写作课的附着教学内容,无法保证课时数。也正是因为课时数的不足,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一写作素养不够重要,于是在学习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时候也不会重视,对教师的思辨素养教学内容不能主动学习和吸收,导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零碎,学生思辨素养训练缺乏系统性

思辨素养的内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是简单的概念,也不是写作中偶尔用到的素养,思辨素养在写作中应用较广、较多,需要教师系统性教学。但是在现实中,教师的思辨素养课堂教学内容比较零碎,不成系统,学生也就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形成思辨素养的知识体系。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第一,教师会开展思辨素养教学活动,但多穿插到常规性的写作教学,或者语文课文讲解教学中,体现出“就事论事”的现状,思辨素养被碎片式糅入到教学中,甚至在很多时候,如果教师不明示讲课的内容是思辨素养,学生都不知晓教师教学的内容就是思辨素养,学生自然就得不到针对性的思辨训练。第二,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专题作文教学就是系统性作文教学,于是会为学生开展专门的思辨素养教学课程,没有将这一知识点与其他写作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授课,让学生虽然有很强的理论素养,但是在写作实践中,不懂得如何应用思辨素养,不能发挥出思辨素养对提高作文质量的作用。

(四)教师的指导不足,对学生思辨素养的培养无法得到保证

写作指导是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写作教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写作之前的预习指导、写作过程中的专项指导、写作后的评价指导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少开展沉浸式的写作指导,多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后,直接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使得在写作整个阶段不能有力指导学生,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思辨素养培养。同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片段写作、辩论式写作、反向写作等写作活动,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写作任务,使得学生的思辨素养得不到针对性指导。尤其是在课后评价环节,多根据作业对学生开展评价,很少帮助学生系统性分析作业,指出学生在谋篇布局中存在的不足,实现不了思辨素养的针对性指导。也正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足,学生在遇到思辨素养困惑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学,就使得学生思辨素养培养无法得到保证[2]。

三、高考语文作文变革下加强学生思辨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探究高考要求,明确思辨素养教学要求

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指挥棒”,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需要深入研究和落实“指挥棒”的要求。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考语文作文的关键要求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学生理性思考、学会论证,强调作品的思维性、严谨性、科学性,高中语文教师要按照高考语文作文的这一要求,明确日常语文作文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举措,将培养学生思辨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目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开放性是其一大转变,具体表现为限定的要求越来越少,命题基本上没有结论式的话语,不会以命题者的直接判断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这就为学生思维的开放创造了空间[3]。为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尽量不要限定作文的内容,不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背诵范文、摘抄美文美句、套用他人文章,不能过于注重增强学生的应试技巧。能多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作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构思、去谋篇布局、去创新题材,这对于解放学生写作思路、锻炼学生写作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比较灵活地开展写作教学。如最近有一部比较火的电影,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观看过,教师可以据此开展一次“影评”活动,请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部电影的见解与思考。作文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甚至可以辩论各自的观点,这也是锻炼学生思辨素养的绝佳机会,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了要用电影情节、语文知识去解释、支撑自己的观点,还要能评价、辨别同学的观点,这本身也是学生语言罗列架构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激发、融入语言中的过程。借助一道开放性的“影评”作文训练,实现了包括培养学生思辨素养在内的多重教学目标。

(二)加强推理教学,培养学生思辨思维

作文关键要求是“和谐”与严谨,整篇作品谋篇布局要能非常合理,论点、论据、论证严密无缝,为此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这也是思辨素养的核心。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需要教师多开展推理应用类的写作教学。

一是演绎推理类的写作教学,演绎推理讲究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严密性与一贯性,这也是学生思辨素养的基础。演绎推理在作文中的体现是三段式的结构,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要求学生不能主观捏造结论的好恶,而是要以大小前提作为结论的支撑,这样的作品结构严谨、科学,情感流露真实、正确。如高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创作一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作品,学生在构思的时候,首先可以描述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这是大前提,接着描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有哪些坏处,这是小前提,最后呼吁我們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结论,这种三段式的结构保证了整篇作品逻辑结构非常完整、清晰、严密[4]。

二是归纳推理类的写作教学,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路相反,是从个别经验出发,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教师要教会学生限定推理的范围,在现实中,很多观点或者结论可能只适合某一个范围或者对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点在学生写作中的具体体现为模仿,学生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直接套用创作者的写作思路,因为两篇作品立意的不同,一旦直接套用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是寻找反例,这也是学生在作文中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方法,甚至在很多时候能给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要科学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逻辑规律,将知识串联起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事物的本质特点,得出科学全面的结论,这样的作品不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足以说服阅卷教师的好作品。

(三)开展修改教学,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素养多存在思想层面,虚拟性强,最终体现在作品中,这一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加强教学,也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而传授学生修改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作品进行深入揣摩、推敲,去交流心得体会,在互动中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素养[5]。

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多进行自我检查,能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很多时候,学生在写作的谋划和创作阶段,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或者因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构思的时候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检查,就是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尤其是能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评价作品的质量,以此完善和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提出合适的问题,如“能换一种阐述方式来说服我吗?”引导学生思考目前的阐述方式存在的不足,能进一步探究更合理的阐述方式,不断提高整篇作品的质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能以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意见,包括遣词造句、整体架构、创作思路等。通过创作思维的碰撞,可以实现班级学生写作素养的整体提升,助力同学思辨素养的有效培养,很多时候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所能实现的教育效果比教师单纯的教学要更高效。

其次,教师要加强躬亲实践,带领学生边修边议边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自己动手写作,最能体会写文章的甘苦。”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要避免教条的生搬硬套,不能“炒冷饭”,老掉牙的思辨素养培养方法多年一成不变,不仅不适宜新时期学生的写作需求,也因为老生常谈不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所以,教师要能自我反思,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能带头自我批评,能与学生一起探讨创作的新思路,能共同修改作品,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激活教学氛围,也能在集思广益中实现师生思辨素养的整体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想法,教师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针对教师的想法进行辩论,这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尤其是要按照语文高考关于作文评价的新要求,将培养学生思辨素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构思、乐于创新,以创作高水平的作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直面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能探究高考要求,明确思辨素养教学要求,加强推理教学,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开展修改教学,增强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思辨素养内涵,意识到思辨素养价值,能积极学习、主动应用,实现思辨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荣华,张悦悦,邵晋英,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2(24):72-76.

[2]彭雨欣.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语文思辨作文思维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2(5):21-24.

[3]胡学英.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范式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1(12):80-86.

[4]王昕悦.反省思维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1,10(31):72-74.

[5]秦建军.读写整合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3):38-40.

[6]张海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6):256.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