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价值和表征:以教育学为例

2024-01-18 18:18俞凌云朱旭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俞凌云 朱旭东

摘要:阐述了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理论不仅能够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回应学位论文在学科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要求,而且还能够降低学位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增强可读性。指出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具有三重价值指向:概念建构、解释与论证、逻辑建构,以此整合研究结果与相关论证材料并为其提供支持。学位论文写作在理论的表征方式上有两种不同取向,现有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主要有概念迁移、与现有理论的对话以及演绎逻辑的推进,而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则是概念创新与对原创性理论的论证。

关键词:学位论文写作;理论应用;知识表征;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俞凌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朱旭东(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 100875。

关于学位论文写作②中理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内已有一些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讨[1-3]。整体来看,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认知不清,虽然绝大部分作者高度肯定了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但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反思,由此,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意义被不假思索地当作真命题表述出来,致使一些作者缺乏对其重要意义的深刻认知;②辨识不明,许多作者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并未对“理论视角”“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等相近表述做出细致思考,产生了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价值指向辨识混乱的问题;③概念混用,除了上文提到的部分相近概念存在这一问题外,许多学位论文也在使用“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时产生了混乱,围绕着理论的表述被随意选择和互相替换,导致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被复杂化。诚如闵维方教授所言,在整个博士生学习阶段,相较于上课和做文献综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搭建反而是最难的[4]78-81。

总之,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讨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理论创新,也就是理论贡献,但理论创新或贡献都要通过学术写作来完成。本文将以教育学为例讨论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价值指向和表征方式。

一、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学位论文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具有学术性的文章[5],而学位论文的写作则是一个探究与学习的过程,是研究者进行知识生产的关键环节。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理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建构了研究者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实现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通。

(一)理论作为沟通研究者与研究问题的桥梁,能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位论文的本质特征,强调研究者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须立足于学科基础确立研究问题,清晰严谨地呈现科学探究待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创新。这要求学位论文的写作要兼顾学科性、科学性与创新性[6],而理论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能够很好地回应这些要求。

首先,明确表述研究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内容,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其研究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教育学即为典型代表。教育学的问题边界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划出严格的边界[7],但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作者对理论的解释域与研究问题的探索域之间重叠程度所展开的论述,可为教育研究问题的边界做出“软界定”,从而澄清研究问题的学科基础。

其次,理论作为作者探究研究问题的认识论路径,可以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强化论证与探究过程的科学性。成熟的理论都经过无数学者的检验与讨论,因而借助理论去搭建作者探究问题的桥梁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作者探究待研究问题可能性与有限性的自我澄清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理论所铺就的认识论路径才能更好地确保学位论文的科学性。

最后,知识创新是作者探索待研究问题时所收获的突破性成果,这种成果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主要表现为与已有理论的对话或是对新理论的建构。理论贡献是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4]79。需要明確的是,机械地套用现有理论并无法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创新,而自主建构的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琐碎理论同样也无法达到理论创新的层次。然而,即便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并非易事,作者也必须坚守发展理论的学术抱负,确立远大的学术信仰,这是学位论文写作对学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所在。

(二)理论作为联结作者与读者的纽带,还能增强学位论文的可读性

学位论文是作者呈现其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本身就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要责任。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理论的恰当应用能够促使作者将经验化的个体拥有的知识上升为理论化的群体拥有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这种理论化的知识是以学术共同体所具备的理论共识为基础,所以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借助理论的表征方式可以搭建学术交流的渠道,建构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互动空间,从而降低学位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成本。

二、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三重价值指向

写作学位论文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但学位论文写作的逻辑与学术研究的逻辑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即以学术研究的结论以及支持研究结论的论据材料为线索铺展具体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次序;而后者则遵循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向逻辑[8]。因此,不同于理论在学术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研究结果与相关论证材料的整合与支持等方面,具体包括概念建构、解释与论证以及逻辑建构三重价值指向。

