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2024-01-24 16:52:32金嫣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

金嫣然

摘  要: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以及日趋综合化的育人要求,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病丛生,加快教学模式转型势在必行。教学评一体化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或将成为小学数学摆脱“高费低效”束缚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现深入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明确小学数学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实意义。并立足单元整体视角,以目标制订、评价依据、教学活动为着力点,针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期打造有深度、有态度的小学数学课堂,增强课程育人能效,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整体视角

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标志着数学教学正式步入素养立意新阶段,小学数学作为理性思维的启蒙,在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新课标体现了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一脉相承的原则,小学数学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成为顺应改革发展的必然。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如何深刻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精髓,从中抽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阐释

从字面含义来看,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以及测评内容高度一致,强调课程的结构化、整体性。从本质而言,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回归本源的教学模式,其内涵要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教学评一体化以知识大概念为核心,设置更具宏观性、综合性与生长性的教学目标,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风向标,突出教与学的建构意义。

第二,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紧扣教学目标制订评价依据,并将评价活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教学评一体化最为突出的特征,体现了教学的具身性,注重学生认知过程体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导向作用,为教定向,为学定法,增强了课堂的生长性。

第三,以反思修正为着力点。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闭环,通过学生真实的思维与行动反应收集成果、反馈信息,并借助适合的评价工具衡量学习成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匹配度,由此更为客观、清晰地反映教与学中的问题,引发师生的反思与修正,推动教学走向高效。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定位,突出交互过程,是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新样态。

二、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一)立足素养发展设置目标

目标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方向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核心内容为基本设置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单元整体目标与主题细化目标两个维度着手,构建系统性、阶梯化的教学支点。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首先,设计单元整体目标。事实性知识目标为引导学生经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探索画平移图形方法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图形平移特征的理解。能力性认知目标为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图形、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运用平移与对称轴的知识设计图案。元认知目标为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其次,设计课时细化目标。小学数学知识的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综合考虑数学知识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单元整体目标细化为递进式的课时目标。例如,事实性知识目标可以细分为如下小目标:一是通过观察与操作等活动形成轴对称与平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并根据实例做出准确判断;二是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观察和分析图形,感受轴对称与平移的运用过程;三是辨析轴对称与平移的关系,立足宏观视角分析图形的运动规律,进一步深化数学概念。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精神支柱,推动了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围绕目标设置评价体系

1. 设定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应涵盖广泛且具有前瞻性,保证评价客观、全面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挖掘教与学的优势及不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内容应注重纵深的延展,形成网格化的体系。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首先,从纵向维度而言,评价内容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关注学生单元整体认知情况。课前的评价内容主要针对预习情况,包括参与态度、最终结果等;课中评价内容指向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包括行为表现、思维表现、能力表现以及态度表现等方面;课后评价则注重自我反思、巩固与拓展方面,包括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总结、漏洞弥补等,以此形成具有延展性的评价纵向主线。其次,从横向拓展而言,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不同视角,分为基础认知模块、关键能力模块以及必备品格模块。其中基础认知模块的评价内容主要以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理解与运用为主。关键能力模块的评价侧重点为运用轴对称与平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形设计相关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空间观念等。必备品格模块则是对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测评,包括学习轴对称与平移知识的兴趣程度,从具体行为中表现出的学习观,如探究精神、合作意识等。借助纵深延展的网格化评价内容,尽可能全面收集学情信息,为教学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2. 明确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既要做到严谨客观又要张弛有度,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首先,明确严肃的评价立场,即确定评价的红线,制订每一位学生都要落实的基本学习要求。教师将轴对称和平移的目标知识划分为不同的认知等级,记忆、理解、运用、分析与创造五个层次,根据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形成进阶式的评价标准,引领学生在持续的积累中不断突破自我,丰富数学知识储备、提升理解层次。例如,在单元讲解初始阶段,以基础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为主,随着单元知识探究的不断深入,评价标准则向着方法探究、规律总结等方面拓展,引导学生逐渐向运用、分析与创造等高阶能力发展。其次,创设弹性的评价空间,形成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着力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这一成长特性,彰显人本性。因此,教师以大纲要求为基准确定具体的认知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度调整。例如,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和轴对称现象、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平移位置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此部分知识需要每一位学生至少达到运用的层次。而运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形则可以適当降低要求,以理解原理为学习红线。通过制订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激励、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增强了其学习成就感。

