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职责中的人文关怀:意蕴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4-01-18 05:33张雪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职责

摘要:人文关怀是研究生培养和导师岗位职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意蕴内涵包括:树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担负给予他人友善与关爱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怀关系;积极自觉的关怀行动等。在实践中,导师应建立并维护师生良好的关系,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人文关怀氛围,掌握必要的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履行人文关怀职责。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人文关怀;职责

作者简介:张雪蓉,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提升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2020MSB16)

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导师人文关怀之职责,要求导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那么,如何具体认识研究生导师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导师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内容,进而提升导师人文关怀的能力?由于学界对导师人文关怀职责的研究并不丰富,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人文关怀在研究生导师角色职责中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是教育的本然之义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提到,“无论把人想得如何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有些本能令他对别人的福祉有所关心……怜悯同情就是这一类本能。”[1] 他们共同的意思都是说人有同情怜悯之心,这种情感完全出于本能,与个人的喜好、利害无关。这种对同类发自内心的关怀是人性的本能使然,它使人类基于善端的伦理道德思想得以建立。教育作为培养造就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人文关怀的过程[2]。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尖端人才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研究生个体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人文关怀倡导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从情感、感觉以及他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与学生建立关怀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毫无疑问,应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本然之义和应然要求。

2.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研究生学业生涯对于研究生个体来说,是其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通常面临着走向“而立”的择业、恋爱、成家等人生方向性的各种压力。不仅如此,当今科技文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人性精神生活的危机正严重困扰着人类,正如海德格尔描绘他的那个时代曾经说过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 [3],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知识便利时代,每个人都更加独立自由,但又无不感到孤独、无助,渴望被关怀、被关注,这种心理困扰和需要同样影响着研究生群体。除此之外,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研究生面临的“内卷”“外卷”压力比以往更加显著。如此种种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生活状态的主要障碍。一份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报告表明,近半数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属于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占32.52%、12.90%和3.41%[4],這个数字不得不让人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感到担忧。而加强人文关怀,正是疏导研究生心理压力,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3.人文关怀是导师角色的职责要求

与一般高校教师相比,导师这一称谓蕴含的“导”和“师”的内涵意味着,导师承担着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工作职责,扮演着专业导师的角色,学术指导贯穿研究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但导师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由于教书育人的本质和导生关系的独特性,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实际上叠加了学术指导之外的思想道德引导、人文关怀、行为示范、职业规划指导等多元的角色期待和作用,是学术育人与思想育人的结合。但是在研究生指导中,由于缺乏对导师指导研究生职责内涵的清晰把握,加之对研究生抗压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的认识不足,一些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往往偏重学业指导和科研任务的完成,较为忽视研究生情绪的变化,由此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文关怀缺失的严重后果。为此,2018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对导师的角色职责进行了规范,明确将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责列入导师的七项立德树人职责之中,要求导师以自己的学术与人格引导研究生,将学识育人与品德育人视作导师工作的岗位职责和使命,担负起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者、思想道德引导者、人格影响者、行为示范者、人生成长引导者和职业规划建议者等角色。

二、研究生导师人文关怀的意蕴内涵

人文关怀是人文与关怀两个词的结合,从字面上说,人文由“人”与“文”组合而成,“人”即人本身,“文”意玉之纹理。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人文是一个与人、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指与人以及人性相关而且能够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5]13。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儒学不涉鬼神,不倡导学生探索外在的自然,而始终关怀现世人生,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宗旨,奠定了儒家教育与文化偏重道德的人文传统,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西方从苏格拉底起,最早的人文精神在古希腊逐渐形成,古希腊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个性;二是强调人有自由和尊严;三是强调人的理性、知识等精神层面,这奠定了西方以个体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关怀,则是源于人的关系性的存在,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全身心地投入”的状态,强调人在精神上有所承担和有某种责任感,对人自身的牵挂和关心,使人成长并幸福[5]14。因此,人文关怀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关怀或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真心地关心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6]。人文关怀是融合了人文的人文精神和关怀的情感投入,是人文精神的实践途径和集中反映。“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范式,那么人文关怀则更侧重于实践,是实现这种精神范式的一种方式和途径。”[7]65 人文关怀的核心表现是对人性的关怀。结合学者对人文关怀内涵的阐释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求导师将人文关怀融入研究生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了解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其成长、成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其基本的行动内涵包括:

