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

2024-01-11 12:14贺璞黄炳超吴开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贺璞 黄炳超 吴开俊

摘要: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大学城”模式、“服务产业”模式、“借鸡生蛋”模式、“国科大”模式和“逆流西扩”模式。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是地方城市与高等学校之间生存或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交换而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优化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助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高水平大学办学品牌产生辐射效应。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亟须进一步强化引导东部高校到西部开展研究生教育,地方政府应正确把握异地办学新政,促进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强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异地办学;资源依赖;办学效益;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贺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暨南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副主任,广州 510632;黄炳超(通讯作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后,广州 510006;吴开俊,广州大学副校长,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度青年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需求的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机制研究”(编号:GD19YJY03)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管理的通知》(教研厅函〔2021〕4号)和《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意见》(教研〔2021〕5号)等系列文件(以下简称“异地办学新政”),引导和规范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亟须探索既符合国家异地办学新政精神,又能够更好地推动高等学校与地方城市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最佳路径。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框架

1.形势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异地办学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从政策文件和学界研究来看,高校异地办学是指高校在学校章程载明的注册和办学地,或者“校本部所在城市之外与办学地政府及经济组织合作,建立教学点或校区的办学活动”[1]。异地办学布局大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如深圳、广州、苏州、宁波、无锡、青岛、珠海、威海等地区,以校区、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形式存在。高校异地研究生培养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通过整合高校与地方城市资源条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异地办学现象产生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普及化的进程中,刘皛把异地办学理解为高校为了解决办学空间、学科发展和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异地扩张[2]。田凤、姜宇佳等认为,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孔雀东南飞”,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3],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设立研究生院。赵俊芳、王博书用“突围式外扩”来描述部分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流大学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举办办学机构的行为[4],如兰州大学南通基地。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设立了共166个异地办学机构[5]。总体来看,异地办学不但推动了举办高校的规模扩张、学科交叉和实力提升,而且为所在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发展动力,特别是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得异地办学机构成为所在地城市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因此得到了所在地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有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异地办学逐渐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向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聚集”的现象[6],因而引起了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到经济发达地区办学的升温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校仓促布局异地办学机构谋求政策红利、追求短期效益和扩张,导致高校品牌稀释、师资质量不高、论证规划缺失的后果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7]。2018年以来,教育部在回复全国政协提案中表示对高校异地办学持“不鼓励”“不支持”的态度,陆续颁布相关文件对异地办学进行规范管理。《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明确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相继出台规范高等学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系列文件,对高等学校在与学校章程所载注册地不在同一地级市开展研究生培养提出了系列规范化意见。但是,有些新闻报道对教育部异地办学新政的描述和解读中使用了“叫停”和“禁令”等词语,这与对教育部文件“严控”和“规范”的精神的理解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我国各地研究生教育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等差异较大,过去数十年异地举办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发挥各不相同。异地办学新政规范异地研究生教育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规范异地办学?如何避免投入异地办学机构建设资金的浪费?如何促进高校和地方城市及其产业互惠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讨论。

2.理论框架

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来看,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拥有密集的高校群落已经成为城市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发达城市资源条件、地域优势与高水平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色、品牌效应是异地办学的前提条件。发达城市对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异地办学的外生动力,空间拓展和资源补给是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异地办学活动的内生需求。高水平大学与经济发达城市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是资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双赢结果,有利于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和产生良好办学效益,更大程度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普菲佛(Pfeffer)和萨兰基科(Salancik)于1978年提出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ance Theory),系統地分析组织间的权力关系,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组织发展和行动的影响[8]。他们认为,组织运转和生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利益群体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以及替代资源存在情况等三个方面是组织间依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9]。萨德尔(Saidel)认为,政府掌握着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的财政拨款、信息、政治支持、合法性、参与渠道等资源,而社会组织也为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务、信息、政治支持、合法性资源,两者各自掌握着对方至关重要的资源,由此形成了资源互依关系[10]。组织间可通过资源交换进行依赖转化,以调整依赖程度。

