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多元情境,构建高中语文“诗性”课堂

2024-01-07 05:47陈伟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雪莱云雀

陈伟钰

课堂之美,因文赋形。文章笔墨斐然,情感细腻,鬼斧天成,课堂自然美不胜收。不过,要使文章之美与课堂之美等式成立,还需要教师充盈内心,用诗性的教学艺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真、善、美中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意境说”将给予教师教学理论滋养,所谓意境说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原本是“诗论”,但可以作为教育灵感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帮助教师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一、营造形真神似的课堂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强调客观事物对诗文创作的作用,他认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是创作的依据,也是体现情感思想的媒介。读者能否借助“物”抵达作者的情感,要看作者笔下描写的客观事物是否真实。教师可以以营造形真神似的课堂情境作为检验手段,将诗文中的客观事物“转移”到课堂上,让诗文中的时间和空间跨越文本出现于学生面前,使文本句子可闻、可观、可触、可对话、可感受,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的沟通融合,让学生感受“真”,领悟“真”。当然,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代在变迁,大部分客观事物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所以,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客观事物不可能都以真实的形象再现,教师只能通过模拟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启迪他们的智慧。

以《致云雀》教学为例,这是雪莱创作的长诗,它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节与节环环相扣,读起来流畅又欢快。这首诗通篇都在描述云雀的状态,诗人为了体现云雀之美,总是不惜用上最美的语言。但有时,语言是竖在读者与事物之间的屏障,影响阅读进度。为了打破这一屏障,教师可以营造形真神似的课堂情境,即运用多媒体播放与云雀相关的视频。“为了更有效地理解雪莱的《云雀》,我们先来看一段云雀的视频,感受现实生活中这种鸣禽的特别之处。”学生观看后说道:“云雀的腿和脚强健有力,是一种可在空中悬停的小鸟;它的背部呈浅黄色,还有显著的黑色纵纹,极为漂亮。云雀常集群活动,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叫声嘹亮多变化,故有‘叫天子之称。”为了增强云雀的文学色彩,教师继续补充:“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介绍了这种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传神地表现出云雀速度快的特点。”当然,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带一只真的云雀让学生触摸感受,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和距离。但云雀毕竟生活在草原地区,教师不能干扰它们的生活,故此教师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听其音、观其体态,获得对云雀的真切之感。

二、营造物以情观的课堂情境

刘勰认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与外物之间存在联动的关系,人因情感而赋予外物一副人的面貌,外物遵守自然规律,常常蕴含人的感情。所以,刘勰在《情采》中指出,为情造文,物以情观。作者将情感作为文章的灵魂,描绘客观事物也不过是为放置“灵魂”找一副血肉之躯。情与物这种依存的关系,启发学生在理解客观事物的形态后反复阅读,使之“随物迁情”。教师也要掌握这一阅读规律,将“情”作为情境教学的命脉,引导学生感受客观外物暗含的情感。

雪莱写作的真实目的难道只是为我们描绘一只云雀吗?答案是否定的,诗人的野心比读者想象的还要大,常常希望借助一个形象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比如,《致云雀》诗中的云雀,它不仅仅是一只鸣禽,还是诗人为吐露情语找到的“发言者”。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将诗中的云雀比作人,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学生回答:“我的脑海浮现出欢乐、纯洁、熱烈、美丽、甜美、闪亮、有很高的追求、向往光明的一个人。”教师继续提问:“请指出每个优点对应的诗句。”学生回答:“比如读第一节诗:‘欢乐的精灵——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我脑中出现一个欢乐、纯洁的美好人物形象。”其他学生接着回答:“当我读到第二节:‘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轻云——永远歌唱着飞翔时,一位有着很高追求,性格热烈且永不认输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我脑海。”另外,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品读诗句,感受云雀的象征意味,教师可让学生化身“云雀”演绎每一小节诗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出心中的云雀,感受诗人“情以物兴”的创作思路。

三、营造思接千载的课堂情境

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其思维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近处眉睫之前,远达宇宙之外。这种思维的跨度,常常让读者有幸在同一篇作品中耳听八方,视通万里。但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生就不友好了,他们常常因为要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而苦不堪言。所以,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以营造思接千载的课堂情境来美化学习任务。利用情境牵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不强迫自己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进行思维活动,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

雪莱的《致云雀》是一首抒情诗,通过观看多媒体第二次精读,学生已经了解云雀的形象,理解云雀身上承载着诗人的感情。但因为学生过于关注“云雀”本身,忽略标题的“致”,所以教师可由“致”字导入。“大家经常相互传纸条,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有了听下去的兴致。教师接着说:“我经常‘截获一些你们传的纸条,有些学生习惯在前面写上‘给某人。”当学生诧异怎样延伸话题的时候,教师继续说:“这不,雪莱也给云雀传纸条了,他写下的‘致相当于你们写下的‘给。所谓‘致有给予、送给之意,诗人作此诗的目的便是要赞美云雀,因为是赞美,云雀身上具备的优点必然是诗人不具备而又向往的,这也类似我们写作文夸某个学生一样。”学生哄堂大笑,紧张的课堂氛围瞬间被愉悦的气氛取代。“那么诗人是怎么‘夸云雀的呢?”学生思考片刻回答:“夸云雀可以不断飞升,不断欢唱,蔑视地面,追求光明,为抵达向往的理想世界而努力。”“是的,雪莱不愧是写抒情诗的高手。我们同学也这样夸赞学霸吧?”学生又是哄堂大笑。教师继续提问:“雪莱感受到自己与云雀的差距,就如同有些学生感受到和学霸间差距时一样的心情。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雪莱感受到的差距是什么。”学生回答:“云雀的形象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但诗人偶尔的对比却透露出现实的骨感:‘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和你的乐声相比,不过是空洞的浮夸。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教师营造生活的情境,并将需要思考的问题嵌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推进思维活动。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当从审美中得到满足,身心就会感到舒展和愉悦。所以,在教学课堂创造美的情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减轻高中学生压力负担,是构建高中语文“诗性”课堂的佳径。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诗性语文达成路径的行动研究”(编号:B-b/2020/02/1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雪莱云雀
云雀叫了一整天
灵感的云雀
云雀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明天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