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实践研究

2024-01-20 20:11邱英英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邱英英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预习逐渐被重视起来。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知识形成初步理解,产生自己的认识及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視预习引导,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学预习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文章从问题、策略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提升初中数学预习实践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预习策略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教授,也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就需要了解知识,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由于预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预习活动的开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数学预习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预习意识薄弱

通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预习不足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存在错误的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其实是附加作业,且将其当作教学任务,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又如,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自己在课前翻阅书籍,看一下就是预习。所以,在预习过程中,其存在为了预习而预习的问题,并不会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再如,部分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预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价值,但是其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等待教师的帮助,忽视了自主探索,导致预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的预习策略掌握不足

只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策略,才可以进行高效的预习活动。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预习策略,所以在预习过程中存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的情况,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比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只是对新知识进行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复习课的预习中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导致其无法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会习惯性地等待教师去讲评,而不是自主进行探索,导致其各项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影响。同时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预习的内容很多,且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逐渐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不愿意参与预习的过程,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

(三)学生缺乏预习指导评价

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指导作用,从而提升预习效果。但是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指导评价的价值、意义,并未将预习指导评价落到实处,所以学生很难在预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兴趣,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认知水平。此外,初中阶段的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且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常会产生思维障碍,导致预习活动受到了影响。若此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学生便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但是在预习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实践策略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时,需要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转变对预习的态度,使其由“要我预习”转变为“我要预习”。

那么怎么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可以抓住生活与知识的联系,通过赋予预习主题生活化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并产生一定的预习热情。而且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预习难度,使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预习为例,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主题充分体现出来,并加强学生对预习主题的理解,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打折销售这一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预习时了解打折情况,并基于生活实验感知本节课的知识,从而为其更好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提供保障,为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进行“平行线”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平行关系引入,以此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及探索,进一步提高预习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及研究,了解其与生活的联系,然后找出生活中的有关平行关系的案例,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课前分发下去,引导学生基于微课视频进行分析、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如以斑马线为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抓住预习重点,在快速有效地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

再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拉面师傅拉拉面的场景引入,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数学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对数学原理进行分析及研究。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揭示数学规律,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由此可见,通过在预习活动中将生活中的内容当作入手点,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探究,并感受到预习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要我预习”转变为“我要预习”。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预习效果,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精心设计预习案

在以往的预习活动中,预习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并未精心设计预习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需要将预习案的设计放置于重要位置,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预习案。

一般情况下,预习案可以包括如下内容:学习目标、自主探究、知识归纳、自主导学等。由于各环节都有相应的内容及目标,所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有效预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微课视频利用起来,借助其图文声结合的特点,带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使学生建立相关表象。此外,问题具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预习案中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及探索。

例如,在进行平行线的性质的预习时,教师想要使学生进一步地把握预习环节,增进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预习案。如:“两条线平行的情况下,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证明?”在进行知识归纳时,学生可以基于探究和学习到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和分析知识,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此可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预习案,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重点内容,从而提高预习效果的有效性。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行动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可以充分提升课堂学习活动的实质性。

(三)巧妙结合,加强指导

在预习环节中,教师需要将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确保学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并提高预习效果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而在给予学生指导时,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进行分析,需要将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起来。

例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预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强化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方程的知识,且对方程形成了相应的理解,认为方程是一种数学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其利用起来,通过读、找、思、用、问的有效应用,带领学生研究及探索相关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并说一说元和次分别是指什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从这些知识点中找出重中之重,明确哪些是自己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在“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研究及探索例题的解题思路,基于此总结解题的方法。在“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等知识进行迁移。在“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预习完之后还有怎样的困惑。

由此可见,通过巧妙结合,加强指导,可以使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现在的预习重点、预习难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预习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四)重视预习结果的检查、评价、反馈

预习结果的检查、评价、反馈可以使学生将预习环节重视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预习活动时,教师需要将其放置于重要位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预习结果的检查、评价、反馈工作。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想要使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掌握其内涵,就可以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生活中的这些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特点?”基于此,学生可以逐步从抽象的知识中提取出事物的本质,可以完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将正数的内容当作入手点,并逐渐引入负数,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及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地思考相关内容,并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做到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过,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走近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避免学生因受到思维障碍而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及探索。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归纳数学表达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监督,使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深入反思。这样一来,预习效果便可以得到充分提升。

由此可见,通过将预习检查、评价及反馈重视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五)做到预习与课堂的有效衔接

预习成果与动态课堂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基于预习活动走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重视预习和课堂的有效衔接。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预习案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把预习案当作入手点,带领学生对单项式的内容进行复习,以此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其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打下坚实基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及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思考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区别及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并实现与课堂的有效连接。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理解、有效内化,还可以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由此可见,通过预习效果与课堂的有效衔接,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为其解决接下来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为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提供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数学预习,借助其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相应的认知,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本研究就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此,便可以确保预习教学的效率及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研究及探索,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发展,预习方法越来越多,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确保预习效果与理想相符。

参考文献:

[1]陳彩华. 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实践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83-84.

[2]査仕武. 初中数学学困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 新课程:下,2019(10):249.

[3]周建平.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三性”[J]. 中学数学,2019(18):89-90.

[4]苏桂兰. 微课让初中数学预习更有效[J]. 中学教学参考,2019(20):21.

[5]李平. 立足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初中数学预习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04):29+31.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