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文要素”之帆,启“语文素养”之航

2024-01-07 18:19韦健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知音要素

韦健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元,而“语文要素”的提出,明确了每个单元和课文精准的训练方向。统编版语文要素包含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应然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教师要在精准解读和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一、关注语言,凸显建构与运用

1.从灌输到悦纳,在内化中建构

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从直接告知和生硬灌输的泥潭中走出来,激活学生内在意识和真实的原始经验,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推动学生对语言发展的主动建构。

统编版三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受传统教学理念支配的教学,教师先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新鲜感”,然后贴标签式地传授所谓的方法和策略。如此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导致学生只有知识信息的累积,而无能力和素养提高可言。事实上,“新鲜感”一词并不新鲜,教师要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自主性阅读,并关注自己觉得表达与众不同的语句和形式,而这些则成为贴合学生原始学情的“新鲜感词句”。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策略,将这些语句与常态化的表达进行对比,洞察其手法和形式的精妙,辨析其基本的表达作用。

从灌输到悦纳,语文要素承担了文化载体和推动性作用,使得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地位置换,激活了原始的经验储备。厚积而薄发,知类而通达,课堂也呈现出积极、开放的包容状态。

2.从模仿到创生,在迁移中运用

由主动建构到积极运用,是语文素养中语言维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运用,即基于全新认知情境,对所学习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展开统整性的尝试和实践过程。因此,对于语文要素的生硬套用以及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依葫芦画瓢,都不是语文素养意义下的语言运用。语文要素中有关写作方法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和创造性的表达。

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点,主要指向于“点面结合”。纵观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展现宏观的场面,比如五位壮士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开国大典的盛况等。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感受“点面结合”从整体到细节的立体化描写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最终洞察“点面结合”的表达密码。由此,我们先组织学生模仿课文片段尝试写一写动态性场面,再鼓励学生选择生活中的静态性景观,从整体、细节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观察,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点面结合策略。

描写对象的置换带动了写作场景的变化,只有真正洞察这一策略内在的表达密码,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地加以灵活运用,逐步形成语文素养。

二、聚焦思维,引领发展与提升

1.从樊篱到内核,在深入中发展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内在的思维状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文本的内核,借助具体的语境,洞察文本的弦外之音,从而在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发展。

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丁香结》一文的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不仅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主题内蕴。这是学生常态化阅读所无法解构的,我们就需要拓展、补充全新的资料,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形成冲突。课文作者宗璞的弟弟身患重病,为了鼓励弟弟早日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宗璞借用“丁香花”,希望弟弟看淡一切,勇敢面对挫折。由此一来,学生重新回归文本,聚焦这一句话,就不再停留在思维的表层,而是将弟弟假设为就在面前,用“丁香结”,旨在告诉弟弟:生活中原本就有着十有八九的不顺和挫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想要彻底摆脱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既要重视它,也要藐视它,只有不断与日子较量,与挫折较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拓展资料,让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向着作者的弦外之音迈进,从而在拔节中自然生长。

2.从低阶到高阶,在质变中提升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理解和记忆属于低阶思维,而评价、分析、运用则属于高阶思维。因此,语文教学要从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泥潭中拔出来,通过鲜活情境的设置、可感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在思维运转下形成从低阶到高阶的迈进,为语文要素的发展奠基。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分布一脉相承,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性。

比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详细复述”单元,四年级上册编排了“简要复述”单元,五年级上册编排了“创造性复述”单元。虽然复述的要求各一,但同样是对“复述”要素的不断复现。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都是在了解原文内容、把握叙述顺序等基础上的复述,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将规范性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但“创造性复述”需要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重新改组,比如改变人称、体裁、结构,展开想象、补充细节、增加内容等等。

统编版五下第六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教学这个单元中《跳水》一文为例,船长为什么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做出“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一决定?这在常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作者在行文推进的过程中,早已为船长做出这一决定埋下了种种伏笔。学生虽然读过几遍文章,但对此仍旧毫无觉察,主要就在于阅读并没有伴随高阶思维的介入。鉴于此,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性驱动任务:尝试以私家侦探的身份,解密船长的思维过程。此时,学生品析语言文字的思维就不仅仅是低阶层面的理解和記忆,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其一,当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具备了孩子跳水的天气条件;其二,横木已经伸出甲板之外,孩子跳水不会落在甲板上;其三,水手都齐聚甲板,只要孩子勇敢跳水,就能够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驱动性任务,对语言内容展开了高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实现了思维的质变和提升。