(一)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概念建构价值

概念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进行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9],作为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概念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原则、思想与信念[10],在认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概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概念的选择、提出、界定与应用是否恰当准确将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在论文中对核心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有助于聚焦研究问题,而选择合适的概念表述则能使作者表达学术观点时事半功倍。但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联结经验和理论的中介成分;概念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蕴含于理论之中,是由各种规则或假说串联起来的理论陈述[12]3。因而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概念的建构是以理论与经验的互动为基础的,而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建构出两种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即经验概念与理论概念。

经验概念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研究者自身在日常观察、教学与研究中积累形成的个体经验,二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收集到的经验材料。基于前者所提出的经验概念虽然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概念,但成功的个体经验概念往往是建立在现实痛点和理论焦点之上,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概括能力,在保留抽象意涵的同时也非常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术共同体的共鸣,进而推动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如美国学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中提出的“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这一概念。德雷谢维奇基于自己多年在美国精英大学中求学和从教的经历,以“优秀的绵羊”指代当代美国精英大学中聪明、有天分但却极度缺乏目标感的大学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一概念的背后是对大学的功能和定位及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思考。此后,国内有学者将“优秀的绵羊”与大学的使命危机这一全球性问题进行了联结[13],还有学者从概念出发,对excellent sheep和中国语境中的另一个相近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回应中西方共存的“如今的大学到底在培养什么?”这一问题[14]。基于后者所提出的经验概念则是一种情境性的和叙事性的概念,或者也可将其称为本土概念,这类概念在论文的写作中同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张力,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往往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合作”。围绕着研究问题,研究对象提供经验材料,而作者在写作中会基于自身的理论视角遴选与截取经验材料中的本土概念,这类概念的建构在质性研究的论文写作中常常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生师门组织文化类型与特征的混合研究》一文中,作者就是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中的对立价值框架这一理论视角,在其所收集的经验材料中选择并归纳了一些核心的本土概念[15]。

相较于经验概念对经验事实的高度依赖,理论概念的建构更侧重于理论结构与规则的作用,主要是从理论中析出的。但是,在此过程中,经验是理论概念建构的事实依据,能够检验理论概念的概括与解释能力。国内学者程猛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从对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在其著作《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中所建构的文化生产逻辑的疑问出发,通过梳理与分析“读书的料”的成长叙述资料,建构了“底层文化资本”这一理论概念[16]。“底层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成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节点,不仅联结了文化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拓展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域边界,而且也颠覆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学术界共识。可见概念的建构能够直接点明作为学术观点与研究结论的核心所在,而且关键的理论概念的提出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征方式。

(二)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解释与论证价值

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学位论文更加强调逻辑性与目的性,需要清晰地表述研究问题,并在紧扣研究问题的同时呈现作者鲜明可靠的学术观点。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仅依靠经验事实材料是难以确立文章说服力的,而理论材料的有效使用则能够很好地保障研究问题的表述成效和学术观点的论证力度。

一方面,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能够发挥解释价值,帮助作者梳理研究问题的相关陈述,明确研究问题的内涵,澄清探索研究问题的可能性。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展开的,清晰地表述研究问题是决定论文价值的关键所在,而阐明研究问题是否适当可行则离不开理论的作用,因为联结经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是确认和表述研究问题的有效途径[17]。从语义角度出发,虽然“研究问题”这一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表述并没有太大歧义,但许多论文在阐述研究问题时却并未展现其问题意识,反而深陷于琐碎的现实困境与需求的描述之中,模糊了研究的焦点所在。这一现象反映出部分作者对于“研究问题”的内涵缺乏审慎思考。事实上,“问题”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着三个不同的单词——problem、issue和question,三者具有不同的含义。前两个单词的意思较为接近并且都无法成为研究问题,其中problem突出情境中的麻烦和不顺畅,是研究源起的重要依据,相较而言,issue所表达的程度更轻,内含“关注”之意。真正能够成为学位论文所表述的研究问题的是question,其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性的问题提出,可以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需要通过探究给出学理上的回答[18]。而作为学术研究问题的question的提出与表述,需要借助理论对problem所反映的现实困境和其他经验材料进行解读,换言之,研究问题蕴含着明确的理论指向[19],但这种理论指向往往难以不证自明,须在写作中显现出来。如“如何重构直观教学的学生认知”与“现象学视角下如何构建直观教学的学生认知”两个问题,后者是写作中需要表述的研究问题,因为它是立足于研究者认识论基础之上更为聚焦且理论指向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这部分论述也是在澄清研究问题的探究可能性。在论述研究问题的理论指向时,作者需要表述清楚的是,自己所选择的认识论路径究竟应该如何使自己对该问题的探究区别于先前的研究成果,并由此为自己的研究确立新的探索可能性。

