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历史成就、基本经验与发展愿景

2024-01-18 11:23曲铁华
关键词:职称教师队伍建设

曲铁华,张 妍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1]。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培养高质量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亦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总结新时代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力图规划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发展愿景,以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师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成就

新时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渐成体系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将乡村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教师质量与数量不断优化和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渐成体系。

一是丰富拓展了乡村教师培养体系。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加快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2],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支持计划》),提出“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3],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多方合力培养乡村教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4]。之后,教育部等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5]。这表明教师教育始终将乡村教师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无论时势如何变化,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乡村教师的决心不动摇。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优师专项》),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教师进行了顶层擘画,旨在优化区域教师结构、辐射带动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6]。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强调“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7],为乡村教育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为了贯彻落实《优师专项》和《强师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乡村教师培养,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战略性举措[8]。

二是加大了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新时代以来,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的教育载体与传播渠道迅速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变化。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教师国家级示范培训,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的有效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建立网络研修社区”[9]。这一论述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远程培训开始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新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由此起步。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开展“走出去”培训,让更多乡村教师获得前往教育发达地区研修、跟岗学习的机会[10]。同年,“国培计划”实施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教师在线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应用研修,为乡村教师在线教学保驾护航。

新时代以来,教育系统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乡村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齐头并进,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问题,满足了乡村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需求和办学需要,为乡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是乡村教师素质显著提升。2021年,乡村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85.1%,小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58%,幼儿园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77.3%。《2022年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村完小和教学点教师本科学历占比略低于平均水平,本科学历的教师教学点占61.1%,村完小占62.9%,乡中心校中占65.6%[11]。学历作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反映,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12],高学历的乡村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亦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乡村教师职称评聘从初具体系走向渐趋优化

职称是衡量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标尺,职称高低直接关系教师的职务晋升、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关乎乡村教师的切身利益,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支持计划》要求,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3]。由此,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受到了充分重视,获得了长足发展,将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上了新高度。

2016年,《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13]提出,要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适度提高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让更多优秀乡村教师有发展,留得住。

2019年,人社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以单独评审、单列指标、单独确定通过率、评审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等方式加大对乡村教师职称评审的倾斜力度。“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是乡村教师职称评审的新要求,表明国家优化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立场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乡村教师职称评聘进入了新阶段。

2022年,《强师计划》明确提出,“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受各地岗位结构比例限制”[7]。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不断优化完善评聘内容,为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提供了政策保障,亦实现了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由初具体系向渐趋优化的转变。

新时代以来,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逐步优化和完善。乡村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数量有所增加,2021年,乡村初中副高级教师11.28万人,中级教师18.73万人;乡村小学副高级教师20.4万人,中级教师67万人;乡村幼儿园副高级教师0.9万人,中级教师3.49人。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年限有所缩短。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7年义务教育教师(县城、镇、乡、村屯教师)由前一级(含未评)职称晋升到三级、二级、一级、高级、正高级职称花费的年限分别为3.91年、5.77年、9.13年、9.83年、9.44年。晋升三级职称,乡村(乡+村屯)教师与县镇(县城+镇)教师分别花费3.82年和4年,乡村教师花费年限短于县镇教师[14](P33)。乡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数量增长,晋升花费年限逐渐缩短,极大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愈发凸显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

各省纷纷出台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政策文件,实施职称评定倾斜。2019年,山东省发布《山东省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指导标准的意见》,为乡村教师设立单独评审,定向使用,兑现待遇,开通职称评聘的“绿色通道”。提出“符合标准条件的乡镇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在乡镇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15]。

2021年,长沙市出台《长沙市资深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规定在乡村学校从教满30年的男教师、满25年的女教师,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目前还是中级职称、符合评审高级职称条件的在职在编教师可以申报资深乡村教师。

(三)乡村教师待遇保障由“保基本”转向“全覆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要求实施乡村教师待遇倾斜,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提出“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16]。政府通过物质性倾斜的方式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激励乡村教师长期任教。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生活待遇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完善老少边穷岛等贫困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17]。教育政策的补贴面越来越广,根据不同地方情况对乡村教师实行差异性补贴。

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申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并指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18]。首次将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薪酬比较标准从“平均工资水平”调整为“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老师的工作生活要有基本保障。对扎根边疆、扎根乡村的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和培养”;“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19],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这些论述为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引,标志着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进入提质增量的新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行,将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上升至法律层面,为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乡村教师各类生活保障、安居工程、交通补助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实现了“保基本”到“全覆盖”的转变,推动了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愈加全面化、体系化[20]。

自2013年以来,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中央奖补资金力度和占总投入的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央财政核拨综合奖补资金分别为9.15亿元、22.8亿元、29.8亿元、38.5亿元、45.1亿元、56.13亿元,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生活补助基本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截止2019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面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06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26.54万人[21]。

2022年9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著,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央安排了250.1亿元,惠及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区县7.6万所乡村学校130余万名教师[22]。为乡村教师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保障,使广大乡村教师真正受益。

