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何以可能?

2024-01-23 08:11徐付生郝天聪
职教通讯 2023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徐付生 郝天聪

摘 要: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理应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回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可以发现,助力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破解当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具有深刻启示,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包括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民众立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项目编号:D/2021/03/167);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JZ06)

作者简介:徐付生,男,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郝天聪,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12-0045-08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社会是一个政策话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技能型社会概念的萌芽时期。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技能型社会的概念。按照大会精神,技能型社会包括四重意涵: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技能型社会”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李玉静(2021)认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个体技能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追求技能水平提升的文化[1]。张弛等人(2021)认为,技能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技能形成是关乎国家、企业、教育之间合作制度构建与完善的宏观战略问题,技能社会就是技能的社会化体系。另一方面聚焦于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作用[2]。孟凡华(2021)认为,为建设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劳动教育,重塑劳动光荣价值观念,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3]。雷世平等人(2022)认为,建设技能社会要强化职业教育“育训并举”职责,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和市场需求,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工、未就业学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有效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4]。现有研究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肯定了当前阶段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作用。但现有研究同样存在不足,尤其是未能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可能路径,这也将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实际上,对于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研究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建设关系的思考。20世纪初,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概念从国外引进之际,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贤们成立了中华职教社,并就职业教育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展开了实践探索。在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贺信,肯定了中华职教社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提醒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职教先贤的思想精华,从历史中探寻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可能路径。

1934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提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5]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谋个性之发展”关注到社会中的人,只有人人的个性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发展,才能让社会更有活力;“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关注到了社会分工,以及人在社会之中的生存之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进而实现就业,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转的基本前提;“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关注到了社会形态的建构,职业教育要主动融入社会建设进程,不仅要适应社会变革,还要引领社会变革;“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关注到了社会的经济面向,强调职业教育在推动国家及世界生产力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守正创新,不断探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一直被黄炎培视为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所在。在1940年的《教育与职业》复刊词中,黄炎培诚恳提及,“读者诸君呀!自从抗战以来,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社会事实之所需要,各方心里之所期望,都不是过去可比,职业教育将如何适应此大时代的要求?原则是不变的,方针怎样,方针是不变的,进行速度怎样?将如何加强他的力量?如何加密他的联系?”[5]于吾辈而言,建设技能型社会也不得不关注职业教育的新角色。当然,这种探讨绝非没有边界,尤其需要我们具备极强的问题意识。如黄炎培在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二十四周年所作《从困勉中得来》一文中所言,“吾们所以主张职业教育,推行职业教育,是触发于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这里‘社会二个字是特别要重视的。”[5]接下来,本研究以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起点,尝试深入挖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探讨其对当下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的价值与启示。

二、坚守“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仍旧存在较大的社会缺口

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石,对技能型人才具有迫切需求是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做支撑,我国将很难真正建成技能型社会。纵观以技能立国而出名的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无不在其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德国和日本为例。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家,德国和日本面临的发展形势与所处的世界环境并不占优,于是将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最终取得经济的腾飞。在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德国、日本都奉行的是高技能战略,制造业在两国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例,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力量,产品的附加值往往较高,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来支撑经济建设[6]。相比之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德国、日本具有相似之处,即制造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例。但遗憾的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社会缺口仍旧较大。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技工荒”的问题仍旧突出。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预测将接近3 000万人[7]。作为低技能劳动力的代表群体,农民工仍旧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我国农民工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技能水平的不足导致该群体难以跟上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

(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临艰巨挑战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如果没有职业教育做支撑,将很难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资源。自职业教育诞生之初,其经济功能就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民国二年,陆费逵曾在《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与民国教育并重》一文中谈到,“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而非职业教育兴盛,实业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8]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所发表的关于《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将职业主义列为第三项,指出了职业教育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去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8]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发挥的前提仍在于,与产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并培养出其所需要的人才。然而,自民国以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节点,中国职业教育办学同样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产业与教育的天然联系被切断。为了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激发国有企业的运营活力,其“办社会”的功能逐渐被剥离,教育功能也同样被剥离;同时,随着一大批中专学校脱离行业,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其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疏远[9]。自此以后,学校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与产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不在如以往那样紧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难题。在缺乏产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启示

