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2024-01-24 21:07刘上菊
高考·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刘上菊

摘 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渠道。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核心目标之一,所以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与思考。本文将日常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合作为依据,分析了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现状,探索了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和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门探寻历史真相、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学科,具有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明确强调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且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历史课程中,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而家国情怀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主要强调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家乡、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家国情怀,才能使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历史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构建起高品质的历史课堂,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1]。

一、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家国情怀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视。尽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由于高考仍然是教师与高中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再加上提升高考成绩依然是很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所以导致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很多时候仍然是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以及历史问题解决技巧的掌握,而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则存在一定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家国情怀教育的组织方法比较单调。在现有的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有时比较依赖“说理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讲授一些道理和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更快推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念,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但容易使学生的理解流于表面。同时,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容易使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中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突出。在以往的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中,师生课堂角色的定位有时欠缺合理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有时会突破教学组织者的权利界限,对学习过程进行过多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理解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难以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受此影响,容易使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开展必然要以相应的学习资源作为载体。但是在以往的历史课程中,教学内容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往往来自于教材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由于这些素材比较简略,所以难以满足家国情怀教育的需要。

第五,评价环节有待改进。对家国情怀教育评价的效果不佳同样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教师对评价环节有时缺少足够的重视,将教学的重点过多集中在基础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环节往往比较简略,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受此影响,很难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真正发挥出评价环节的功能。

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组织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家国情怀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对最终的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必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家国情怀教育更加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在家国情怀教育中,要为学生创造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第二,真实性。家国情怀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在这一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基于这一要求,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必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依据真实性原则的要求,要保障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并且要依托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优化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理解。

第三,持续性。家国情怀是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品质与素养,这一素养的形成不是在某堂历史课中实现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长時间的熏陶。因此,在家国情怀教育中要遵循持续性原则,依托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同时,由于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长期的引导,所以在持续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避免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而是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

第四,适度性。教师应该明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只是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所以要避免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家国情怀教育上。同时,并非在每堂历史课、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都适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准确把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时机。

第五,启发性。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系统性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教育活动。尽管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非指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教师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学习感悟。

三、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榜样示范,教师以身作则

家国情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榜样示范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课程中,历史人物和历史教师所具有的榜样示范功能往往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历史人物,并注重以身作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2]。

一方面,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比如:教学《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本课中用简略的语言介绍了霍去病讨伐匈奴的事迹。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霍去病在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所做出的贡献,并且介绍了霍去病留下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之情。另一方面,教师在历史课程中会对一些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读,而教师的观点无疑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并且要广泛涉猎历史知识,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教师通过以身垂范,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视为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具有突出的内隐性特征。家国情怀不是具体的技能或者知识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抽象的感觉。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可以尝试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教学《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化与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果直接根据教材或者相关的资料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不但难以做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翔实,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影像资料创设了课堂情境。简单来说,这些影像资料出自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纪录片,笔者从中剪辑了一些介绍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的视频片段,并从文艺和科技两个角度进行了介绍。视频中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文艺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就,并且融合了一些音乐元素。借助影像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直观感受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3]。

(三)组织自主探究,丰富认知经验

正如前文所述,在家国情怀教育中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要为学生创造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点拨,使学习过程更加有的放矢。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的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

比如:教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从家国情怀培养的角度来看,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培育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起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发展。为了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落实,笔者在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时,为了对探究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笔者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怎样的表现?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了思考与探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开发历史资源,凸显家国情怀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需要以相应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撑。尽管教材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直接载体,但由于知识容量的限制,导致课程内容比较简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从而对历史细节加以补充。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进而使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素养更加充实。

比如: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在这一课中,简单介绍了15世纪前期郑和7次出海航行的事迹,并且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新航路开辟进行了简单的对比。但是,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因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了与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开辟新航路有关的历史资料,并鼓励学生进行了探究和对比分析。经过对比,学生发现尽管郑和航行时间早于欧洲,但航海的技术、装备、资金等方面要遥遥领先。同时,相比之下,我国的航海是友好的,沟通了与亚非多国之间的联系。

(五)组织生活实践,促进体验升华

从学科特征来看,历史课程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了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真实性,要避免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中,而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经验,这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4]。

同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中,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成就之外,改革开放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完成本课教学后,笔者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本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情况。之后,学生要和周围的实际生活进行对比,总结本地改革开放之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经济生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六)完善评价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有效的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将其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依据。由此可见,评价环节是家国情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对评价环节加以改进,从而逐步提升教学实效[5]。

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评价环节中,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感受,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其次,要注重进行发展性评价。家国情怀素养是一种情感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在复杂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所以随着课程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以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准确把握学生的进步情况。最后,教师要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家国情怀发展水平。同时,要及时将评价中获取的信息向学生进行反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更是对家国情怀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组织方法,从而逐步推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观喜.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51-52.

[2]陈小欣.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途径[J].新智慧,2020(35):41-42.

[3]陈建军.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A0):127-128.

[4]张亚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9-10.

[5]马晓原.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8):151-152.

本文系钦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的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2021B047。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