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资源与培养方式

2024-01-11 15:00郭建如张守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

郭建如 张守玉

摘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类硕士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成为关注焦点。行业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分量,这类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基于中部地区省属行业高校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省属行业高校工程硕士生教育如何受高校所拥有的校外培养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属行业高校所拥有的行业资源、地方资源越多,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保持的关系越密切,产教融合程度越高,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与工学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区分度越大;反之,高校拥有的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越少,产教融合程度越低,工程硕士生与工学硕士生培养方式的区分度越小。

关键词:工程硕士生教育;资源基础;培养方式;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郭建如,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1;张守玉,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我国大学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2JJD880001)

一、研究背景

2020年7月,我国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在学位点数量方面,还是在研究生数量上,规模都是最大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以产教融合为鲜明特征,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和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转发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導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都很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并对校企合作培养形式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2018年的《指导意见》强调工程硕士研究生应“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导师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有不少于6个月到1年的专业实践时间,明确指出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2]。

尽管工程类专业学位的设立已有20多年,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仍有很多困难,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大规模招生,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既包括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产学结合缺乏有效的机制,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匹配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与工程化培养要求存在偏差,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有效衔接等[3-6],为此,一些研究者基于所在高校的实践探讨了校企结合培养研究生的路径[7-14]。

从国内破解工程硕士生培养难题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到,资源较多的院校,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会做得相对较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能够得到较好落实。也就是说,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同高校能够获得的企业资源有着密切关系。现实中,一所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资源的获得既同高校的学科禀赋有关,也同高校相关学科对应行业的发展有关,还同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非常大的关系。从我国经济发展看,东、中、西部差异很大,地处不同经济区域的高校获得的企业资源会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或偏重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国际趋势,或偏重于微观案例研究,而在中观层次上,对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考虑到中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人口资源、地方政府财力以及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等方面虽然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条件较东部发达地区弱,但相比于西部地区要强,更能够反映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般情况。同时,考虑到行业高校本身是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兴、服务于行业的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更有条件实行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更有条件推行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因此本研究对工程硕士生培养问题的探讨聚焦于中部省属行业特色高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应急项目“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助下,课题组在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先后在河北、河南、吉林、湖北等中部省份的十所行业特色高校进行相关调研,本文的描述和分析就建立在对案例高校调研的基础上。

二、不同资源基础高校的工程硕士生教育

课题组按照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不同资源基础条件下,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方式的差异。资源基础的概念来自巴尼关于组织的能力与其拥有的资源有关的观点,即认为组织的业绩表现是由其拥有的资源基础的差异决定的[15]。行业资源是高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活动中可以拥有或利用的跨越区域的行业范围的资源,具体来说是行业企业为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包括行业企业提供的横向课题经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先进的工程经验、作为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等,这些资源通常具有跨地域的特征,不局限于高校所在的具体城市或省份。地方资源则是指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活动中可以拥有和利用的来自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为高校提供的资源,既包括地方政府为高校提供的政策资源、教育资源,如地方政府出台的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也包括地方企业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如地方企业提供的科研项目、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等。

根据高校在行业资源、地方资源方面的充足情况,中部地区省属行业特色高校在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上存在四种类型,这四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双导师制等培养过程中关键要素的要求和安排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1.行业资源、地方资源较充足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方式

从调研情况看,行业资源、地方资源均较充足的高校在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既与行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企业紧密结合。这一类院校所获得的资源,既包括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经验较丰富的校外导师、规模庞大的校友群体,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助力、配套服务和一定的财政拨款。这类院校在较为充足的资源基础上,能够顺利地执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不仅为高校带来了经费收入,校内导师在承担或参与企业课题的过程中能有机会了解到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校内或校外導师也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安排工程硕士生到企业参与完成相应课题,作为开展专业实践的形式。带着明确的课题任务和要求开展专业实践,使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实践有了有效抓手。②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师生比情况,明确校外导师的标准和条件。在与行业企业对接过程中,院校可以遴选工程经验丰富、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校外导师,甚至是第一导师,以便更好地指导这些研究生的专业实践。③借助行业企业的校友资源,院校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捐助资金、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还可以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校友所在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满足国家政策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时间、实践内容等方面的要求。④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扶持,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政策与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既可突出高校的学科特色,也能以较低成本就近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场景。总的来看,资源充足的省属行业院校,在执行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政策要求时,能够与政府、企业、校友等相关主体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造条件,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行业资源较充足、地方资源较匮乏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方式

