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月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新课的教学与系统的复习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课标提出与新课改落实以后,指向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高中教育体系同样对复习类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改革建议,促使教师在理论中提炼实践策略,又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要点。传统的高中复习课堂通常是从“二次教学”开始,先带着学生从头复习一遍教材知识,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专题性的复习,在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上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对此,文章就围绕“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复习教学展开分析,先是简单介绍了“三新”的概念与特点,再是综合当前阶段高中地理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探究适用于当下教学环境的复习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有价值的学习指导,助力学生完成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迁移。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大体可以划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个部分,其中自然地理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包含其结构、组成、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和共建分布规律。人文地理主要探讨的是人地关系视域下有关人类社会活动和地域结构规律的知识,包含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区域地理则是主要分析特定地区内自然元素或人文元素的构成及其分布规律,以河流、山脉、海洋和陆地为界将地球划分成了多个不同的板块。实际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也是地理学科中的三个重要分支,基于不同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展开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探索与思考。“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复习追求的便是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完成对应知识体系的构建,助力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相关概述
教育领域中的“三新”实际上指的就是新理念、新课程与新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既关注学生思维与认知的个性成长,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三新”的背景与要求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先进理念、先进思维、先进技术与先进目标,打破固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间可以实时反馈、自由互动的双向互动模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化教育。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跳出知识教育的思维局限,将部分注意力与关注重心放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上,既要“个性”教育,又不能够只追求个性,遵循教育规律、保障教学适配性才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也才更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二、高中地理复习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课程改革被推向了新的阶段,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被彻底摒弃,高中阶段的教学与复习也开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服务,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教育方式的更新还需要综合教学实践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因而,教师首先就需要对当前阶段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的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在对过往的复习安排和教学实践进行拆解与重构以后,教师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造成高中地理复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通常呈现出一种“大水漫灌”但“单向传输”的特点,教师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对教材中包含的知识要点进行讲授,学生在讲台下“赶时间”式地记笔记,记下来的知识点往往都十分琐碎和零散,复习也就变成了知识点的堆砌。
第二,这种知识点的堆砌直接导致了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课与课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无法通过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来将不同知识点串联起来。
第三,高中阶段每一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都十分紧张,教师很少对学生综合性思维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置,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显得相对枯燥,既不能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又不能为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起到更多作用。
三、“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策略
在高中阶段,几乎所有主要学科的复习课程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以三次模拟考试作为分界线,其中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串联式的讲授,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的知识框架并厘清基础的知识要点。二轮复习侧重于对重难点知识的攻克,学生需要在此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建立和完善整体的知识体系,提升对知识的熟练度。三轮复习主要是进一步查漏补缺和反思总结,教师需要借由大量针对答题技巧与考试题型的专项式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模式、掌握考试技巧与提升应变能力。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在不同的复习阶段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和攻克难关,以实现蜕变式提升。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搭建基本知识框架
在“三新”的大背景下,高考地理学科的出题理念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变到了“能力立意”和“核心素养立意”。虽然考试范围还是与教材的教学范围一致,但最核心的考查目标却已经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对学生能力与素养展开的针对性考查更注重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设计复习教学活动时便先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来帮助学生搭建基本知识框架[1]。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例,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地理第一课”,主要起到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的作用,知识难度较小,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小,但却是学生基础地理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这一章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围绕“地球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太阳活动的特点和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这四个主题展开复习,帮助学生搭建有关地球的基础知识框架,为后续的复习活动打好基础。
(二)从高考真题出发明确重点复习方向
事实上,在基础知识的復习上教师和学生也要有所取舍,将所有基础知识全部纳入重点复习范围既浪费教师的时间,也浪费学生的精力,因而在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导向开展的基础知识复习以外,教师还需要从高考真题出发来帮助学生明确需要重点复习的方向,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对近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学生才能够明确“考试考什么?如何考?”这一问题的答案,实现更高效的基础知识复习[2]。
