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路径研究

2024-01-24 12:46许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教育立德树人

许昶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发展意义深远。教师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建构、设计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在具体实施中,应该以儿童视角建构和设计、从经典中汲取根性精神、在活动中塑造人格底蕴、于转化中实践文化创新、在评价中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育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整体教育的基石,它需要引导、规范和帮助儿童在其生命早期完成立德的任务,这一阶段的品行养成往往决定了整个人生的方向与进路,对人生发展意义深远。

所谓传统,即传之于古、统率于今;所谓文化,即是以文化人,化育天下。《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传统文化为:它是现代文化的对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制度、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器物等要素的总称。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具体到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主要内容与关键路径,是必须明确的问题。

中国文化更擅于对事物进行全面性和统摄性的界定和表达,却容易弱化科学理性,从而影响效率效果。现今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自身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应该做些更为具体的辨析与厘清。

一、瞄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需要从自身的角度为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资源、支持与助力,但在根本原则上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其他教育内容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发展。

(一)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契合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更新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凝练地表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这一目标和任务完全适用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确切地说,新时代教育方针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个体生命幸福,而确定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它强调中国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要承担在未来建设中国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新时代的中国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时代的中国学生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并不断把包括科学技术和人类精神生活在内的人类文明推向前进。

第三,新时代中国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人民性是教育的必然特征,中国教育培养的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而是富于家国情怀和以谋求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华夏赤子与民族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四,中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完整和健康的人,才是生活的创造者和生命的幸福者。

第五,社会主义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必须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社会主义教育是学以致用的教育,是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幸福需要的开放和发展。

(二)必须与培养现代化中国人的核心目标相契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目标指向与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立人之本,容不得半点的麻痹和疏忽大意。同时,当代师生还必须警示西方资本主义及其腐朽思想的反动与腐蚀。

从时代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现代化下的全球乱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出场。与西方工业大生产同步的现代文明,到今天已经显现出诸多与人类长足发展不相适应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信号:资源枯竭、全球变暖,病毒肆虐、科学崇拜,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中包含的消费至上、欲望膨胀,巧取豪夺、无知无畏等观念。人类社会的矛盾越来越表现为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费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理性的式微正使人类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凡是支持建构上述教育目标和内在属性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被汲取和运用于教育。

同时,当代教师也应该警惕中国传统文化因袭数千年,有高歌猛进,也有低曲徘徊。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受到历史上落后的腐朽思想与观念的侵蚀与攻击,剥削主义思想与落后文化总在试图卷土重来。

从本质上而言,无论共产主义还是作为其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都是在实践人类对自身的超越。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数百万年的积极成果与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今天中国教育立德树人与传承华夏文明的责任与使命。

面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对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反思,当代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面向未来培养具有主体性精神的学生至关重要。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审视与科学的把握,才能真正和最终掌握人类的命运。

虽然关于人类起源何处,专家众说纷纭,但中华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活、创造,历经数百万年,积淀了无与伦比的中华文明。这种文明如同空气和水土一样氤氲着中华儿女的人生与成长,并随着历史成为中国人的血脉与气质,虽经风雨沧桑,依然正气浩荡。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子孙,新时代教育培养的中国人应更加坚定民族信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教育所培养的一定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儿女,培养他们对家国的感情与热爱是教育的必有之义。这样,当他们面向世界瞩望未来时,才是立定了脚跟的人。

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目的明确地遴选人类文化中的精粹部分作为教育的资源,赋予学生以生命底蕴与精神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恶与丑的侵袭。

传统文化主要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文明形态,其内容体现为对农业时代的适应与秩序调节。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与塑型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颇具文化奠基的意義。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作为这片古老土地上生长、生产和生活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先辈文化必然合理继承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一段时间内,许多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对片面地学习西方文化与技术,而对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缺少了批判性的审视。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其实是滥觞于享乐主义,假以明星偶像等时尚元素误导广大青少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民族虚无主义流行,传统文化也因此一度甚至有断裂的危险。

面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自觉从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营养,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时代性的转化与发展,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愿景。其支撑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支持小学生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化

儿童成长既要基于自然,又需要对自然性进行超越,以实现个体良性的社会化适应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具备丰富的社会化教育资源。《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讲:“人之所以为人也,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者,以其有辨也。”这与孟子所主张的四端学说一脉相承:“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儿童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在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以文化人,人性的光辉才能日益明亮,以人类良好的精神气质与自然的物性渐行渐远。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强调“木受绳则直”的礼的规约,还注重“金就砺则厉”的实践磨炼,这种把儿童从自然性导向社会化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方式。

而在今天,现代化的都市文化崇尚变化,少了许多虚清静守。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永恒。”这种生活的碎片化、秩序的凌乱感对人生的体验都有诸多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知止然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强调的是定力和静气,有助于儿童在成长道路上更好地展开对自我及他人的思考。

