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
摘 要: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教师主要的教学活动方法。教师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组织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可以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感悟人生哲理。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大班区域游戏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与游戏活动相匹配的游戏材料,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设计游戏内容,加强对游戏结束后的总结,以提升区域游戏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
大班阶段的幼儿思想与行为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简单的游戏活动已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身体与心理需求,所获取的新知也愈来愈少,教师应适时开展更具主动性、针对性、社会化的区域游戏活动,以此提升幼儿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应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融入更多趣味性内容与创新元素,尤其是要做好活动指导工作,为幼儿讲解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选择,提升幼儿游戏兴趣。
一、游戏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意义
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具有操作简单、实践机会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幼儿将在课堂学习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教师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理念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游戏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精心挑选或设计游戏内容,能使幼儿获得综合发展。区域游戏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感知以及对游戏中产生的自然现象的探究,可以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与探究意识,同时多数区域游戏活动不仅能强化幼儿的身体素质,也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强化心理素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存在于幼儿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并在幼儿参与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弥补幼儿群体间的差异,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外,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大部分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均是以社会活动为主题,教师借助相应的游戏材料创设真实、形象的社会场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游戏,感受劳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策略进行探究。教师要在幼儿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后,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从而可以强化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幼儿园环境。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想为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帮助,首先应意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給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引导为主,让幼儿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探索区域游戏中的未知内容,即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外部环境以及游戏材料的感知,对自身的行为与行为产生后的结果进行反思,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蕴藏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道理。例如,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与悬念的方式引导幼儿对接下来的游戏活动进行探索,或者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探索该材料的使用方法。
(二)差异性原则
幼儿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在学习与实践能力上产生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若想提供支持与指导,就需要秉持差异性的原则,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激发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能根据不同幼儿的游戏需求与能力水平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并根据游戏内容及时更新游戏材料,以此提高游戏材料与游戏本身以及与幼儿的匹配度,在具体的指导中能有所侧重。教师在指导与帮助中还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区域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根据幼儿的综合特征设计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内容,合理分配游戏角色,以满足不同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游戏需要,提升整体幼儿学习水平与游戏水平。
(三)社会性原则
该原则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活动的协调上,首先,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区域游戏活动,改变幼儿的社会认知结构,丰富生活经验。其次,主动与幼儿沟通,共同设计游戏内容、选取游戏材料,尤其是在集体游戏中引导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包括如何使用游戏材料、如何共同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等,强化幼儿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经验,引导大班幼儿自行设计游戏内容,让幼儿在完成游戏活动后能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游戏体验,分享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新知与感悟到的道理,以此提升幼儿的个人经验。
三、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的现状
(一)游戏材料不适宜、数量不足
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强调让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发展。目前的区域游戏活动总计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益智游戏区、美工活动区、绘本阅读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教育价值,所使用的游戏材料也不同。但结合现阶段的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现状来看,多数情况下的区域游戏活动所选用的游戏材料存在不适宜或数量不足的问题,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兴趣、探索意识、自学能力均难以得到培养。例如,角色游戏区的功能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帮助幼儿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力,需要大量具有不同功能的游戏材料的支撑,若选用功能较少的游戏材料,则很难发挥出游戏原本的价值。
(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不及时