全国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多项举措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辽宁省以乡村教师差别化补助政策为抓手,2021年发放乡村教师差别化补助资金3.76亿元,覆盖80个涉农县(区)1 639所学校,惠及10.6万名乡村教师[23],让其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广西省柳州市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可连续5年获得2 000-6 000元不等的人才经费支持,在村校、教学点工作的乡村教师,每年人才经费支持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50%;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工程,自治区财政增加14亿元,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镇、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城区和县城所在地除外),平均补助标准从不低于200元/人/月提高至350元/人/月[24]。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和砥砺前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深入总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一)因势利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5](P3)。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党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乡村教育发展改革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乡村教师队伍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立足基本国情,相继实施“公费师范生”“硕师计划”“优师专项”等重大举措,乡村教师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育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遵循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制定并实施乡村教师队伍相关政策,积极开展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等实践活动,为乡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高素质、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党委统揽,政府配合,学校实施的乡村教师队伍治理格局真正形成,有助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亦助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概言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路径。

(二)因势而动:坚持为乡村建设服务,拓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内容

新时代以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历史性战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的职业吸引力、自我成长、社会地位认同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指引和支持。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26],服务乡村振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功能。

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持,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其战略性地位不言自明。为此,将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教师倾斜,持续推进本土化定向培养计划,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采取“优师专项”“国培计划”等措施,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痼疾和难题,锻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因时制宜:紧扣时代发展需求,更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教师队伍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要求,因时制宜调整和修正发展目标,以期与国家总体发展方向和教育事业前进方向同频共振、共荣共生[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党和国家精准研判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乡村社会演变发展态势,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我国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部署了面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农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短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为了推动农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上,乡村教育战略部署愈发全面朝着高质量方向前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乘势而上,内涵愈加丰富、目标更加明确、体系愈加健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现了第一年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8]。这一重要论述表明社会局势发生了变化,奋斗目标发生了变化。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跟随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变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愈加凸显,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紧扣时代需要更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乡村教育事业的新起点、新征程、新目标。

(四)因革相沿: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凸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向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服务宗旨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之中,经百余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内涵日益丰富,体系日趋健全,形成了渐臻完备的理论体系。为人民服务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教育事业置于民生工程之首,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实现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为教育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涉及师德师风、师资配置、待遇保障、职称编制、定向培养、职后培训等多方面,不仅从源头上改善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而且亦在过程中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彰显了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价值,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队”,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愿景

新时代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为乡村建设服务、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在新征程上,为了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需依托其厚重的底色,在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方面久久为功。

(一)继续拥护“中国引擎”,彰显乡村教师队伍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根本性质[29]。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教育事业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证明党领导教育的先进性、规律性和合理性[30],充分证明重视乡村教育建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路的正确性。故而,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引擎”,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的根本保证。

一是党的领导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领导,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劲动力,乡村教育现代化目标方能实现。概言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才能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提供坚强支持。

二是党的领导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擘画发展蓝图。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特质,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站在新征程上,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等目标相一致,培养一支扎根中国、立足时代,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存续、制度运行需要的乡村教师队伍,使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服务[31](P99)。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筑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国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为了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为根本遵循,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构筑乡村教师队伍中国模式。

一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自然环境差异较小,交通便利的地区,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基于教育教学计划、教师发展周期的考量安排适宜的轮岗时长。教育部门在精准核对城乡学校各个学科教师闲置与紧缺情况基础上,实施城乡间教师资源有序性调配、学教匹配[32]。采取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结盟、教师走教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视乡村教师流动意愿,为优秀乡村教师提供到城镇学校交流、学习机会,满足职称晋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城乡教师人才要素平等交换,形成教师“良性有序”流动和“逆城返乡”流动,不断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二是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师共生发展。应加强区域协同,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教师建设高效率改革。县域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大乡村教师津贴额度和职称评聘倾斜力度,努力提标扩面,以高薪水、高职称吸引城镇教师前往农村学校竞聘,盘活县域内的教师资源,激发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构筑乡村教师队伍中国模式。

(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打造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国风格

实践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33]。我国教育事业在积极汲取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同时,更是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办教育,逐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对乡村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办好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旨在解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棘手难题。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强师范生乡土情怀教育。乡土情怀是能够使乡村教师安心、热心从教、推动乡村教师重振乡村文明的关键因素和内生动力[34]。为此,师范学校应注重培养师范生为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建设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道德情操。其一,开设乡村文化课程。师范学校在开设师范生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要顺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开设乡村心理健康、新农村建设、乡村试验等特色课程,以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认同,培植乡村情愫。此外,组织教育专家、学者开展乡村教育研究,进行乡村实地调研,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为师范生提供鲜活、真实的乡村教育案例,增进其对乡村社会理解、提高乡村认同感。其二,开展乡村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实地体验或基于乡村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措施,让师范生通过乡村实践、义务支教、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诉求,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环境、扩大教育视野、唤醒社会责任感,激发乡村建设信念、增进乡村教育情怀。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挥教师传承乡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即弘扬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观念深深根植在乡村社会之中,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和动力源泉。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理应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推广者。其一,教师应尊重本地民风民俗、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35],将乡村优良教育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教育之中,增强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教师需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资源,广泛搜集乡村生产生活、民间技艺、地方志、教育志等资料融入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唤醒热爱乡村、立志建设乡村的自觉。其二,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应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作用。乡村教师要注意总结乡村教育实践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政策表达,让乡民真正理解理论,身体力行践行理论,发挥乡村理论指导乡村实践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宣讲、开展科普活动、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等方式,引导乡民脚踏实地、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遵守公民道德和社会准则,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彰显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职称教师队伍建设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