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琛
摘要:时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备受瞩目,但在高中教学实践上一直存在着机械灌输、信息过载、指导浅表化等缺憾。本文通过目标导引视域下的教学变革思路来研究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发现其呈现出重内容理解与重构、重图文信息多元材料、重博古融今内核贯通等变化。在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向上,可通过以价值观为导引,指导学生分类筛选和逻辑模型提取,促进学生对时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领悟,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效果。
关键词:时评作文 命题导向 策略转向 实践探究
语文时评作文是当下语文学习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实践与研究的重点。确实,自2015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与革新,灵动雀跃,极大地推动了一线的作文教学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命题中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及多元的思维能力要求,这都让大家意识到高中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境中,有效地涵养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高效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尽早地培养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也因此,语文教师会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大量地引入时评这一紧扣时代脉搏、缘事而发、理性凝练的文章。但不能回避的尴尬现状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无外乎是两种途径:一是把时评作为作文素材进行大量积累,二是直接引入时评写作以希求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新变化提醒我们要停下来思考:自媒体过载的信息量、唾手可得的时评教学资源、简单粗暴地向学生“转发”的输送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既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长线的教学效应。这些思考也在提醒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更清晰的思维训练意识,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设计:因为把时评引入高中作文教学,终究是教师教学的抓手,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归宿。而要研究清楚写作教学的目的与归宿,首先要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导向,方能真正反思正在进行中的时评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厘清变化,明确导引方向
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在作文材料上,近年逐渐从热度极高的“情境设置”“任务驱动”转向了材料内容的挖掘和理解,这就决定了如若欠缺对作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就难以透彻地把握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意味着日常时评作文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过度看重时评文章信息量上的丰富性和新颖性,而要从重时评的信息化阅读转向重内容重构的深度解读。并且全国卷作文命题在漫画、表格等作文材料形式上的变化,要求时评作文教学要及时转变时事材料的选择方向,要明确图文内容的解读应与文字理解多元并重。再则,命题中近年来也更多地融入了历史人物典故和语录,对时评中时人时事素材的挖掘要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相关联,时评教学要指导学生在主题开掘上重视经典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核与新时代优秀精神品质的有机共生。
1.从重信息化阅读转向重内容的深度重构
2019年、2020年的全国卷作文命题基本上延续了2015年讨论热度非常高的“给违反交通父亲的一封信”的思路,有鲜明的现实情境、时代任务,考生平日积累的时评素材和时评写作经验会有明显的帮助。如2019年全国Ⅰ卷是探讨“劳动”的话题,设置在复兴中学面向同学们演讲,Ⅱ卷是写青年学生对自身命运与民族命运的思考,设置了多个历史场景让考生任选其一;2020年全国Ⅰ卷是提炼传统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设置在班级读书会里发言,新高考Ⅱ卷是以“带你走进某地”为题,限定了主持人的身份,全国Ⅱ卷则是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设置的是中国青年代表参与世界青年会议的演讲,而全国Ⅲ卷则是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为主题,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情景任务都鲜明突显,也成为了近些年各大联考争相模仿的对象。