另一方面,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还能够发挥论证价值,帮助作者确立论点,为论点的论证提供支持。学术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经验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两种支持性材料,但是在观点论证中这两种材料的价值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在寫作中,理论材料和经验事实材料都可以在学术观点提出后作为分析性材料和例证呈现,但是与经验事实材料不同,理论材料一般都经过了多重讨论与检验,具有更强的论证力度。此外,由于经验事实材料通常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支撑证据,而理论材料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理论材料能够对碎片化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组织和整合,为其搭建观点论证中的框架与联结。而且,在实证类论文写作中,“研究发现”或“研究结果”无法直接等同于文章的结论,作者仍然需要借助理论对“研究发现”或“研究结果”展开讨论,并以此来确立文章的研究结论,摆脱浅层的事实描述,实现抽象化思考以推动研究结论在其他更多情景中的传播与应用[20]。在《虚实相生: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镜像——基于X市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一文中,作者基于经验事实材料呈现了小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形式及其特点,但其写作目的不仅是描述现实,还希望能够“在教育制度滞化、文化范式转化、技术升级与变迁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探究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境遇及未来镜像”,所以作者又进一步结合了文化范式、制度惯性以及媒介生态学等多理论视角来解释研究结果,并最终凝练了研究结论[21]。

(三)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逻辑建构价值

对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展开讨论与分析是学位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然而,即便作者掌握了全部的事实,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也不会自动呈现,必须要借助逻辑的推理来将其呈现出来,论文的叙事要服务于因果关系的链条”[22]。因此,学位论文若想有说服力,逻辑的建构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理论能够帮助作者搭建文章的写作逻辑,从而确立全文结构的设计与布局以及各章节部分的逻辑架构。

具体而言,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逻辑建构价值最为直接的表现是设计与布局论文的整体结构。“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对论文进行谋篇布局、铺陈转合设计的结果。”[8] 论文骨架的建构主要有三种逻辑:①叙事逻辑,主要依从研究对象的发展逻辑展开文章的层次结构;②形式规范逻辑,这是一种纵向结构,也被戏称为“学术八股式”,主要包括导言、正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或研究设计、研究发现等内容)以及结论(讨论、结论、结语或建议等内容)三大部分,一般为实证类文章所采用;③理论逻辑,也即从理论命题内部的概念、规则与结构网络出发搭建论文主要部分的架构及其联系。笔者讨论的是理论逻辑所建构的论文框架,这种建构逻辑更为灵活,能很好地回应作者的写作需求。在体量较大的学位论文中,将理论视为建构论文整体分析框架的来源与基础的情况较为常见,如胡昳昀的博士学位论文《拉丁美洲和欧盟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研究》。在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根据区域间主义理论中的“五大功能说”以及“能力-期望差距”理论,建构出了内含权力平衡、制度建设、议程设置以及合理化运行机制的三大分析维度,并以此搭建了论文正文部分的第三章到第五章[23]。

除此之外,理论还能够在写作论文具体章节时搭建这一部分的逻辑架构,这是一种局部的理论逻辑建构,并不要求必须与文章的其他章节构成直接的理论逻辑联系。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理论在论文写作部分章节中逻辑建构价值的具体表现,下文将以“风险社会理论”在近两年国内教育学期刊论文中的应用为例展开分析。在《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风险及规避策略研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一文中,作者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文章第二部分(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及第三部分(后疫情时代中国规避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的策略)的分析框架的来源[24]。而在另一篇选题相同且理论视角一致的文章《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作者同样也是依据风险社会理论建构了文章正文第三部分(疫情及逆全球化冲击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第四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无序到有序的理论建构)的分析框架[25],但是两者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第二和三部分并没有形成分析维度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后者的第三和四部分的分析维度则是统一的。