1930年,黄炎培发表了《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怎么》一文,探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问题,对我们今天思考如何有效推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给仍有重要启示。黄炎培将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界定为“社会化”。在他看来,“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5]所谓社会化,通俗地讲,即职业教育不应该关起门来办学,要突破职业教育等于职业学校教育的狭隘认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接著,黄炎培提出,应该在设科、定课程、实习、训育、教师资格、校长资格等方面系统推进社会化建设。其一,设科类似于今天的专业设置,职业学校究竟要设哪一科,需完全根据当地状况,强调人才培养要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不可脱离实际情况盲目设置专业。其二,定课程虽然要讲求标准,但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还是取决于实地业务开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标准与地方需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其三,就实习效果而言,社会机关要比学校附设机关好很多,而且可灵活采用半日制、半周制、分期制等,要充分重视实习环节对人才技能水平提升的实践价值。其四,训育类似于今天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不同,熏陶的结果自然两样,不但是实际知能联系的关系,还有精神作用,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其五,职业学校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熟悉业务者担任,熟悉业务的教师可以传授亲身经验,这也就意味着,职业学校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学历,更需要拥有企业工作经历。其六,职业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热诚、学力、德行、经验,而且要有“社会活动力”,需要校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三、谨遵“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对民众的吸引力着实有限

在技能型社会中,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理应是对民众有吸引力的选择。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类型,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建国初的经济恢复发展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技能型人才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初,在八级工制度体系下,技能型人才的待遇相当于大学教授。彼时,技能型人才曾受到民众的充分认可。而后,随着八级工制度的瓦解,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技能型人才这条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吸引力逐渐呈现出下降趋势。与其贡献相比,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却并未得到充分尊重。很长一段时间,技能型人才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也未被纳入人才序列。相比之下,高学历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所占的优势更大。直到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的要求。该文件强调,“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显然,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价值。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仍未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相比于拥有高学历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普遍由于学历较低,无法应聘到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而且,相当一部分技能型人才所从事的岗位位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环境、薪水待遇、后续生涯晋升空间等都相对有限。

(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旨归的职业教育未得到民众普遍认可

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相比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社会民众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却没那么高,甚至有不少家长对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持排斥态度。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入学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有研究表明,随着20世纪末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入学率在21世纪初陷入低谷,随后逐渐攀升保持跟普通高中教育持平的状态,然而到了2012年以后,中等职业教育入学率又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0]。这一数据变化趋势表明,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不足。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愈发严峻。由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源所在。实际上,发展职业教育,有理论上的需求是一方面,但最终能否发展还是要取决于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当职业教育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质量,又不能把学生导向良好的生涯发展空间时,强迫他人接受职业教育有违“以人为本”的原则[11]。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固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存在很大需求。但是站在个人层面来看,民众在进行教育选择时往往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深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充分尊重社会民众的教育诉求,让更多人看到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收获美好未来的希望。

(三)“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启示

1927年,黄炎培发表了《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一文,探讨了应该基于民众立场办职业教育的问题,对我们今天思考提升职业教育对社会民众的吸引力,以及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均具有重要启示。黄炎培认为,“第一,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第二,办职业教育,须脚踏实地,用极辟实的功夫去做;第三,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精切研究人情、物理,并须努力与民众合作。”[5]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须一一解读。其一,“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考虑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尤其是让弱势阶层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相比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职业教育轨道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背景相对较差,其中还有不少来自弱势阶层的学生。他们期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等,要尊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其二,“腳踏实地,用极辟实的功夫去做”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要尽量做到务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避难就易。相比于其他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性更强,关于办学效果的检验标准也更为直接。只有让学生在职业学校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帮助学生更扎实地立足于社会。其三,“精切研究人情、物理,并须努力与民众合作”,一方面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要遵循基本的事物发展规律,考虑到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则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要加强与民众的交流,让民众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所谓“人情”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影响因素,要为职业教育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谓“物理”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要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引入更多的实践元素。所谓“与民众合作”是指,要向社会民众敞开大门,让更多民众走近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诚若如此,职业教育办学就可以达到“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效果。

四、重倡“大职业教育主义”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人人推崇技能的社会风尚还未形成