而2021年开始作文材料风格为之一变,抛却了诸多时事信息和情境信息的“阅读负担”,转向了概念信息的提供上,在作文材料的文字信息里一般会直接提供具有辩证关系的若干核心概念,一是在命题上“防套路”“防提前准备”,二是为了促进师生对作文审题本身进行思考和解读,而不应放任在时评类作文素材上的盲从式积累和时评作文模式上的机械化复制。2021年全国Ⅰ卷的“强弱之变化”,甲卷的“可为与有为”,2022年全国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这几次探讨辩证关系命题让人为之惊艳,而2023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較之往年材料精简到让人咋舌,材料本身极为简短却不乏时代气息——Ⅱ卷关注青少年要有自己的空间进行放松、沉淀、成长;甲卷探讨“人·技术·时间”的辩证关系,乙卷思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绝对真理。我们以2023年全国Ⅰ卷为例: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作文材料本身不足70字,没有时代人物或者事件增加学生联想的途径,没有叙述性文字指向学生素材开掘的方向。如果仅仅是信息提取,有的考生可以提取到多个信息点“好的故事”“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故事有力量”,但这样的浅表化提取会造成扩写的问题;也有的考生会提取到一个信息点——“好的故事”或者“有力量的故事”甚至直接上升到“讲好中国故事”,但窥豹一斑实不足以支撑起整篇文章的论述层次感。真正的审题解读需要考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重新建构作文材料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力量的故事是在于与他人交往中可以沟通和交流,是在于个体向内探索时能够启迪心灵智慧,继而才有可能转化为行为动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是在于民族发展复兴中展现其形象重建其精神。这种从外在到内在、从个体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逻辑、递进关系、条件关系,正是一种内在逻辑的重构,才是学生写作文多角度思考、深刻文章的出发点。
这样的作文命题因其减少了时人时事的阅读导向,集中思考内在逻辑而更具有“可写性”“选择性”[1],也让学生在考场上需要不断进行内容本身的思考,进行材料与自我的关联,写出真切之文;这样的作文命题,更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仅仅是阅读时事信息、准确提取核心概念仍是不足够的,需要教师训练学生不断去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潜在逻辑关联。
2.从文字阅读转向为图文并重
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在漫画、表格、图标等作文材料形式上的变化,要求时评作文教学要及时转变时事材料的选择方向,要在选取形式上明确图文解读应与文字理解多元并重。归根结底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既已转向内容的深度解读和逻辑关联的重构,那么材料信息出现的方式就不失为一种考察学生观察、概括、提取写作主题的多元化途径。
切莫高估学生图文解读的能力,时评材料引入高中作文日常教学之中,切不能满足于海量文字信息的积累式堆积,因为漫画、表格、图标等都是蕴含信息的工具。我们可将2021年全国Ⅱ卷作文“人”字描红一题与2019年Ⅲ卷的漫画“毕业前最后一课”、2016年全国Ⅰ卷的漫画“奖惩之间”进行比较,会发现2016年、2019年的漫画在理解上难度都不大:2016年讲述教育方式评价方式,2019年提取熟悉的画面场景和直接的文字信息后,考生若能唤醒师生相对的生命体验,感性抒发或是理性回顾就能写得佳篇。但不同的是,2021年的画面展示的是“人”字描红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它展示的文字信息“逆风起笔,藏而不漏”“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仅仅停留在表层,同样不足以写出深刻的文章,因为深入思考下去发现这里的文字信息都颇有比喻和象征的意味,都必须关联生活用阐释的思维方式写出人生中的解读。从考生反馈来看,这篇作文很多考场上的解读和表述难尽其妙,写作上以罗列、扩充关键词来充当分论点,难以深入阐释和深发。而2022年全国乙卷的表格式作文材料,呈现中国在体育事业、国家综合国力的诸多跨越式发展动态,又提及青少年的发展,诸多考生在信息抓取中难分轻重,难以关联,结果写作上扩写作文材料信息,罗列时代人物和时事热点事件,最终变成作文素材的大量枚举,实为遗憾。
由此观之,单向度的文字信息阅读不能满足试卷上多元形式呈现的命题趋势,而信息灌输式的时评文章或者片段,带来的是静态的记忆模式,而不是动态的变化的思考模式。那么教师要思考的就是在教学策略上,恰当地选择有图文信息支撑的时事评论文章,更多展现图文解读方式和深度的文章,用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作文材料观照方式。
3.从品质提炼转向为博古融今的内核共生
切莫低估传统文学文本作为作文命题材料的功能性。教育部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语文试题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2]在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了这些变化,即对优秀传统经典中的精神内核进行现代解读,或是对时代素材中映照的先贤风骨进行价值观提升,因为优秀的精神品质从本质上来说,关乎人性的真善美和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内核,它是有时代超越性的。所以历史人物、经典传统内容的融入,表明在日常时评作文教学中教师以时事评论的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传达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把握不同类型的文本对象,反而妨害多样化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思维向度的灵活变化。
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命题,是以扬雄之语引出“确定目标”“付诸行动”“实现理想”的关联,2022年全国甲卷是从《红楼梦》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引出“移用、化用、独创”的选择,Ⅰ卷是从传统的围棋技法引出“本手妙手速手”的解读。而且这些命题的作文要求很明确地用文字表述:“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或是“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或者“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时评素材的选择与时评写作的尝试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更明确的选择方向和思维指导,大胆地发掘时代精神与古人智慧的结合点,“审视传统继承,塑造文化认同”[3],而这些也为教学策略上考虑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为教学的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供了启迪。