(二)塑造小学生新时代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反对剥削与压迫。人的劳动自觉意识与劳动能力的提高是人发展的核心目的之一。同时,建立在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与观念。小学教育必须引导个体树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担当奉献的人生理想与道德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为伦理起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类大同为政治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适合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

教师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在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物欲思想还很猖獗的时代,树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君子理念恰恰可以补今日过度追求经济发展之不足。

(三)锻造小学生新时代品质

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化工程。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可以对儿童的发展过程进行滋润和养护。荀子讲:“凡用气血、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这段话的主旨在于强调对儿童需要进行礼的规约和节制,促进其人格修养的形成,只有把对儿童合理的规约渗透于日常生活,不断地以高尚的习俗引导和规范儿童的言行,才能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清代大儒和著名教育家颜元强调要学习孔子时代“礼乐君子不斯须去身”,不能“姑使知之”,而是要秉承“学贵乎成,既成矣,将以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行其学,则非学矣。”其中体现着鲜明的实践主义学习观和明确的综合育人思想,完全可以救助目前教育过于重智之弊。作为社会个体的小学生,还在经历其早年的社会化过程,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优良品质就可以化性起伪,打造出他们的新时代品质。

三、建构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传统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会弥漫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性情。而在现代文明和时尚文化中,环境发生了变化,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以具体化的风貌。这种风貌既可以是适合今天社会环境的内容与形式,更可以赋神以形,结合具体时代特点进行转化和创造。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如何结合儿童认知与学习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深入探讨。

(一)以儿童视角建构与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哪些可以用作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养料”,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科学的甄别与分析,其核心评价标准在于观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比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立志教育和刻苦学习品质就需要辩证分析:立志重要,但是像阳明先生那样立志做圣人,还是立志成为富豪或高官,不同的志引向不同的方向、建构不同的人格。刻苦学习的品质固然可贵,但是不是要像“虎爸”“虎妈”那样不允许儿童上网和游戏,还要每天弹奏父母规定的钢琴曲,这需要具体分析。有益于儿童,适合的培养目标,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泥古不化。

(二)从经典中汲取根性精神

所谓根性精神即指带有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和相对恒定性,很少随时代变化而变迁的精神品质。传统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需要深深扎根在大地深处的根须,而不能身如浮萍飄零水上。

根性的文化首先存在于经典。先贤的教诲,往往存在于这些泛黄的典籍中。与其他文明相比,大量典籍的留存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优势,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也许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要宽广辽阔。

这些典籍作品应该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与心魂,流淌和激荡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与心灵深处,本立才可能道生。根据儿童成长规律,选择小学生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作品吟咏、歌唱、舞蹈,应该是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形式。

比如诵读《论语》《大学》《三字经》《弟子规》,循序渐进引导儿童道德的养成,培养其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这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立身之本。

(三)在活动中塑造人格底蕴

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非常注重“礼”,常言道:“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为君子”。在古代,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形成儿童的礼节与礼貌,促进儿童“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的建立可以引导儿童遵纪守法,不妄为。应该说,君子人格的养成与“礼”的教育密不可分。

同时,古代又非常重视“乐”的熏陶。“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如果说“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身份,“乐”的作用则主要在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古代的“乐”比今天的音乐范围要广得多,其中不仅包括舞蹈,还包括诗歌吟诵等其他审美活动。中国古代文化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财富。

(四)在转化中实现文化创新

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处于启蒙阶段。應尽量多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样式,并结合学生的特点予以创新性发展和转化。以儿童游戏为例,传统文化生活中广泛流传着儿童游戏,这些游戏融体育与智育于一体,个体性与集体性兼备,富含非常优秀的儿童娱乐与教育内容。

然而,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许多儿童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肥胖儿童、心理缺陷儿童日益增加,甚至出现了因为电子游戏而自杀的事件。

引导儿童通过传统游戏愉悦身心、增强体魄的同时,如何把传统游戏引进融入现代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课题。

(五)在评价中促进全面发展

古代儿童教学有“小成”的说法:入学一年后考核句读并辨别学习兴趣;入学三年后考核专业课业是否合格、儿童是否合群;入学五年后,考核是否精专广博和敬爱师长;入学七年后,考核讲论学问和识人交友的能力。完成七年学习,通过考核,即为“小成”。

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高效引导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时代环境的动态性特点、儿童成长的科学化需要、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样态,都决定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个系统且全面化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更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让学生能够在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央视网.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 (2018-08-22)[2023-10-23].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822/t20180822_524339333.shtml.

[2]杜胜兰.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及问题初探[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六[C]. 2022:86-88.

[3]杨兴环. 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0):210-212+228.

[4]李俊.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创新[J]. 科幻画报,2022(09):92-93.

[5]杨雯清.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汉字文化,2022(18):100-102.

[6]张美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区域实践模式探索[J]. 现代教学,2022(Z4):10-14.

[7]蔡苓.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 新校园,2022(08):58-59.

[8]杨艳春.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主要途径[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05):46-50.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小学教育立德树人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