从我国异地办学情况来看,地方城市与高等学校之间由于各自生存或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交换而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地方政府为高等学校提供发展所需的土地、房产、资金等重要的显性物质资源条件,高校通过自身品牌办学为地方城市输出高水平人才、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隐性文化资源条件,这会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力。伯特(Burt)指出,如果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高,那么后者就是资源优势方,有限制前者发展的权力[11]。可见,依赖程度差异会使依赖关系转变为一种权力分配,当依赖程度过于不对等时,便容易导致组织完全受外部控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12]。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由高水平大学与地方城市之间利益博弈决定,利益主要取决于博弈权力的大小,权力较大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获得的利益也较大;同时,权力由资源依赖程度来解释,相互依赖程度随资源需求变化而变化[13]。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将高水平大学与地方城市的关系进行深度整合,构建形成了资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理论框架(见图1),试图分析我国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互利共生关系,剖析异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利弊以及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

二、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典型模式

纵观我国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大多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以研究生院、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等形式举办,以招收研究生为主,个别高校同时招收本科生。笔者选取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全国8所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为案例,采取实地考察、书面调研、资料查阅、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搜集相关政府机构政策文件、财政报表、年报年鉴,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年度报告以及当地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等,从政府投入、办学规模、产出效益等多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划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大学城”模式:地方城市与大学之间的“互动性集聚”

21世纪初,我国出现多所高校聚在一地办学,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形成了以深圳大学城、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为代表的新型异地办学的“大学城”模式。潘懋元先生将国内构建大学城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二是为了促进地区的高科技发展,并将深圳大学城建设归为第二种,“为了引进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研究生培养与开发高科技项目”[14]。深圳市作为异地办学落户主要地区,形成城市与大学之间的“互动性集聚”。深圳大学城2002年开始建设,2003年9月基本完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进驻机构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国内一流高校纷纷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布局开展异地研究生教育,深圳大学城作为全国最早的大学城之一,率先引进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研究生院,形成了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代表的异地办学“大学城”模式,其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为当地高水平人才集聚和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服务产业”模式: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

新一轮技术革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地方城市在加快建设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支撑。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引进工科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发展工科类研究生教育,无疑是地方政府为产业赋能的强有力手段。201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决策部署,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等四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六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宁波市政府部署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等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与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其优势学科对宁波产业集群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借鸡生蛋”模式:从合办独立学院到创办地方高校的“捷径”

地方政府引入一所成熟的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相对于从零开始创办一所高校而言,是起点高、投入少、成效快的一条“快速通道”。异地办学机构中还有一类以高校和异地政府、社会资本合办独立学院的模式开办,一般这类高校都是身处发达地区的一流高校,与其合作的异地主要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等。有的地方政府引入异地办学机构的过程中产生“借鸡生蛋”效应,结合异地高校办学优势和本地资源,通过联合培养、独立学院转设等途径孵化出全新的地方高等学校,无锡学院的创办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2002年无锡市政府引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共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教学,2018年在此基础上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无锡市政府就多次将该项目的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无锡校区建设。202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在无锡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无锡学院。无锡研究生院则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教学资源,与无锡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步培养。显然,“借鸡生蛋”模式下举办的异地办学机构,与地方政府长期保持紧密关系,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4.“国科大”模式: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实践者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以高水平研究院所牵头共建了40余个科教融合学院,教研室建在科研实力最强的实验室,学院院长由承办研究所的法人代表兼任,作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直属二级学院负责一个或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形成了独特的“国科大”模式。例如,依托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牵头、中国科学院在宁科研机构共同承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等。科教融合学院大多规划为千人规模,招收研究生为主,招收极少量本科生或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系统异地办学独特的“国科大”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5.“逆流西扩”模式:异地办学新政下的“保留地”

异地办学数十年里,东部经济发达城市成为最受异地办学机构青睐的落户地,更有一大批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向东部沿海城市寻求更好的资源和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获益者,西部地区原本已经相对薄弱的高等教育资源则发生了进一步流失。在如此东扩“潮流”下,仅有少数东部地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高校“逆流”而上,在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办学机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等,四川宜宾大学城引进多所本省异地高校,还引进了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东部高校入驻。西扩模式的异地办学机构中,2015年教育部批复建设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规模最大,以招收本科生为主,2022年招生简章上增设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目前在校生5000人、教职员工约900人。教育部将部属高校部署到西部地区显然是在以“国家队”的姿态表明支持东部高校到西部地区建设异地办学机构,也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15]。

三、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

近两年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相继出台规范高等学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系列文件,分析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办学的利弊关系,有助于促进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1.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之“利”

