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斌
摘 要:文章探讨了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现象,分析了其表现及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聚焦立德树人、以幼为本原则、完善自身素质和关注幼儿健康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策略。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推动幼儿教育回归本源,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幼为本思想
当今社会,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始向小学化教学倾斜,将更多的小学内容引入幼儿教育中。这种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会剥夺幼儿应有的游戏、探索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还可能对幼儿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探讨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对促进幼儿教育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
(一)教学内容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引入了过多的小学知识。具体而言,幼儿教育原本应该以游戏、探索和自我表达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进行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幼儿园或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学前教育”,开始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过多的小学化元素,如逐字逐句的背诵、机械的计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幼儿本身就处于感知阶段,他们通过身体、感官、情感等多种途径获取世界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幼儿教育需要采用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小学化,幼儿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缺乏积极的学习情绪,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健康成长,另外,教育内容的小学化也可能导致家长和教师过度关注幼儿的学业表现,而忽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倾向可能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增加幼儿的焦虑和压力、降低幼儿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形式小学化
教学形式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制性的课业安排和评测等。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能力,也容易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是不适宜的,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和探索为主要形式,以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和学习知识。
但是,现实中有些幼儿教育机构或教师为了追求教育效果,过度借鉴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强行让幼儿听讲、死记硬背,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在许多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强制性的课业安排和评测等,在小学教育中,教育部门和学校往往会严格规定学生的课业和学习进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测,但是,在幼儿教育中,这种做法并不适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往往不同,强制性的课业安排和评测会导致幼儿压力增加,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也日益重视,同时,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小学考试中占据优势,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会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导致幼儿教育向小学化倾斜。应试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中早已存在,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由于大多数人认为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家长也往往会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考试技巧,希望孩子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轻松胜任各种考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幼儿教育也受到了影响,有些教育机构和教师认为,为了帮助幼儿在小学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尽早引入小学化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技巧,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强化应试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幼儿失去游戏和探索的乐趣,也会给幼儿带来过度的压力,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二)家长教育焦虑推波助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学入学前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此获得更好的成绩和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将幼儿教育看作是幼升小教育,过分注重幼儿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力,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需求,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焦虑,阻碍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展。此外,一些家长也可能将幼儿教育看作是一种投资,希望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孩子奠定更好的基础,以便将来进入更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这种观念导致家长过分注重幼儿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从而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和焦虑。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一)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幼儿阶段是身体和心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应该注重玩耍、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过早地进行课堂式的学习,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会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和焦虑,阻碍幼儿自主探究和身心发展。而且,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幼儿可能会面临过重的学习负担,忽视了身体锻炼和运动需求,导致幼儿缺乏锻炼、久坐不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学前教育是幼儿建立情感、社交和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和竞争力,会忽略幼儿的情感需求,导致幼儿在情感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其以后的成长中持续存在,导致幼儿在学习压力下产生心理压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对幼儿的未来成长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不利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个性和綜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幼儿丧失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幼儿的发展潜力,甚至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丧失,幼儿阶段是身体和心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应该注重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过早地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如果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过早地接触到过多的学习内容,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影响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容易忽视幼儿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前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社交、道德等多个方面。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全面。
(三)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对其学习兴趣产生了损害,甚至有可能对幼儿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幼儿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应该以兴趣为主导,以探索、体验和玩耍为主要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或完成繁重的作业。如果把幼儿教育过早地小学化,就容易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权利,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幼儿阶段是一个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交和行为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全面的能力和素养,而非追求学科成绩的提高。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容易强调知识的输入和记忆,忽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不利,会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育儿观念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不是为了达到应试目的。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使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和教育理念,能够正确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幼儿教育评估机制,包括对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评估,以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改进幼儿教育的依据。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加强家长教育和引导,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目的,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幼儿品质培养
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强调培养幼儿的情感、社交和交往能力,同时减少过度的学习压力,让幼儿在玩耍、探索和发现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幼儿园阶段的游戏性质,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体验,以及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增加教育游戏和玩具的使用,让幼儿在玩耍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发挥其好奇心和想象力;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事物;为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要注重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教育,让幼儿感受艺术的魅力。还需注意的是,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三)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以幼为本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健康、积极向上、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才是教育的宗旨,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在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以幼为本原则的基础上,幼儿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改变小学化现象,让幼儿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教育的本质,重视幼儿的发展需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幼儿能够在自由探索和体验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教师还需要重视幼儿教育的品德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完善自身素质,关注幼儿健康发展
为了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注重幼儿健康发展。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掌握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为幼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水平;还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建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要具备高度的情感和責任意识,能够理解和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具备应变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教育榜样。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幼儿全面发展,认识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注重营造健康、安全、有序、有益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关注幼儿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人际交往、审美素养等综合能力,帮助幼儿实现个人价值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幼儿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而不仅是追求知识的堆积。然而,当前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小学化现象,给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以幼为本原则,完善自身素质,关注幼儿健康发展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教育回归本源,真正为幼儿服务,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玉晶.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解决对策[J]. 当代家庭教育,2023(02):80-83.
[2]张洁.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问题及对策[J]. 基础教育论坛,2022(03):30-31.
[3]杨红梅.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普童话,2020(28):130.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