三、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

表征意指“对概念、实体或现象所做的另一种形式或模式的转换”[26],具体而言,表征包括了能够将某些实体或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以及说明该系统如何行使其职能的若干规则两大部分[27]。学位论文是知识表征的主要载体,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作者可借助学术语言符号信息系统呈现知识生产的过程。在充分利用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的基础上,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但需要明确的是,现有理论与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仍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分别展开讨论。

(一)现有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

在学位论文中,现有理论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大多数论文都是建立在现有理论所提供的知识结构之上的。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表征方式来呈现现有理论,以达到写作目的。

1.概念的遷移

就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建构的概念而言,无论是经验概念还是理论概念,当所建构的概念是来自于现有理论时,基本都是作者进行了概念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迁移,而最终形成的概念也大多是原概念的下位概念。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概念的迁移是有前提的,即原概念在其理论体系中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状态,概念的迁移并不会引起读者在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因而,作者在进行概念的迁移时,需要考虑其所迁移的概念是否已在学术共同体中被广泛认知并确立了共识。若原概念本身并无歧义且被接受程度较高,在写作中便无需对原概念阐述过多,而是将论述重心置于迁移后所建构的新概念之上;反之,若原概念存在多种意义或其本身较为生僻,作者在写作时则既需要围绕着原概念的源起、内涵以及相关理论展开梳理,又要澄清迁移后的新概念。以“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这一概念的建构为例,在《疫情下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世界危机与中国行动》一文中,作者基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将“公共产品”概念迁移至教育学理论视域下,迁移性地建构了“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并为这一概念搭建了分类框架[28]。在概念的迁移过程中,考虑到“公共产品”的语义存在诸多疑问,概念不明、内涵不清的问题也阻碍了研究的推进,因此作者遵循了返回概念的原则,系统梳理了“公共产品”概念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路径,并且还进一步讨论了教育与全球公共产品之间的联结。

综合而言,在学位论文中,概念迁移主要是以概念的具化为路径,建立原概念的新下位概念,并且新建构出的下位概念在其表征结构上也会因具化的维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比较常见的有两种:①在原概念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学科、研究主题或领域的限定,从而形成新概念,如“学术资本主义”和“国际教育援助”;②对原概念进行空间维度上的限制,并由此构建新的概念,如“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2.与现有理论的对话

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解释与论证价值是要求作者建构起学术观点与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这种互动关系在写作中可以经由三条路径展现出来:一是寻求现有理论的支持,将现有理论作为作者学术观点的来源或支持性材料;二是探讨现有理论的应用限度,为作者学术观点的提出做铺垫;三是反驳现有理论的观点,并基于现有理论存在的问题或知识缺口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化》一文为例,作者借助了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所确立的全球高等教育“中心—边缘”结构以及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对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动力的相关理论表述建构了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金字塔结构及其竞争规则,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以上理论存在忽视流动时间中的结构变化这一问题,强调这是一种静态的视角,所以作者从动态视角出发反驳了阿特巴赫与马金森所提出的“赢家通吃”竞争规则,强调金字塔结构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并且疫情爆发前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29]。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以灵活选择多条与理论对话的路径。而在与理论对话的具体方式上,概述、直接引用、系统呈现、转述或转引是学位论文写作中较为常见的几种方式,其中系统呈现还可借助于图表的形式。

3.演绎逻辑的推进

从现有理论出发来建构学位论文的逻辑框架,整体上遵循的是演绎的写作逻辑。这种自上而下的写作逻辑建构过程对作者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若想确保学位论文整体逻辑框架科学合理,那么作者就必须保障论证大前提的正确性,即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并对从理论依据到提出其所需的逻辑框架的整个过程进行充分的论证[30]。而由此所建构的逻辑框架根据组成框架的维度或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差异,也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列式逻辑框架与递进式逻辑框架。