(1)有利于优化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异地办学的本质是校地合作,高等学校的办学品牌输出和文化资源投入占主导地位,吸引经济发达地区争先引进。地方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高地,急需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撑其发展。当前引入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地方城市之中,有一大批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城市,例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门户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等。然而,各地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工科类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本地高层次人才供给出现失衡。以佛山市为例,佛山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从2013年的537个增加到2020年的4122个,而这些机构的博士和硕士仅从2013年的2957人增加到2020年的6581人。校地双方开展战略性合作共建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和特色,瞄准地区战略部署,构筑高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和一流人才培养平台,深入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但破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而且利于优化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2)有利于助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双方相互依赖程度随资源需求变化而变化。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学科专业设置是否与地方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度契合,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地办学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或高校理工类学科更适于举办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或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服务地方方面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库作用为主;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或高校理工类学科,重心则多落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当地企业以及企业孵化等方面。现有的案例中,引进异地办学机构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制造业发展迅猛的城市,相较人文社会学科和基础学科,以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应用型工科更加贴合地方产业的需求,更能助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宁波市作为GDP超万亿城市和近千万人口大市,具备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等一批优势产业。目前,宁波市正在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在甬布局的优势学科均与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的产业集群高度契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3)有利于发挥高水平大学办学品牌的辐射效应。从异地办学的辐射效应来看,高水平大学异地举办研究生教育机构,其办学品牌及隐性文化资源产生的辐射效应将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具体表现在维护国家稳定团结、高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及研究成果、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优秀毕业生本地就业等诸多方面。截至2022年6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累计招收研究生逾1.46万名,师生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超万篇,承担深圳企业委托科研课题870余项,累计为深圳在职人员提供培训2.6万人次,培训全国各类中高层管理人员近5万人次。截至2022年上半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师生共承担各類科研项目2700多项,合同经费逾24亿元,申请专利1100多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每年向地方输送800—1000名硕士学历以上的材料领域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近年留甬比例上升至30%,为宁波集聚和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无锡市人民政府通过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仅用10余年便完成了引进一流大学合作建成一所地方公办高校的工作,现有1万余名本科生、400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作为落地新疆的首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21年该校区59.2%的本科毕业生留疆工作,为维护新疆团结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之“弊”

(1)东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数十年来为地方政府注入发展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校等各方对异地办学的诉求不尽相同。从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港澳台除外)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827个,在校研究生313.96万人,其中研究生数量最多前三名分别是北京(43.02万人)、江苏(26.65万人)和上海(22.62万人),最少的分别是西藏(0.31万人)、青海(0.74万人)和宁夏(0.96万人),在校生人数差距巨大。为进一步解决办学资源不足问题,近年来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一流高校到东部沿海地区举办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造成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资源、优质师资和生源等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流失,东、西地区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不断加剧,最终可能导致西部地区从高等教育“洼地”沦为高等教育“荒漠”。

(2)需要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持续投入。从资源依赖视角来看,地方城市对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显性资源投入占主导地位。办学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和出资建设,生均经费、日常运行经费、科研启动经费等也是地方政府拨款或补贴,依赖于地方财政的持续性投入。以深圳大学城为例,深圳市政府引入国内一流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土地和建筑所有权属于深圳市,校园土地及建筑物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维护;每年生均拨款标准均为博士生8.0万元、硕士生5.4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按照深圳市有关政策执行,同时给予科研啟动经费。与深圳大学城模式相似,宁波市政府主要采取市区校联合投入形式,为异地办学机构提供基础设施、生均经费、教师编制等支持,每个办学项目投入5~10亿元不等。除基础设施投入以外,宁波市政府提供部分教师编制,解决编制人员经费每年7~8万元/人,给予每年生均拨款标准为博士生3.6万元、硕士生2.4万元,支持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运行。

(3)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退场造成投入资源的浪费。教育部异地办学新政颁布以后,2022年3月某大学决定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和唐山研究生院,这是新政颁布后全国第一家正式宣布撤销异地办学机构的高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此前已有一批异地办学机构因为各种原因悄然退场,或关停或回迁校本部。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悄然退场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根据教学科研具体需求建成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往往难以另做他用,或需花费巨大资金和建设周期进行改造。以另一所异地研究生院为例,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方案论证、谈判磋商、师资聘用以及15万平方米基建等方面投入较大,却在高校整体入驻3年后宣告项目失败,将校舍改造为其他项目又另外花费了几亿元。因此,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招聘的师资人才、建设的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等均面临浪费的局面,尤其是地处城郊的科创园区,教育机构撤离使得园区愈发缺少活力甚至闲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新政下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

