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及对其药物不良反应与麻醉效果的影响

2024-01-13 08:42邹志伟王硕王玉凯
系统医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瑞马艾司氯胺酮

邹志伟,王硕,王玉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常州 213000

老年患者由于重要器官功能储备差,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导致全身麻醉后诱导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1]。以往麻醉诱导及镇静多使用咪达唑仑等药物,其起效速度慢,且代谢残留可能延长苏醒时间,因此近年来临床一直致力于寻求新型麻醉药物[2]。艾司氯胺酮受体亲和力强,其拟交感活性可对抗丙泊酚循环发挥抑制作用,有利于促进血流动力学平稳[3]。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瑞马唑仑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前景的麻醉药物,但单一用药难以保证安全性,多建议联合用药,以减轻机体应激性伤害[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接诊的112 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应用对药物不良反应与麻醉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诊的11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6 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5 例;年龄61~88 岁,平均(74.49±3.45)岁;体质指数20~24 kg/m2,平均(22.02±0.34)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30 例,Ⅱ级26 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7 例;年龄63~85 岁,平均(74.55±3.41)岁;体质指数20~25 kg/m2,平均(22.09±0.41)kg/m2;ASA 分级:Ⅰ级29例,Ⅱ级27例。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选患者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ASA 分级Ⅰ~Ⅱ级;②均实施全身麻醉;③术前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④对本研究麻醉药物存在过敏史者。

1.3 方法

麻醉诱导:对照组静脉滴注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19 990027;规格:10 mL ∶ 50 mg)0.05 mg/kg+丙泊酚(国药准字H20 051843;规格:50 mL ∶ 1 g)1 mg/kg,随后静脉滴注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 054171;规格:2 mg)3 ng/mL+ 顺阿曲库铵(国药准字H20 061298;规格:5 mg)0.15 mg/kg。观察组静脉滴注瑞马唑仑(国药准字H20 200006;规格:36 mg)0.1 mg/kg+艾司氯胺酮(国药准字H20 023609;规格:10 mL ∶ 0.1 g)0.5 mg/kg,其他药物同对照组。

麻醉维持:麻醉诱导实施后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者采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3 ng/mL 静脉维持,持续输注顺阿曲库铵0.08~0.1 mg/(kg·h),手术结束前5 min 停药。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术后苏醒指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Ricker 镇静-躁动评分。Ricker 分值1~7 分,最佳躁动评分3~4 分[5]。

②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诱导期间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喉痉挛以及术后的躁动、梦魇、呼吸抑制以及低氧血症。

③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插管前及插管后3 min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描述,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指标对比

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指标对比(±s)

?

2.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诱导期间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对比

插管前及插管后3 min,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对比(±s)

?

3 讨论

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常伴随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加明显,不利于后续围术期管理[6]。阿片类药物为麻醉诱导及维持的常规药物,但因对循环系统具有不良反应,导致对远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7]。相关研究指出,对于老年患者,术中应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以减少术中不良事件发生[8]。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普及,去阿片麻醉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Ricker 镇静-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何睿等[10]研究结果相类似。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为中枢神经传导伤害刺激的重要递质,当机体遭受侵入性刺激后诱发疼痛感,艾司氯胺酮可通过阻断NMDA 受体传导途径发挥镇痛、镇静效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11]。与常规氯胺酮比较,艾司氯胺酮可发挥更强药效,且机体清除率较高,有利于术后苏醒[12]。瑞马唑仑为短效苯二氮类镇静药物,清除率高、作用时间短[13]。研究结果提示两者联合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中可有利于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诱导期间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插管前观察组舒张压(73.78±3.11)mmHg、收缩压(110.87±4.54)mmHg 高于对照组(P<0.05);插管后3 min 观察组舒张压(80.97±3.52)mmHg、收缩压(127.78±5.46)mmHg 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结果提示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应用有利于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徐帆等[14]于研究中指出,对照组T1、T2 时收缩压(99.9±11.9)mmHg、(102.8±13.5)mmHg 及舒张压(73.6±6.8)mmHg、(72.8±11.3)mmHg 低于观察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瑞马唑仑主要是通过作用于γ-亚基的氨基丁酸A 型受体,从而增加氯离子内流量,抑制中枢活动,产生镇静效应,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15]。艾司氯胺酮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发挥镇静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兴奋作用[16]。两者复合使用对心血管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从而有利于平稳血流动力学[17]。国内相关研究中,将艾司氯胺酮单独用于胃镜检查过程,麻醉效果较为满足,无严重不良反应[18]。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综上所述,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应用可有效缩短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平稳血压,减少低血压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瑞马艾司氯胺酮
瑞马唑仑用于全身麻醉的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诱导PC-12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凋亡
瑞马唑仑用于重症患者镇静的研究进展*
艾司奥美拉唑钠结构研究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老年失眠症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睡眠脑电Quisi及失匹性负波观察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艾司洛尔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