行业资源较充足、地方资源较匮乏的类型多是省属的行业划转院校。这些高校与原有行业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密切联系,但由于行业所对应的产业并不是所在省份的优势产业,高校的主导性学科专业与省域的产业契合度较低。这一类院校在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地方(所在地的省市级政府以及所在的省域或市域)得到的资源较少,只能依托行业培养人才,可能与行业集中度高的外省市的联系更密切。这一类高校所获得的资源主要是来自行业企业的经费、横向课题、校外导师、校友企业等,来自高校所在省域或市域的政府及产业所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

在这样的资源组合基础上,这类院校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有如下特点:①借助行业企业的课题和经费,导师能够指导工程硕士生将专业所学与工程应用结合起来,在参与课题过程中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可以安排工程硕士生到企业参与完成相应课题,完成国家相关部委规定的专业实践要求。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企业还会延续过往的合作模式,持续为行业划转院校的相关学科专业输送课题项目、接纳研究生就业。②院校开展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时,能够明确校外导师的标准和条件,遴选工程经验较丰富、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作为工程硕士生校外导师或第一导师;但是由于院校和行业集中的区域(往往是外省区)存在较长的物理距离,校外导师或在工程硕士生培养上参与较少,或者是校外导师直接将研究生带到企业参与其所负责的企业项目,双导师培养相对较割裂。

3.地方资源较充足、行业资源较匮乏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方式

地方资源较充足、行业资源较匮乏是地方院校的典型表现,部分早期具有行业背景但长期脱离行业隶属关系的地方高校多属于此种类型。这些高校围绕着地方产业培养人才,与跨区域行业的关联较少。这类院校所获得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源主要来自于地方性企业,但因为地处中部地区,地方产业并不发达,优质企业数量少且较分散,因此在执行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培养的政策要求上存在一定难度。

这类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主要形式是:①无论横向课题金额大小,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尽可能使工程硕士生参与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专业实践的要求。②校内导师借助与企业长期交往积累下的人脉关系,选择横向课题的企业合作伙伴作为工程硕士生的校外导师,通过共同完成项目形式,实现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对双导师的要求。③受制于高校的科研实力和院校的声望,在与大型企业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吸纳这些行业大企业的培养资源有限,通常会选择行业大型企业在当地的配套企业或下属子公司进行合作。受限于地方企业所提供的资源,工程硕士生无法在工程实践上得到充分锻炼,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4.地方资源、行业资源较匮乏高校工程硕士生培养方式

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均较匮乏的高校,既有可能是省属的地方院校,也有可能是省属的行业划转院校。这类院校与行业和地方的关联度较弱,在工程硕士生培养上,能够依赖的外部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院校所获得的资源,无论是来自行业的课题,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服务,都相对较少。在资源基础较弱的情况下,这些高校对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培养政策进行了一些变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院校通过各种关系在省内省外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或者研究生工作站,但是这些基地或工作站运行起来并不顺畅,也还需要用校内的实习实践基地作为辅助,甚至一些专业主要依靠校内基地来完成专业实践。尽管院校有细化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的政策规定,但较差的资源基础导致相关的规定流于形式。

尽管院校通过各种关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者研究生工作站,但这些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起来并不顺畅,难以完全承担起培养工程硕士生的任务,最终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趋同,主要依靠校内导师和依靠校内的实践基地或校内实验室进行。