1.树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始终站在人的视角,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之个性及其社会特征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需求與价值等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发展的追求。”[8] 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倾注对人的关怀,需要树立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情感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在充分尊重研究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关注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和成长成才的合理需求,关心研究生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努力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2.担负给予研究生友善与关爱的责任和义务

人文关怀是一种伦理美德。海德格尔曾说过,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虑和苦痛,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9]33。人需要得到情感的慰藉和关怀,这种关怀是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和关爱,也是主体本身应担负的给他人以友善和关爱的责任和义务[5]124。对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情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导师日常指导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研究生的友善与关爱,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消除内心的不自信、困扰和无所适从,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

3.建立与研究生之间的关怀关系

关心意味着关系的建立。诺丁斯认为,关怀既是一种美德,但更是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9]36,特别强调人文关怀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关怀的首要环节是接受被关怀者,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意图或愿景投射到被关怀者身上,从而操纵和控制被关怀者。关怀行为完成于被关怀者的认同、理解和接受[10]。所以,导师要注意在研究生教育指导过程中建立师生协同合作的工作关系、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温暖舒服的师门关系,让研究生感受来自导师的鼓励和力量。

4.具有关怀的动机,掌握关心的知识和技能

在关怀的过程中,动机是出发点,为此导师要将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愿望作为关怀的出发点,并积极将这种动机能量流向对方,让研究生体会到导师真诚的关心动机,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但是仅仅怀着良好的愿望还不够,实施人文关怀还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关心他人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

5.积极自觉的关怀行动

关怀本身包含着“全身心投入”的行动状态,是一种实践行动,要求导师能够专注于研究生需要被关心的问题,全身心倾听、体会研究生所表达的需要和兴趣,并做出适当的回应,“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和需要,然后认真回答他。”[9]34 导师应站在研究生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研究生导师履行人文关怀职责的路径

研究生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群体,心智和思维都较为成熟,但研究生大多处在人生选择发展方向的重要阶段,会面临学业、情感、事业方面的诸多压力。有调查显示,有约四分之一的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心理压力主要反映在睡眠、心情、社交当中,他们感到自己“游离于教师同学之外”[11]。有学者将研究生学习过程需要人文关怀之处,归结为研究生的三个“痛点”,即科研困难、人生困惑和职业发展[12],这与《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里提到的三大压力是一致的。《意见》指出:导师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关注研究生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不断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意味着导师既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业,同时也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职业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导师的人文关怀?诺丁斯强调,关怀是一种关系,将关怀置于关系中来看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效建立并维护关心的关系,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人文关怀氛围,是研究生导师履行人文关怀职责的实践路径。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导师掌握必要的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

1.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研究生树立自信心

对于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新生来说,建立一个真实、包容、可信的师生工作共同体,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尽快地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对研究生完成学业是非常重要的。从情感层面上说,一个好的、真实的、完善的共同体更能激励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为个人良好品行的培育提供不可或缺的有力的精神支持[5]173。因此,导师有必要在指导研究生之前,对如何和研究生一起开展工作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对此提出的思考对导师颇有启发性[13]1-36。书中提到:和研究生探讨最佳的合作方式(工作方式),建立一个指导方针(方案),让研究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如何适应老师的指导方式,以及如何与你合作;清楚地告诉研究生你对他的指导在哪些方面,清楚地告诉研究生你的具体要求。同时,在工作中如何给研究生提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激发其自信心;如何处理表扬和批评的关系,在表扬研究生时不至于让他产生自满的倾向;如何在批评时,不至于过分打击研究生的自信心,这些都需要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观察,总结经验,掌握指导的技巧。

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导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树立信心非常重要。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导师的职责并不是给研究生提供关于论文内容的具体建议,而是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13]30。导师可能会因为不顾情面的批评,打击研究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的自卑情绪。作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如何策略性地给予研究生批评和建议往往考验着导师的智慧,导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增强研究生自信心的技巧。“导师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是,即便是最出色的研究生也需要别人肯定他的水平,得不到这种肯定,他就有可能半途而废。”[13]32