二、回溯教法,反思实践常规
1.重素材枚举,缺乏动态思维训练
首先,引入时评当作作文素材积累时,不能再把时评作文教学简化为“时评转发”,不能把发展变化的动态思维训练僵化为静态的素材枚举。常规教学中时评类素材的应用,较之教材文本和同场优秀习作的引入,似乎显得更清晰简洁;作为拓展素材的时评文章,也因其内容的丰富变化与其自带“流量”的时代新鲜感,在教学中颇受学生的喜爱和接纳。在作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会去引导学生仿写其中高度凝练的观点句,提取其中条分理清的段落层次,临摹其中格局宏大升华文章的“金句”等等。但是這种浅层的教学热闹、一股脑儿的素材、一望无际的信息量、一目十行的阅读现状,极容易造成实则虚之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只不过又增加了些许“过眼云烟”,也易助长不假思索的素材搬运、以叙述代替论证、事例与观点脱钩等等不良的写作习惯。
究其根本,从学生习得的角度来看,他们难以在灌输式的教导方式里形成对材料的准确运用和灵活运用,只有在体验式、领悟式的学习方式里内化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对文章中所涉及的时代人物或时代事件所体现的精神产生认同感和内化的自觉。也因此,即使当下各种自媒体资源、时事素材书都能为积累提供渠道保证,但是无法被有效认知、内化并运用于写作的素材仍然是一种无效的存储。例如与科学家、体艺明星相关的时评素材上,这也是教师使用得较为频繁的时评教学对象。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会比较容易选择这类时评材料呢?是因为他们能够体现事例素材的“典型性”,典型事例会让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学生在积累时也会特别关注。但尴尬的现状是,这类时评素材在学生写作中会出现一个常见问题——趋同性,即随着时间更迭,一代学生有一代学生惯用的素材“明星”,不同学生的同题作文、同一学生的不同题作文中,都会反复出现相同的科学家或是体艺偶像,其中固然有时代人物具有代表性的原因,但这样“以不变应万变”式的写法终究陷入了写作的惰性与僵化,且与积累之初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和论证应灵活变化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作文教学在指导学生时,忽略了同类时评素材的区分度与关联性,要注意从人物素材本身进行筛选和归纳,找出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的区别,找出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区别,去推演人物成长变化背后的行为动机、困境波折、具体举措、突围时刻、后续影响等,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和思考探索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思考内化过程,如果学生不去调动自己的生命感悟来体验,是无法真正把大众化素材转化为真正贴合观点的素材的。因此时评素材的积累,最终教师以哪种教学设计传达给学生人生的感悟、生命的触动、成长的启迪,是常规教学必须反思并迫切改进的地方。
2.重思想性,忽视时评文本的整体架构
其次,引入时评来指导学生进行“微时评”写作,也不能仅仅关注宏大主题带来的思想力量,而忽视优秀时评从内容到结构上的写作指导价值。时评写作本身,对时事分析策略、论辩方式和语言凝练精准表达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极高的。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写作教学时,常常因学生日常寫作技能欠缺带来教学目的难以达成的缺憾:我们固然可以考虑到学生层面的问题,因为高中生的成长发展阶段所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架构还不甚了解,无法真正把握时事热点事件的全貌,无法跟踪事件发展或预判其影响效应,难以真正达成理性思考、辩证思维,甚至在写作中还会出现有悖常识、以伪当真、以偏概全、不合逻辑、盲目批判等弊病;但不能回避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广度和思维掌控力,过度关注时评写作指导中的主题意识和方法灌输,而缺乏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细腻指导,缺乏依据时评文本结构来帮助学生建立可操作性的写作支架的指导。
虽然教师指导写作的理想是,“每一次时评写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相关知识、增长自己见识、扩展自己视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透支自己脑洞、把自己写空的过程”[4],但常规时评写作指导下,过于宏观的主题让学生感觉到空洞孤高,过于复杂的社会事件分析又使学生捉襟见肘、浅尝辄止。因为学生单凭信息阅读仍难驾驭时评文章的行文脉络,需要老师更贴近写作细节来进行阅读指导和分析提炼,例如句式支架展示,评论对象分类,评论术语提供,短而精悍的文段仿写示范等等。
总体来说,教师在时评作文教学中,不应急于多篇时评的学习,而在于深度剖析一篇时评的内质与外化,让学生在研读、解析和仿写中得到提高,毕竟透彻的理解才是运用的前提,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时评作文课并未打下这样的文本解析基础,更未有序列化的训练节奏,导致优秀时评并未在写作上真正起到指导意义。因此将时评引入高中写作教学,其实践方案若不能继续发展继续优化,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达成师生的理想预期。
三、实践探究,优化教学路径
结合以上分析,以高考命题为导向的时评作文教学策略转向,主要是建议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增强对时评资料的内容解读和理解深化,从信息搜集式阅读转向思想价值观的深度思考;时事材料的选择要重视主题开掘和分类整理,以整合经典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核与新时代优秀精神品质的关联。笔者结合自身在时评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以供探讨:
1.分类筛选,价值观导引
