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玲
戏剧文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审美倾向,其独特的审美功能、育人价值不容忽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既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人格培养的需要。
然而,当下的戏剧教学中明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淡化戏剧教学,策略单一化;二是学生缺乏戏剧知识,戏剧学习动机功利化。针对此,笔者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以教材节选老舍先生的《茶馆》为例,浅探指向审美人格培养的戏剧教学策略,给高中戏剧教学提供可供操作的课堂范式,给高中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提供可供实施的教学路径。
对于戏剧教学,首先要清楚戏剧是舞台的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熏陶和享受。基于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戏剧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戏剧知识的同时得到审美熏陶,那就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以及理解戏剧主题,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可见,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對把握全剧至关重要。因此,在执教《茶馆(节选)》这篇课文时,笔者拟以戏剧语言角度为抓手,进行戏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审美人格。
时代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戏剧教学目标设置以戏剧审美价值的实现为依据。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当代戏剧文学的经典,被曹禺评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更是被曹禺誉为“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先生说:“老舍先生写出了真正生动的、经过提炼的、性格化的有思想的语言。”讲究含蓄深刻,追求“从一句话里看一个世界”。
《茶馆》第一幕教学以戏剧语言为抓手,总目标设置为体会戏剧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段,分设三个具体目标:
① 品读个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 品味含蓄语言,体会时代特征;
③ 品悟幽默语言,感受世间百态。
即从戏剧语言中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时代特征、感受世间百态,深刻理解《茶馆》表现的主题。让学生学习《茶馆》过程中,在掌握戏剧知识的同时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笔者想要通过一节课来完成《茶馆》品戏剧语言、析人物形象、明时代特征、悟世间百态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对《茶馆》有充分的审美理解,还要让学生对《茶馆》有充足的审美体验,课堂内容含量非常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学问思辨行”高效课堂模式。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活动环节:
① “学”——自主研学,横向延展;
② “问”——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③ “思”——深思熟虑,纵向开掘;
④ “辨”——穷理明辨,点拨启悟;
⑤ “行”——学以致用,迁移生成。
“学问思辨行”高效课堂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以体会戏剧语言为出发点,以体验戏剧语言为终结点,以学助演,以演助学,拓宽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策略,提升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质量。
(一)课前预习,构建思维导图
《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本文人物多,事件繁,学生整体把握不易理出头绪,课前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预习,构建思维导图,将《茶馆》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清晰呈现。
(二)课堂学习,注重审美体验
1.创设情境任务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把学习内容转化为情境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参与活动中去“习得”“获得”“生成”“构建”,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创设情境任务,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习内容共振,注重戏剧审美体验。笔者在《茶馆》教学中以学校戏剧社纳新为真实情境,以戏剧表演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学习戏剧,开展戏剧学习活动。
2.设计学习活动
戏剧文学的学习是学生知识体系与审美体验的一个建构过程,设计充分展示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路径,是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笔者执教《茶馆》时,依托戏剧审美体验,设计了“学问思辨行”五项课堂学习活动,打造高效课堂模式。五项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持续增强学生对《茶馆》学习的审美体验。
在“学”活动中,带着学习任务——品戏剧语言,析人物形象,明时代特征,悟世间百态,进行自主研学,横向延展。学生在充分阅读《茶馆》的基础上梳理出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重点、存留的疑点。
在“问”活动中,学生在“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提炼出共性之问和拉升之问,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后的学生们提出来很多极具代表性的问题,比如:秦仲义与常四爷对待乡妇和小妞的态度为何不同?为什么秦仲义要开工厂帮助穷人但却拒绝给乡妇一碗面?引起两家争端的鸽子是否有特殊意义?怎样理解老人说的人还不如一只鸽子?为什么《茶馆》中要写康六卖女儿的情节?为什么茶客们对谭嗣同等人发动的历史上颇有声势的维新运动一无所知?文章最后一句话“将,你完啦”有什么寓意?《茶馆》第一幕人物上场前的文字有何作用?老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茶馆》的?笔者将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聚焦到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彰显时代特征的语言深意、揭示作品主题的语言韵味这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戏剧三要素——台词、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出发,探讨人物形象、时代特征、作品主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习得戏剧文学相关知识,获得戏剧学习审美体验。
在“思”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再次回归戏剧文本,品悟语言,深入分析“问”环节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戏剧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相对陌生的戏剧文学,需要唤醒每一个学生内在的审美内驱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深入思考、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在“辨”活动中,通过生生互辨、师生共辨,进行思维碰撞与争鸣,深度领悟老舍创作《茶馆》之旨: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通过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用《茶馆》敲响警世之钟,以期“使大家受到教育”。
在“行”活动中,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演绎《茶馆》戏剧片段,以表演的形式强化戏剧知识和审美体验,最终转化为审美人格。
总而言之,高中戏剧文学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戏剧文学的主动性,学习戏剧文学知识,强化戏剧审美体验,体悟戏剧人文主题,培养学生审美人格,体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