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等务必正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精神,不但要合理引导促进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而且要结合地方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1.调整布局方向:国家应强化引导东部高校到西部地区开展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公办高校为主体,从宏观层面的高校布局选址到中观层面的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和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批准,再到微观层面的招生指标的分配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是国家自上而下统筹管理的体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我国幅员辽阔,高等学校类型众多,各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差异巨大。我国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是多年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地理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长期以来从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单就研究生教育而言,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学科发展滞后等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异地办学,而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战略规划功能。异地办学新政明确表示,“引导东部高等学校到中西部地区开展非全过程培养,促进东西部协作”。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出台系统性的配套政策制度,加强导向性的政策支持和帮扶措施,鼓励和支持东部高校到西部地区培养研究生,加强对西部高校援建援教,大力发展和科学布局立足于西部自身条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如矿业、石油、农业、语言学、旅游等,助推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把握政策方向:地方政府应正确把握异地办学新政

异地办学新政虽然严格控制研究生教育异地布局发展和异地全过程研究生培养,但是也表示允许按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要求到异地设立研究院或其他类似机构,对研究生进行部分学段、非全过程培养。这对于调控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地区城市根据发展需要引进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全国各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区)应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国家异地研究生教育的新政精神,组织专家对现存或者在建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投入、收益和风险等进行新一轮充分论证和重新评估,而非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审视及评估异地研究生教育项目过程中,一方面对于与国家办学政策背道而驰的、办学社会效益不佳的、有可能造成校本部“出走”后果的、易于滋生腐败的等不良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予以及时停办或本地化改制;另一方面,对于在建或将建的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应按照异地办学新政精神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并对建设和运行过程加强监督和审计,切实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无序扩张的局面。

3.促进资源共享:地方政府应促进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

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来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城市产生聚集力量,在资源条件方面占优势地位,不但能够吸引高水平大学进驻合作办学,满足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情况下办学空间拓展的现实需求,而且也能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本地,形成地方城市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双赢格局。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均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16]。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等实际,加强与既有合作高校深入合作培养研究生,促进高水平大学将更多优质学科、优质项目及高水平师资等投入办学机构,高起点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异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本地快速增值,促进本地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理性选择。地方城市要根据现实发展需要统筹完善引进异地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空间布局,不但要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增长、校园文化活动增加等因素,应以适当超前的视角合理规划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办学用地,保障教学科研区、宿舍生活区以及公共用地,而且要考虑适当简化转规、拆建等流程,以尽快落地投入使用,缩短过渡期,保证教学科研平稳有序发展,以优化运营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

4.提升培养质量:高校应加强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异地办学新政背景下,我国异地研究生教育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与地方城市之间深度互动,按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要求,不断强化与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促进非全过程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7月,我国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中特别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强化行业产业协同。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国家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培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征,势必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密切结合产业行业的实践教育,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异地参加实习实践则成为不可避免的教育环节。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发挥合作办学地方城市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条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对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要求,切实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过程,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雅文. 高校异地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20(3): 28-35.

[2] 刘皛. 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成效[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5): 55-61.

[3] 田凤, 姜宇佳. 高校异地办学的利弊分析及其分类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 2022(5): 9-14.

[4] 赵俊芳, 王博书. 一流大学异地办学的生成逻辑及增值效应[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4): 37-44.

[5] 卢彩晨, 廖霞.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2): 34-40.

[6] 温才妃. 高校规模扩张的“堵”与“疏”[N]. 中国科技报, 2021-08-24(5).

[7] 徐小洲, 倪好, 辛越优. 走向新时代: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与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2): 30-34.

[8] WRY T, COBB J A, ALDRICH H. More than a metaphor: assessing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its contemporary promise as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3(4): 441-488.

[9] 普菲佛, 萨兰基科. 组织的外部控制: 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6: 209-249.

[10] SAIDEL J.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1(2): 543-553.

[11] BURT R S. Corporate profits and cooptation: networks of market constraints and directorate ties in the American econom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145-152.

[12] 袁秋红. 政府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的作用机理与改进建议——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 教育评论, 2020(4): 13-19.

[13] 保继刚, 陈求隆. 资源依赖、权力与利益博弈: 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关系研究——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22(1): 43-53.

[14] 潘懋元, 高新发, 胡赤弟, 等. 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2): 36-41.

[15] 孙尧. 在教育部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协调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3-19]. http://xj.china daily.com.cn/2018-03/19/content_35874607.htm.

[16] 王战军, 常琅, 张泽慧.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2): 8-15.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