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融美·自觉”课堂;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6-0082-02
【作者简介】王茹,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江苏常州,213001)课程发展处干事,二级教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指向了核心素养的德育价值。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课堂生态,“融美·自觉”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应该具有怎样的样态?笔者在教学中基于“融美·自觉”课堂中“三学”范式,关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初步学—深化学—巩固学”环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初步学:整合预习史料
课堂学习的效能有赖于课程实施之前对教材资源的全面整合。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应关注学生自主驱动力,鼓励其在预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整合教材和史料,归纳整理建立思维网络,梳理内在逻辑,发现并探究历史问题。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以通史形式串联主线。选择性必修教材则以专题史形式主题化编排。基于此,在课前预习中,笔者创建了历史“融美·自觉”课堂基础模型(见图1),先以预习任务驱动学生初步学习,将主题式史料研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勾连选修和必修教材,梳理整合教材中的史料、史论、史实,并将其扩展拓深。如此,学生在大概念融通中驱动前期预习,通过课前合作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融通整合,并借助大历史的史料研究范式发现问题,提出思路,探究解决之法。
图1 历史“融美·自觉”课堂自主预习模式图
二、深化学:品读图片史料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讲学生乐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历史知识,挖掘具象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史料,创设真实情境,增加“家国共情”的情感体验,升华历史教学德育的实效性与适切性。
例如,在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中,面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侵华暴行,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积极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中流砥柱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这段历史中的革命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课堂中可以引入圖像史料“长城的过去和现在”。
课堂活动:收集整理有关红色历史的图片,并围绕“变化”展开主题演讲。
教师呈现一张摄于1935年的长城照片,动荡年代的长城几经战火年久失修,显露破败之相。对比学生今日所见长城的巍峨壮阔,照片上那来自近百年前长城上乞讨儿童的凝望,让不少学生陷入沉思,如此“今昔对比”更深于文字震撼,真切有力地在学生心中刻下画面。
图片史料的记录没有预设,其真实的场景,真挚的情感融汇着战争背景、爱国情怀等时代因素。授课前后,学生在“自主搜集史料—讲述红色故事—探究图片意向”的学习环节中深刻体悟到中国人的革命精神谱系和坚韧品格。这让历史课堂告别疏离冰冷的知识,化作细腻情感,展现出历史的真实与可靠,甚至能达到超越文字,“一图胜千言”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学:辨别史料
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逐步培育为热爱本国历史、善于感知历史、学会明辨历史的时代人才。如果说,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进行内涵式“融美”。那么,营造尊重、信任、容错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史料观,敢于在质疑中打破思维定势,自发地辨别史料,才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家国责任、社会担当的“自觉”。
例如,在秦朝国家治理问题的探究中可以引入两则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上述两则史料分别代表了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对秦朝律法的不同记载。《史记》是汉人书秦事,可见秦律严苛,激化社会矛盾,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但睡虎地秦简却表明秦律施行中是兼具灵活性与原则性的。
这样的教学还原了多维历史复杂情境,也让学生更真切体悟到:历史研究不能只看“胜利者的主观书写”,而应实事求是全盘考虑史料背后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主观目的等因素。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的历史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全面地占有和辨别史料,是探究真相或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