三、结论与讨论

工程硕士生教育是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的教育,企业场景的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想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成工程硕士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专业实践,就需要获得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因为不同高校所能获得的企业培养资源是不一样的,资源基础的不同进一步导致各高校在工程硕士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安排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各高校培养的效果存在差异。从对中部地区省属行业院校的调研看,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越丰富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区分度越大;反之,两者的区分度越小。相对来讲,行业资源的获得对于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意义更大,这同跨越区域的行业资源质量通常比局限于单一区域的地方资源的质量较高有关。高校之间培养方式的差异更具体地体现在课程安排、专业实践的质量、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成果上等方面。

1.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重要部分

在资源丰富的院校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侧重应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学术,两者在课程安排、实习实践和科研项目上均有明显差异。在资源较匮乏的院校,尽管院校和导师为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要求,在培养方案上有意识地区分了工程硕士生和工学硕士生的培养,但实际执行上二者的差异并不明显。专业教师分身乏术,受教育教学习惯与已有知识和工程经验的限制,对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也比较依赖于相对成熟工学硕士生的培养经验和做法。

2.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的必修环节,是区分工程硕士生和工学硕士生的关键所在

资源丰富的院校通过建立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吸引优质企业资源参与工程硕士生培养;但对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都较匮乏的高校而言,在安排工程硕士生的专业实践时没有办法严格落实《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3.导师起着直接指导作用

根据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应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即企业导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应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负责对工程硕士生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在资源丰富和培养工程硕士生规模较大的高校,甚至直接聘请一批行业经验丰富同时科研能力较强的企业科研人员担任第一导师,相关院系通常会再选择一名熟悉高校对学位论文要求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以协助校外导师。在行业资源较匮乏的院校中,则存在着校外导师的参与率低和指导水平相对不高的现象。

4.学位论文的内容与形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代表了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也能够体现工程硕士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调研结果看,省属行业特色院校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工程硕士生的论文题目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或者导师参与的横向课题,有不少高校能够将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专业实践期间参与的课题同其学位论文的研究相结合。多数高校担心全国性专业学位论文抽检标准可能不统一,要求工程硕士生最终提交的研究成果形式同工学硕士生一样,一般不选择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形式;在行业企业资源较匮乏的院校,工程硕士生同工学硕士生都是依赖于导师的纵向项目,做出的研究成果存在着高度的同质化。

本文从院校所拥有的资源基础的角度探讨中部地区省属行业特色高校在工程硕士生培养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这些高校在工程硕士生培养上的差异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对校企结合的支持力度以及地方政行企校协作关系程度会影响到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的机会和产教融合的深入程度;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的禀赋与相应行业的集中度、景气度以及学科与行业的吻合度、高校领导和教师拓展校外企业资源的能力会直接影响企业培养资源的获取以及获得的企业培养资源的质量,而工程碩士生对专业实习实践的认知和实习实践条件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如何在大规模发展工程硕士生教育的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筑牢高校拥有的培养资源基础,真正保障工程硕士生培养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 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 学位办[2018年] 14号[A/OL]. http://www.moe.gov.cn/s78/A22/tongzhi/201805/ t20180511_335692.html.

[3] 朱高峰. 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1): 1-5.

[4] 张士斌, 昌燕. 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C].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18.

[5] 蔡小春, 刘英翠, 熊振华, 等. 全日制专业硕士产教融合课程教学路径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2): 161-166.

[6] 孙全平, 韩同友, 陆中会.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同机制构建研究——以淮阴工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6): 36-42.

[7] 王钰, 康妮, 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2): 5-7.

[8] 胡小唐, 钟登华.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9): 15-18.

[9] 曹思婷.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5): 105-108.

[10] 吴志军, 李晔, 曹静, 等.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8): 36-39.

[11] 梁德东, 于爱国, 陈雪梅, 等.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2): 17-21.

[12] 徐林, 张斌, 巩恩普, 等. 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0): 11-14.

[13] 沈悦, 张文竹, 闵嘉华, 等. 基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2): 131-132.

[14] 马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9(7): 14-19.

[15] 巴尼. 不平等从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的个人和智力根源[M]//史密思, 希特.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徐飞, 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34-237.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