2.建立亦师亦友的日常关系,成为研究生的知心朋友

“每一个学科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结合都相当紧密,教师和他们的研究生一起工作,一起学习”,“许多教师认识到他们某些最紧密的朋友是自己的研究生。”[14] 在日常交流中,导师秉持平易近人的平等作风,经常与研究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关心研究生,对研究生遇到的生活、学业各类问题给予帮助,自然而然就与研究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研究生会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困难告诉导师,把导师当作知心的朋友。师生日常交往中导师的这种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在师生关系中,作为导师最重要的是对研究生的爱心。研究生容易因为研究进展不顺利而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数据的采集、分析、写作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和难题,导师必须把应对研究过程中的挫折看作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必要的素质。与此同时,研究生也会受到工作、家庭、经济、身体以及与老师、同学交往等日常生活的困扰,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烦躁的情绪。帮助研究生,与研究生一起分析、面对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尽力帮助研究生走出困境,调整好心态,也是优秀的导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形成温馨融洽的师门关系,感受家人般的温暖

导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研究生家人般的关怀,有助于增强同门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导师在平时生活中关心、鼓励研究生,以及对研究生“慈父”般悉心的关怀,以及做人上的引領、启迪,往往给研究生带来莫大的欣慰[15]。师门经常性的交流所营造的温馨氛围,有助于研究生放松,获得从老师、同学而来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一方面,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能使研究生得到学术成长,而且可以使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能力。另一方面,师门经常性的活动提供了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机会。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支持的氛围中,研究生之间也能相互影响,学会如何适当回应师门给予他们的关心,进而发展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只有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平衡,研究生教育才有可能产生希望的科学成果和优秀的人才培养效果[16]。

4.掌握人文关怀的技能,创建关心关怀的方式方法

关心是一种关系的建立,但是关心也是一种能力[9]46。因此,导师必须掌握必要的关心知识和技能。结合导师人文关怀的能力要素和内容,导师可以从榜样、对话、心理辅导和表达技能等方面去提升自身的关怀技能。①榜样。榜样在道德教育中很重要,对于关心则是关键因素[9]36。这一方面是因为关心本身包含着伦理道德的意味,另一方面关心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曾经被关心的经历。当导师试图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时,实际上就在无形中凸显了榜样的作用。②对话。对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路径,它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一种互相关心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对话的方式,使双方或多方相互了解,这是关心的基础。作为导师,要掌握对话的技巧,在与研究生对话互动中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敞开心扉接纳他们,在感同身受中走近他们的世界,帮助研究生进一步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研究生来做决定,剥夺其选择的权利。在对话的过程中,导师要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他们的心情和价值观,绝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随意做出批评和判断[17]。③心理辅导。导师应通过接受导师培训,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帮助研究生积极悦纳自我,合理调控自我情绪,有力量面对学业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④表达技能。导师要提高自身的表达技能,善于发挥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功能,掌握说话的艺术,以更好更顺畅地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研究生积极的对话意愿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斯密. 道德情操论[M]. 韩巍, 译.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05: 2.

[2] 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86.

[3] 周国文. 人文话语与历史抉择[M].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003: 31

[4] 孙俊华, 汪霞. 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50-58.

[5] 寇东亮, 张永超, 张晓芳. 人文关怀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6] 康振海, 李海新. 春风化雨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读本[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6: 89.

[7] 王东莉. 德育人文关怀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8] 王滨, 宋劲松.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 思想教育研究, 2008(2): 13.

[9] 诺丁斯. 学会关心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0] 侯晶晶. 关怀德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5-75.

[11] 宋晓东, 黄婷婷, 景怡. 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 38(3): 74-82.

[12] 马瑧.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EB/OL]. [2023-01-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11873.html, 2019-12-28.

[13] 德拉蒙特, 阿特金森, 帕里. 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4] 杜德斯达. 21世纪的大学[M]. 刘彤, 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4-75.

[15] 钟伟春, 吴兵. 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眼中的导师是怎样的?——基于毕业论文致谢的文本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19, 37(4): 74-79.

[16] 耿有权. 研究生教育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206.

[17] 王东莉. 德育人文关怀实践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192-195.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职责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通信作者的职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