基于以上讨论,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如何在写作中将现有理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逻辑建构价值以合适的方式表述出来。在已经公开的学位论文中,有关论文逻辑框架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理论基础”“理论视角”“理论框架”以及“概念框架”是在论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四种表述方式,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并不完全一致。①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从“理论基础”到“理论视角”再到“理论框架”,三者呈现的是一个逐渐聚焦推进的过程。“理论基础”这一表述往往是为论文的写作划定一个较为宽泛的理论解释域,作者在此范围内可自由选择理论或概念进行大小逻辑的建构;“理论视角”是作者所选定的预设命题,在写作中作者需深度结合研究问题与理论视角下的因果关系或因果机制,并由此得到研究问题的学理性回答;相较而言,“理论框架”则更为明确,通常在论文中直接作为文章展开论述的支架。②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的适用范围需建立在不同理论观对理论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解读之上。语法学与语义学的理论观都将概念视为理论的构成部分[12]35,在此基础之上,理论框架自然也比概念框架更为复杂抽象[20]。但与之相对的结构主义理论观则将概念抛去,只描述理论的相关结构[12]98,因而在此理论观之下并不存在“概念框架”的表述。由此可见,基于理论与概念的关系,写作时不能直接将“理论框架”等同于“概念框架”。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以上四个相近概念可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在同一篇文章中选择多个表述方式,并由此来呈现作者逐渐推进写作逻辑的过程,比如先论述文章的“理论基础”,再进一步提炼“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

(二)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

有别于现有理论,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基础,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进行概念的创新;二是作为学位论文的写作目的,将论文写作的核心置于对原创性理论的论证之上。

1.概念的创新

概念的创新是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一种重要表征方式,但概念的创新不同于原创性理论的建构,它不仅可以直接从原创性理论中析出,还可作为未成熟的原创性理论的先遣成分。新概念的提出与建构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作者通过梳理经验材料,提炼出能够回应理论缺口的概念,或者是建构已有概念解释域之外的新概念;二是作者通过批判性思考现有理论或概念,借助抽象化的逻辑进行演绎推导,实现概念创新。这两种不同的路径在写作时的论述重心与表述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就前者而言,一方面新概念的提出是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所以需要呈现出作者整理与归纳经验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考虑到创新的本质,作者还要对其原创性进行充分论证,而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去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解释域,即通过剖析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经验材料所反馈的研究发现的困境,确立新概念的解釋可能性。相对而言,后者的出发点是对现有理论或理论中的概念的解释力与解释范围的质疑,而文章的写作重心则着落于新概念的确立基础、基本内涵、理论建构以及价值意蕴等内容。通过以上两种路径建构而成的新概念在其表述方式上也有两种类型:一是遵循归纳逻辑强调形成结构紧凑且概括性强的新概念,这一类型新概念的呈现具体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概念表征方法,如物化概念(“支架式教学”)、隐喻概念(“洞穴中的囚徒”[31])和字母组合概念(“AGIL架构”[32])等;二是借助不同领域的概念形成复合概念,比如“集体性个人学习”,这一概念就囊括了“集体性”“集体性学习”和“个人学习”等在内的多个概念[33]。

2.对原创性理论的论证

原创性理论的论证既可以遵循自上而下的演绎逻辑,也可采用自下而上的扎根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但选择论证逻辑路径时则需要考虑作者所建构的原创性理论的类型。根据理论在以微观经验事实与宏观世界为两端的连续体中所处位置,可将理论分为中层理论和一般理论[34]。中层理论也称实质理论,是从资料中提升出来的理论,其建构过程是对资料的不断精选、归纳与提炼;而一般理论也称为形式理论,它是建立在中层理论基础之上的[35],借助想象、反思、理解以及基于概念和命题的学理论证,遵循演绎法的思路,“从一个宏大叙事推导出另一个相对的宏大叙事,两个宏大叙事之间有明显的从一般到个别或同类类比的特征” [36]。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前者采用的主要是质性研究类论文的写作范式,后者则是思辨研究类论文的写作范式。然而,无论是何种论证路径,在论文写作中原创性理论都需要被清晰地表述出来,作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概括出构成原创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者借助数学公式和核心图像搭建原创性理论的内部结构。除此之外,作者在写作中还需对其所建构的新理论的原创性进行论证。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确保研究问题的原发性以及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澄清理论的创新点应落在何处,究竟是“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拓展了原有研究对象的范围,并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还是“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又或者是“其‘原主要体现在自身独特的论述框架和范式成为了同类研究的起点,并为这一起点预设了一个‘问题域”[37]。

参考文献

[1] 李敏, 陈洪捷. 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6): 50-55.