3. 选择评价方式

教师需要改变专注于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恰当的方法将评价融入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获得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首先,在单元学前预习环节实施前置性评价,借助预习任务清单、分享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以此了解学生有关平移、对称、旋转的固有经验以及对新知内容的初步认知情况,作为明确学习起点、制订指导计划的依据。其次,在单元教学环节,教师采取及时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认真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捕捉闪光点,及时做出积极的评价,作为带动学生情绪的手段。此外,引入档案袋评价方式,将观察所得事无巨细地记录在学生的个人学情档案中,以见证学生单元学习成长历程的同时,从中发现学生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接受度,为教学调整提供支持。最后,在单元总结环节采取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注重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扩大评价主体,在同伴间的平等交流中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三)紧扣评价组织教学活动

1. 趣味引导调动兴趣情感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认知活动的基本前提,教师设计趣味化的引导活动,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形成积极探索的内在驱动。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教师以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优势,设计情境教学活动,赋予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载体,减缓学生的认知坡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后续的学习,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首先,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蝴蝶、风筝、飞机、天平、脸谱、书柜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其特点,说明理由。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作为切入点,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减少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其次,教师引入几何画板这一直观化的教具,从上述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对称轴。在情境的加持下,推动学生由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考拓展,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最后,教师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申思考,每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组织学生展开大胆预测,并借助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增强数学学习的获得感,进而衍生持续性的主动学习行为,完成对目标知识的解构。

2. 项目学习发展关键能力

在素养立意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摆脱孤立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分析、整合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采取项目式学习,为学生带来序列化、综合化的学习体验,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教师以“设计唯美的对称图形”为议题组织项目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首先,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项目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认知与思维碰撞,迸发不一样的创意火花。此外,设置项目问题情境,提出探究任务。例如,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徽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让每个小组设定一个班级文化主题,并设计、制作一个班徽,值得注意的是,图形设计需要体现对称之美。其次,引导各学习小组围绕项目议题,以集思广益、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辅助的作用,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例如,想一想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图形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能否将二者融合使用?并巡视、观察学生的项目探究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做出修正,推动探究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最后,教师注重成果的展示,让各小组派出代表讲解设计思路与制作过程,分享学习感悟。各小组可以针对不同意见展开辩论,进一步引深项目探究。此外,以全员投票的方式推选出最佳创意、最美图案、最默契组合等奖项,形成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项目学习成就感。

3. 多样练习推动迁移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应的练习活动,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首先,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随堂练习,形成实时的教学反馈,做到及时查漏补缺,促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与平移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课后练习题进行成效检测,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层次。其次,在单元总结复习环节,练习的重点则指向学生反映出的薄弱点、能力拓展等高阶层面。例如,在A、B、C、D、M、N六个字母中选出轴对称图形,借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聚焦阶段性的教学要求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实现客观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的相互融合,让数学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新时期,小学数学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改革精神的有力举措,对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大有裨益。因此,教师需要分析小学数学知识特性,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有趣、有效的数学教学新样态。

参考文献:

[1]钱爽.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路径的研究[J]. 教育界,2022(05):35-37.

[2]吴晶.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J]. 江苏教育,2022(09):42-44+47.

[3]胡玉凤.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 基礎教育论坛,2023(04):81-82.

(责任编辑:廖  艺)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
小导游课程,开启口语交际新课堂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江西教育B(2018年5期)2018-07-29 12:05:42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