现阶段的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游戏玩法也十分多变,部分游戏需要幼儿具备基础的生活与活动经验,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指导,从而顺利地进行到下一环节。首先,在游戏的制订环节缺少幼儿意见的融入,以及幼儿自己设计游戏时缺乏计划性,这使得区域游戏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无法顺利进行。其次,在游戏的过程中缺少对幼儿的关注。幼儿受性格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影响,难以在一件事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尤其是在游戏中经常会被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所吸引,加之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不及时,导致幼儿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关联。
四、提升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材料投放,提升游戏材料匹配度
游戏材料是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游戏的内容与幼儿的能力水平选取适宜的游戏材料,同时投放一些适宜幼儿合作完成的游戏材料,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提升游戏材料与游戏和幼儿的匹配度,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意愿开发出更多的玩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使幼儿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游戏活动。
以区域角色扮演游戏“小老虎请客”为例。首先,教师应正确意识到大班幼儿与小中班幼儿的区别,大班幼儿在体力、智力、心理上更突出,求知精神也更加明显,在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上也更加优秀,能主动与其他幼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其次,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餐具、厨房用具、桌椅板凳、头饰等游戏材料,并简单介绍这些游戏材料的功能,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游戏材料的用法,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例如,在游戏中的做饭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辅助幼儿熟悉游戏材料的用法:“小朋友们,我们做饭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啊?在用食材做饭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引导幼儿学会使用锅铲等工具,能在做饭之前清洗食材。随后幼儿会根据分配好的角色进行游戏,扮演客人的幼儿会将用橡皮泥制作的食材带到水房进行清洗,扮演小老虎的幼儿会将清洗好的食材切开,放在锅中翻炒,将制作好的菜肴放在餐具中。幼儿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均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能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帮助家长清洗食材与餐具等,丰富幼儿的生活技能。因此,大班区域游戏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还要提高游戏材料的可操作性。
(二)抓住幼儿兴趣点,提供及时的指导
学前阶段的幼儿情感较为丰富,在参与课堂学习与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多数都是由兴趣驱动,教师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精心挑选或设计区域游戏,在幼儿游玩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游戏的内容提炼出不同的主题,让幼儿围绕主题进行游戏。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例如,多数大班幼儿男生喜欢科幻类或建筑类主题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组织该部分幼儿在积木区开展游戏活动,提供适合3~6岁幼儿玩耍的安全积木游戏材料,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拼接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以规定一个主题让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以“我的家园”为例,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让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積木搭建符合自身审美特征的建筑物,在完成搭建后,依次上台展示作品,分享创作的过程与灵感来源,介绍建筑物中有哪些新奇的功能,这种无声的指导,既不会干预幼儿的游戏过程,又能给予幼儿思维上的启发。
而对性格相对安静的女生,教师可以组织其在角色扮演区进行游戏活动,以“我是小医生”为例,由幼儿扮演医生与护士,用玩偶替代病人,以简单的感冒、咳嗽、拉肚子等常见的疾病作为主要的游戏任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幼儿共同分析这些疾病的产生原因,增设医生护士联合会诊的环节,共同探讨疾病的预防措施。此时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要多吃蔬菜、多进行体育锻炼、吃饭之前要洗手”等,在完成探讨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生病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啊?”幼儿会说“跟爸爸妈妈说、上医院看病、打针吃药”等,由此,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卫生健康意识,在生病时能主动与家长或教师汇报。
(三)弥补幼儿个体差异,提升整体水平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材料的投入与幼儿兴趣的激发,还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指导的过程中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案,促使全体幼儿在参与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均能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促进全体幼儿的健康发展。
以美术区域游戏活动“我是艺术家”为例,该区域游戏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幼儿根据教师拟定的主题,通过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的方式进行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将绘本阅读区域与美术区域相结合,让幼儿改写绘本故事内容,在绘本故事《我的情绪小怪兽》的学习中,绘本故事将情绪比作一个个符合幼儿认知的形象,帮助幼儿正确意识到情绪的特征与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丰富绘本故事内容,如“当伤心时通过做哪些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当愤怒时如何让自己变得冷静”,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画出自己的想法,并利用废旧纸板与胶水制作情绪小怪兽手工艺品,涂上与情绪相对应的颜色,从而强化幼儿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在指导的过程中,针对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思维上的启发,而针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实际上的帮助,如帮助幼儿画出想象中人物形象的轮廓,让幼儿对细节进行丰富、与幼儿共同动手制作小怪兽手工艺品等,通过该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如何控制自身的情绪,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每天的学习与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的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充分意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并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设计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区域游戏活动,丰富游戏材料的种类,提高游戏材料的匹配度,弥补幼儿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幼儿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雪. 浅谈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常规培养的实施指导与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80-181.
[2]夏盼盼. 浅谈大班幼儿表现性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J]. 天津教育,2020(31):42-43.
[3]赵华. 浅谈关于幼儿园大班如何开展区角活动的策略指导[J]. 明日,2019(22):234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