[2] 刘桔, 林梦泉, 侯富民, 等. 从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2): 28-32.

[3] 殷玉新, 楚婷. 教育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框架”运用问题及其建构[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1): 23-35.

[4] 闵维方. 如何做博士论文研究[G]//蒋凯, 等. 北大讲座·教育卷(第一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 张积玉. 学位论文写作导论[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2.

[6] 张积玉.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几个问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1): 71-81.

[7] 劳凯声. 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 教育研究, 2014, 35(8): 4-14.

[8] 别敦荣. 论教育学术论文写作[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4(4): 5-15.

[9] 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术语工作 词汇 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 非书资料: GB/T15237.1-200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1-2.

[10] GOGUEN J. What is a concept?[C]//DAU F, MUGNIER M L, STUMME G. Conceptual structures: common semantics for sharing knowledge. ICCS 2005.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 Springer, 2005: 52-77.

[11] CAREY S. Knowledge acquisition: enrichment or conceptual change?[M]//CAREY S, GELMAN R. The epigenesis of mind: essays on biology and cogni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257-291.

[12] 卡爾纳普, 等. 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0.

[13] 刘玉杰. 大学教育使命危机的深度反思——有感于《优秀的绵羊》[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3): 127.

[14] 黄冠. 大学在培养什么?——“excellent sheep”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比较分析[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21(5): 72-79.

[15] 林杰, 晁亚群. 研究生师门组织文化类型与特征的混合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6): 35-44.

[16] 程猛.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7: 1-2.

[17] 潘忠党. 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学术论文写作的几点感悟[J]. 新闻记者, 2014(9): 13-23.

[18] 阎凤桥. 博士生培养过程要注重养成问题意识[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5): 24-28, 33.

[19] 李政涛. 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探询[J]. 教育评论, 2001(1): 11-12.

[20] CASANAVE C, LI Y. Novices? struggles with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framing in writing dissertations and papers for publication[J]. Publications, 2015, 3(2): 104-119.

[21] 李彩虹, 朱志勇. 虚实相生: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镜像——基于X市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 61-70.

[22] 葛剑雄. 通识写作: 怎样进行学术表达[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166.

[23] 胡昳昀. 拉丁美洲和欧盟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9: 32.

[24] 胡昳昀, 范丽珺.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风险及规避策略研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J]. 高教探索, 2021(5): 12-19.

[25] 伍宸, 宋永华.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教育研究, 2021, 42(3): 126-134.

[26] WU H K, PUNTAMBEKAR S. Pedagogical affordances of multipl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tific processes[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technology, 2012, 21(6): 754-767.

[27] 杨盛春. 知识表征研究述评[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22(19): 145-147.

[28] 张民选. 疫情下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 世界危机与中国行动[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 43(2): 3-15.

[29] 俞凌云, 林杰.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化[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10): 9-21.

[30] 张天舒. 学术论文写作中逻辑论证的方法与路径[J]. 写作, 2019(4): 76-82.

[31] 石中英.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2): 42-48.

[32] 瑞泽尔.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 杨淑娇,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7.

[33] 朱旭东. 集体性个人学习: 中国教室里发生的独特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2): 35-42,105.

[34]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 唐少杰, 齐心, 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 2-3.

[35]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73.

[36] 王卫华. 教育思辨研究与教育实证研究: 从分野到共生[J].教育研究, 2019, 40(9): 139-148.

[37] 吴洪伟, 许广敏. “教育理论原创”: 标准、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1): 1-5.

①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博士生开设的“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的一个专题内容,作者俞凌云修读了2021—2022学年的这门课,并承担了这个主题的写作工作,几经讨论和修改,形成了目前这篇文章。

②学位论文主要可划分为自然科学学位论文与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两大类,本文讨论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位论文写作。考虑到无论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是学术论文,其写作原理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本文所列举的案例既有学位论文,也有期刊论文。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