对于技能型社会建设而言,人人推崇技能是该种社会形态发展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学历社会是与技能型社会相对的一个重要概念。学历社会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形成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我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理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字面意思为,与读书入仕、考取功名相比,所有其他行业的地位都是相对较低的。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传统中对于技能的推崇则没有那么高,甚至会有“奇淫技巧”之类的贬低之嫌。人们更重视的是获取学历,而非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学历在人才筛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较大。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文化传统下社会民众对各行各业地位的认知,其中不乏一定的偏见性。但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到,传统观念的转变仍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技能没有受到推崇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形成有效的技能积累,产业发展也很难实现重大创新。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过于注重引进西方的技术,而忽视了本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导致技能无法实现有效积累,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去技能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弊端是,无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位置。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去技能化”走向“再技能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关键仍然是重塑技能的社会价值,引导民众重视技能形成过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形成推崇技能的新风尚。

(二)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力量未能得到充分调动

技能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含职后阶段,也包括职前阶段。职后阶段技能形成的重要场所是企业,而在职前阶段技能形成的重要场所是职业学校。建国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曾采取过“校中厂”“厂中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彼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行业部门,均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但后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职业学校基本上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独立办学主体。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办学的参与力度不断降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形态职业教育逐渐变成以特定对象、特定时间、特定场所为特征的教育,其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受到遮蔽。诚然,有不少民间资本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但这部分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却饱受社会质疑。面向未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局面转变,形成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活力有待激发,社会力量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秩序也有待形成。

(三)“大职业教育主义”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启示

1925年,黄炎培发表了《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探讨了如何以大职业教育主义取代对狭隘职业教育理解的问题,对我们今天思考如何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及形成人人推崇技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启示。彼时,职业教育办学充分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中华职教社创办的人物除黄炎培外,不乏梁启超、蔡元培、蒋梦麟等社会名流[12]。其中,蒋梦麟还是《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第一任主编。在黄炎培看来,关起门来办学是无法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向社会打开职业教育办学的大门,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性特点。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5]第一层意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界限切不可画得太清。从广义上看,大部分人都会从事某种职业,大部分的教育也都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职业教育不应只包括特定时间段的职业学校教育,还应该包括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等。而且,职业教育面向的对象也不应是特定年龄段的学生,还应该包括满足特殊需求或再就业群体的教育需求。第二层意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办学不应只是职业学校自身的事情,人才培养问题仅仅依靠职业学校是很难解决的。由此,职业学校需要将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夫花在教育之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第三层意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办学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才培养本身,还需要思考深层的社会参与问题。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职业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位置,并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

概言之,我们所认可的技能社会应该是“技能被需要、技能被尊重、技能被崇尚”的社会。在这一理想社会形态建构过程中,职业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诚如黄炎培所言,“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说了,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容量包容一切。”[5]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玉静.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1.

[2]张弛,赵良伟,张磊.技能社会:技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化建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6-11.

[3]孟凡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职业教育作为[J].职业技术教育,2021(18):1.

[4]雷世平,谢盈盈,乐乐,等.从学历社会到技能社会:历史必然与推进策略[J].职教通讯,2022(1):39-46.

[5]黄炎培.职业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7,103,192,74-75,71,72-73.

[6]郝天聪,石伟平.产业结构转型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基于对美国、德國、日本、中国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22-128.

[7]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6-12-27)[2022-03-20].https://www.miit.gov.cn/ztzl/lszt/zgzz2025/wjfb/art/2020/art_496b8df6c3b74451ad6f7c2efeb3451c.html.

[8]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116,118.

[9]郝天聪.职业教育何以成为类型教育?——基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建设的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63-72.

[10] HAO T,PILZ M. Attractiveness of VET in China:A Stud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21,34(4):472-487.

[11]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6,87.

[1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7.

[责任编辑    秦   涛]

How is it possibl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oriented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inspiration of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XU Fusheng, HAO Tiancong

Abstract: Building a skilled-oriente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 in the new er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killed-oriented socie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lay a more central role. Reviewing the essence of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we can find that helping soci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provide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for solving the key issues in building a skilled-oriented society, and also provides directional reference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oriented society,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ublic's position, and mobilizing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oriented society;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