首先是筛选优质。在时评来源上我们要明白,优质的时评文章依然更多地来自于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时评、光明网时评等。虽然有研究者提出要指导学生发挥手机终端作用,自己运用微博、微信等搜集、整理丰富的时评,但一是大多数高中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并不能长时间接触网络媒介,二是实际的自主学习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可能也无力安排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在“垂棘与瓦同椟,明月与砾同囊”的网络世界里撷取珠玉。
其次是分类细化。在优质时评文章中,要依据高考命题对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方向,可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公民意识篇,包括诚信守义、爱岗敬业、孝亲友爱、家国情怀、生命意识;一类是社会发展篇,包括尊重关爱、公平正义、教育医疗、网络安全、共享经济;还有一类是国家复兴篇,包括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技术创新等。这样做主要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方向明确才更有利于给学生分组,自行搜集,可操作性很强;二是类型整理中,学生更容易进行类比归整、对比区别,生成自己的理解判断,这里面包括对图文信息的理解很快都能够区分辨别,把含图文信息的时评文章当做提取精神内核的形式,而不会在这形式之中迷惑不已;三是在实现内容上的深入阅读,且对优秀精神品质的挖掘提炼和古今融合是学生能够逐渐生成的过程,教师能从原来“灌输”“转载”“刷屏”式的教授方式中解脱出来,开展更灵活更深刻的时评思维掘进的教学实践。
值得提及的是,在笔者带领学生的实践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关联“工匠精神”“信息时代”“中国故事”的篇目和单元任务,与“生命意识”成长发展、“家国情怀”有关的古代优秀典籍文章例如《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篇目,与自己整理出来的优质时评文章结合起来,更加丰富自身对关联性主题精神的理解,对高考作文命题中古今融合的命题方式熟能生巧。可见在明确了作文命题是引领核心价值,关注学生主体的转向后,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与学生习得三者是自洽的。
2.提炼模型,探究逻辑生成
“提炼模型”不同于简单的模板套用,“提炼”有学生内化的过程。而“套用”短期来看学生写得煞有介事,但长期来说学生会陷入关键词语的机械拼凑、热门词句自我复制的陷阱之中,例如写分论点句时总是会出现“……是未来的垫脚石”“……是人生的发动机”“……是成功的催化剂”之类的表达。思维惰性积习难改,写作当然绝无改进的可能。笔者采取的是带领精读单篇优秀时评,在精神内核的领悟之外,解析句子内容,提炼写作模型,总结逻辑推演的思路和技巧,探究文章逻辑生成的过程;形式上会用到思路结构框架图。
例如一篇《尊重信息权应成网络基本原则》的时评,先让每一位同学从时代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三方面来划分文章结构,再针对结构板块分析句间逻辑;提出问题板块,笔者会指导学生解析句子内容,该篇时评作者是从政策法规颁布开始写,然后摆出法规颁布后依然有信息泄露的现象,接下去就提出核心问题“‘我的信息我做主的权利被变相剥夺”,这样学生能够总结出论述的力度是从客观事实和调查实例而来;分析问题板块,除了提取分论点句外,要进一步解析句子内容,学生能够自己找到论证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果溯因抓本质的过程,也能明白该篇时评在批判之后能及时从正面提出建议,文章论述的深刻是从辩证的思考而来、从变化的思考维度而来;解决问题板块,往往学生自己受制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了解,对该部分内容的写作总是浅尝辄止,但分析该篇时评文章能够提炼出个体责任、社会环境、国家法规三个基本角度,解决问题往往就细化为这三个直接的思考空间。
以此为例,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领悟出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何以成就其高屋建瓴和纵横捭阖,能总结出可仿照的写作支架和思维路径。这样提炼出的优质时评文章思路模型,并不是空洞的告知学生要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影响分析”“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将方法论与写作实践进行关联和内化,是深刻理解文章前后逻辑、句间逻辑、揣摩逻辑建立过程后的思维产物。没有思考内化的过程学生就不会真正有所得,没有对优秀时评文章解析与探究,教师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发展基本的逻辑素养,也就无法达成更高要求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要求[5]。
归根结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优质时评文章时,容易读取的是条分理析、多角度透辟的观点句,是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的精切到位,是切中要害、激荡人心的深度反思;难以读取的是评论家的观点句如何展开,严谨的论证如何推演,文章深度如何生成的方法,而这却正是语文教师需要攻克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渴求但又倍感无力的学习方向,也同样是教学实践中亟待优化之处。因此,我们必须以高考命题为导向,主动突破时评作文教学的瓶颈,积极进行策略转向,用更多的实践探索来为高中作文教学探究新路,以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Z1):8-12.
[2]晋浩天.2022高考语文试题权威解读[N].光明日报,2022-06-08.
[3]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0.
[4]谈薇薇.高中语文时评文写作的教学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23(02):121-124.
[5]何敏.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高中生时评写作教学策略[J].语文月刊,2022(0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