三、落实审美,强化鉴赏与创造

1.从一般到个体,在多元中鉴赏

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慢慢走,欣赏呵”,语文教学需要在极具美感之处,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既有指向语文能力的要求,同时又聚焦美感的体悟。以单元中《乡下人家》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结尾直抒胸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就需要紧扣课文最后一句关键句,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屋前花果图、屋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感受自然之美以及与人相处所形成的和谐之美,感悟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在这种常态化的认知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一般走向个体,形成个性化认知体验。比如“院落晚餐图”中,有的学生感受到地域广阔之美;有的学生想象人们天南海北的闲聊,感受到悠闲之美。

对美的体悟,“一般”性层面,明确了对美感方向的准确把握,而“个体”性层面,则凸显了学生对美感的独特认知,在夯实基础性审美的同时,更丰富了学生细腻化感受。

2.从解读到再现,在补充中创造

语文素养对“审美”维度的阐释主要定位于鉴赏和创造。“鉴赏”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感的体悟和品析;而“创造”则是借助于理解和感知,通过思维和语言的输出而生产美。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止步于让学生感知和解读的层面,而要引导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在拓展补充的过程中创造美。

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本单元中《月光曲》一文第九自然段时,我们要充分融合课文中“景”“曲”“人”等多种元素,感受钢琴曲独特的艺术之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寻自己的生活记忆,寻找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难忘的“那一刻”进行表达,并选择适切的音乐,将人物在对应的事件、情境中的情感展现出来,呈现出“景”“曲”“人”相融的独特美感。

由此一来,学生对艺术之美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层面上,而是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关联。在激发内在思维的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从解读到再现的迈进,不仅抒发了情感,在选配音乐的过程中,也落实了语文要素中“体会艺术之美”的要求。

四、品味文化,推进传承与理解

1.从单篇到类群,在拓展中理解

从生命个体的认知规律来看,只有在类群资源的统整下,才能在探寻共性、辨析异同的过程中,迈向本质内核。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维度之一,通过言语载体,理解、悦纳优秀文化,植根文化之根。

以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中《伯牙鼓琴》为例,其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之美,同时也涉及传统的知音文化: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学生理解“知音文化”,仅停留在这一段故事,理解则会相对片面。教师可以相机拓展管仲和鲍叔牙、刘备与诸葛亮等友谊故事,并在统整联系后解开传统“知音文化”的密码:真正的知音并不在乎见面次数的多少,也不在于物质的往来,更不会在乎身份悬殊,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紧扣教材一篇,拓展课外一类,学生在统整过程中寻求共性、辨析异性,不仅深入解读了独特的知音文化,更提炼出我国传统文化对知音的独特认知。这样,教学就不至于走向封闭,而语文课程将更具立体化、体系化、系统化。

2.从遥远到当下,在链接中传承

理解文化是基础,传承文化是关键。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不能设定僵硬的任务,更不能只做“甩手掌柜”,而要引导学生将古典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生活展开链接,创造性地传承。

还以《伯牙鼓琴》為例,结合“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要素,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古文中“知音”文化,就蕴藏在古代瑶琴之中,是瑶琴将原本并不相识的两人变成了心有灵犀的好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质态的发展,教师则需要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把握内涵。在习得什么是真正的“知音”之后,将学生的思维从理解维度提升到传承维度,组织学生交流研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交朋友?我们又该如何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呢?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将传统的“知音文化”,直接移植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来,也没有生硬地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以教材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为原点,组织学生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关联,在积极转化中促进思维的质变,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体系中绽放出熠熠光辉。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主流,教师要厘清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能力方向和归属类型,立足语文要素的内容统整规划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并精准设定核心素养与语文要素维度之间的对应联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此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知音要素
知音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山水知音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