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影视资源 创新物理教学

2024-01-06 08:16李俊成冷明珠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楞次定律影视资源物理教学

李俊成 冷明珠

【摘 要】科学实验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进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创新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楞次定律”教学为例,尝试将科学实验影视资源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讨科学实验影视资源的选取原则及融入要领。

【关键词】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物理教学;楞次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6-0069-04

【作者简介】1.李俊成,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210018)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2.冷明珠,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210018)教师,一级教师。

一、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积极探索利用与开发来自电视与电影的物理资源,以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要充分挖掘科技影视片的教育功能,利用科技影视片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了解科普常识与科技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1]74-75可以看出,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利用各种资源,根据教学需要,积极选用适合学生学习的影视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增加其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促进知识的构建,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电影、电视节目等视频资源,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影视资源的融入更能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积极讨论、思考探索中实现知识的构建,落实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楞次定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科学实验影视资源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二、融入科学实验影视资源的“楞次定律”教学

楞次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的教学内容,概念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知,笔者选取CCTV《加油向未来》2018年第7期、第9期的视频片段融入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方式实现高效课堂。

1.课堂引入环节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装置称为“空气炮”,它有一个长1.5m的透明亚克力管,一端接一个空气压缩机,能产生6个大气压,另一端接一个长66cm的空心铝管,距离铝管40cm处悬挂一个装水的气球。(如图1所示)在空气压缩机处放一铁块,开启高压气泵,瞬间看到“水花飞溅”,气球前方的防护板已经打出一个圆形的印子。

图1 空气炮示意图

视频中一瞬间水花飞溅的画面和音频的震撼效果,学生不由得“哇”一声,并主动讨论起来。

师:同学们,为什么你们会看到“水花飞溅”呢?

生:铁块撞击气球,将气球打爆了!

师:那么,如果将铁块换成磁铁块,还能看到以上现象吗?

(学生讨论猜想)

播放视频:主持人拿出一块磁性极强的钕磁铁,替换铁块,其他参数不变。打开高压气泵,只见磁铁块只是擦碰到了气球,随即掉地。

师:为什么换成磁铁,就没有“水花飞溅”的现象了?

生1:力太小了。

生2:“飞出”铝管的速度小。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磁鐵在哪个部分“变慢”了?

教师将视频慢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生:透明亚克力管那部分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好像经过铝管时候变慢了。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对比这两个现象,为什么铁块和磁铁穿过铝管的速度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这节课的学习。

上述视频中的设备,在实验室中不常见。因此,播放影视资源可以减少成本,并且水花飞溅的“大场面”更能触动学生感官。两种不同现象的鲜明对比下,学生会主动讨论、积极思考。

2.新课讲授环节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装置每条轨道高8.8m,每根轨道上半部分4m都是木头材质,下面分别是铜、铝、不锈钢材质。轨道顶端各有一个质量为22kg的小车,小车的外框材质是铝的,内部装有两块强力钕磁铁,稍后会沿着轨道自由下落。为了使小车下落到底部的效果更显著,底部各放了一个西瓜,可以从西瓜的“爆炸”程度比较这三种情况下小车的下落速度。

问题:当小车从轨道顶端向下降落,哪条轨道上的小车最后达到终点?

A.木轨+铜轨

B.木轨+铝轨

C.木轨+不锈钢

学生猜想讨论,教师现场统计:选A的28人,约占70%;选B的3人,约占7.5%;选C的5人约占12.5%;其余同学尚不确定。

师:同学们多数选了A,那我们先听听选B和C的同学,你们的想法是什么?

生3:我其实并不确定,但我看刚才的视频中用的就是铝管,看到的现象很明显,所以我觉得可能是B。

生4:“楞次定律”中,感应电流是关键,我觉得不锈钢材质是混合金属,电流应该比前两者小,所以选C。

师:每个选项背后都有同学们自己的思考,我暂且不作评价,听听选A同学的分享。

生5:我觉得刚才那位选C的同学说反了,正是因为有感应电流,才有“阻碍”,所以应该选“电流”大的。

生6:是的,这三种材质都能产生感应电流,铜的电阻最小,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阻碍”最大,所以最后到终点。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那究竟是哪种情况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C轨道的小车下落最快,西瓜飞溅程度最大,A轨道的小车下落最慢,西瓜几乎没有受损。

师:那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刚才已经有同学说出来了,我们再听听中国科学院曹则贤教授的分析。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解释如下。

有个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一个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等于电荷、速度、磁场的叉乘,因此在导体中,这个电荷的运动会形成所谓的“涡流”,电流通过电阻就转化为“热”,就把动能“消耗”掉了。所以当运动的磁铁经过下方的三种导体时,哪块导体中可运动的电荷多,能产生的电流多,就可迅速把能量消耗掉。三种材质比较,铜里面的自由电荷密度高得多,能消耗的动能比较大,所以选这一轨道,小车下落最慢。

通过再次观看视频,学生理解了上述问题。其实,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选B的学生观看“空气炮”的导入视频时,发现尾端连接的是“铝管”,于是先入为主,觉得应该选B。选C的学生固然在理解“楞次定律”时有偏差,但他能想到和感应电流联系起来,已是一大进步。因此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理解程度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另外,播放该视频时,学生已初步学习了“楞次定律”,教师不必早早说出正确答案和原理,应该让学生思考讨论,学以致用,自己先尝试去解释。视频中曹教授通俗易懂的解释帮助学生从微观视角理解“电流”“热”“能量消耗”,看完视频教师再完善提炼,有助于学生突破“楞次定律”的理解难点。

三、教学反思

科学实验影视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言而喻,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结合亲身实践,有以下几点建议。

1.资源的选取应权威科学

影视来源尽量择取权威发布的电视台、电影、网站,譬如CCTV-1《加油向未来》、CCTV财经频道《是真的吗》、BTV科教频道《科学实验室》等。电影素材应选取质量高、科学性强的,因为某些电影为了营造更震撼的画面,加了许多特效,其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待考究。

2.视频的处理应紧扣知识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对视频适当加工处理,精选其中能紧扣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若大段选取,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影视资源的知识性、科学原理性。

3.资源的运用应基于教学需要

在教学设计中使用科学实验影视资源,务必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每个环节紧紧相扣。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观看,思考其问题本质,看完讨论交流、及时反馈,避免学生看时欢乐、看完不知为何播放的情况。当然,科学实验影视资源节目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中的真实物理实验,而是需要教师选择精彩的视频片段与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课堂教学或许已不能满足学生多方位发展需求,科学实验影视资源作为教学资源融入物理教学,不仅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调动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实验现象,学到更多物理知识和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和享受知识的能力,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于永建,侯新杰.电影《流浪地球》相关原始物理问题探讨[J].物理教学,2019,41(11):77-80,76.

[3]王文祥,赵西耕.引影视资源之水 入物理教学之渠——谈影视资源在“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2021,43(7):76-79.

[4]王梅,吴伟.利用电影素材设计中学物理课题研究——以“地心引力”为例[J].物理教师,2015,36(11):16-18.

[5]斯莉莎,吴伟.电视科学实验节目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大气压强”为例[J].物理教师,2018,39(9):38-4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科学实验影视资源育人价值的物理教学创新研究”(D/2020/02/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楞次定律影视资源物理教学
楞次定律推论的巧妙应用
楞次定律教学过程之探讨
科学思维方式引领下的“楞次定律”教学创新设计
论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