例如,在《气候》一课教学时,高考中与气候相关的题型大都是选择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给定某区域的自然景观图和包含气温、降水的气候资料统计图,要求学生结合当地植被、河流、气温、降水等相关基础地理知识来判断所给景观对应的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学生在做题时首先需要判断的是每一份气候资料统计图对应着什么样的气候类型,然后再基于这一气候的分布规律来判断其对应的自然景观。基于此,教师在设定“气候”相关的基础复习活动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及其对应的植被景观,以及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几处特殊分布的气候类型地区,需重点关注,最后综合区域的植被和水文等特征帮助学生构建以“气候”为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系。
(三)基于大单元教学整合课堂内容与制订课堂目标
大单元教学围绕着“大概念”展开,而大概念之下的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琐碎和知识结构松散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让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和应用,是一种更高等级的复习教学[3]。
以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第四章《水的运动》为例,与“水”相关的知识是高中地理学科中需要重点复习的一个模块,那么教师就可以基于“水的不断运动变化”这一概念来构建大单元,将“水的循环”“水域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海洋水与陆地水的特征与关系”和“水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基础地理知识体系整合与串联起来进行复习教学。
而在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整合与重构以后,教师还需要结合课标与实际来制订递进式的课堂目标,如:1.理解水体的运动变化;2.理解海洋水体的运动变化;3.理解陆地水体的运动变化;4.理解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递进式的课堂目标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连贯的复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有关“水的运动”的系统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对“水的运动”形成更加完整与准确的认知。
(四)基于问题式教学筛选相关问题与创建相关情境
“提问与回答”是巩固学生知识认知的有效路径之一,在高中復习阶段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真正实现对知识的了解、理解与应用。因而教师在设计复习活动时还需要基于问题式的教学理念筛选相关问题和创建相关情境,助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4]。
以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中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例,教师首先需要综合教材内容来设定一个能够起到统领作用的“话题”,例如“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特点”,然后再围绕这一话题展开针对性的问题筛选,站在现实生活的视角下为学生提供一些包含生活元素或能够与生活产生联系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再围绕既定的问题来向学生提供情境素材,让学生站在真实情境下展开联想式的思考与分析。如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泰国自然景观与经济结构的图文和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结合现实情况,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对泰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而这种情境研究与问题思考结合的复习方式也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遵循让学引思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活动
所谓的“让学引思”理念其实也可以从“让学”和“引思”这两个层面展开思考。其中“让学”主要指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思”主要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而“让学引思”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复习活动实际上应当围绕着以探究为主的实践展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学习来实现思维的开发与知识体系的完善[5]。
以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为例,本章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包含常见天气系统特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而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个学生不那么熟悉的小区域作为教学载体,结合区域内的建筑特征来引导学生探究与大气运动相关的知识,如阿拉伯半岛南端希巴姆古城的建筑有着“墙厚、窗小、分排”的特点,主要目的是利用热力环流进行通风和散热;而古城周边的沙漠景观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所致;再从选址上看,希巴姆古城之所以选建在哈德拉毛河谷旁边的小山丘上,主要目的还是避免遭受由季节性降水和河谷地形带来的洪水侵蚀。借此探究,学生便能够对一个区域的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拥有更加深刻与准确的认知。
(六)应用思维导图工具为学生建构知识迁移模型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借由图形与文字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在将主题关键词提取出来的同时还能够直观展现出主题词与具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知识体系的一种具象性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高三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分门别类地将本章中相关知识点罗列出来。如能源安全中的“整体能源开发与供需”“煤炭能源开发与供需”“石油天然气能源开发与供需”“未来新能源开发与供需”等课题,围绕特定的思维逻辑线条来引导学生展开发散式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各地理要素和从细节上探究各地理要素,在不断地提炼与总结中助力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此外,教师在教学生如何解题的同时同样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先让学生将题干中的核心信息提炼出来搭建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然后再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课堂知识对应到思维导图的分支框架上,便于让学生迅速地从知识体系中提取出适用于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知识点,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确的复习方向、合理的复习安排与科学的复习策略是高中地理学科复习效率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新理念、新课程与新技术”的出现也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学习本质上还是一项以学生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活动,学生展现出来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够收获什么样的能力与知识。而教师作为向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的专业主体,在高中阶段的复习活动中应当做到的就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前提之下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复习,掌握更高效的复习方法。除了要深入解读课标要求与整合教材内容以外,还要实时关注教育大环境中的各项发展和变化,找准高考考查最新的方向和目标,带领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化的复习活动。最终,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也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娜.高中地理高效复习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3(Z2):121-123.
[2]刘慧.构建体系明确方向强化训练:高中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3(Z1):61-63.
[3]袁旦萍.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探究:以“水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概念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3):65-69.
[4]朱友萍.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地理复习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3(4):64-66.
[5]唐成.“让学引思”理念下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实践探讨[J].地理教育,2023(S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