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娜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使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肩负的新的历史责任。要让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特殊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善用“大思政课”,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善用“大思政课”,首先就是要理解“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着重区分“大思政课”与“大思政”、“大思政课”与“思政小课堂”的关系。
所谓“大思政课”,即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的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想政治课[2]。
“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大视野,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大目标,要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大格局,需要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大阵地,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相结合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阵地。
所谓“大思政”,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综合教育理念。从本质上看,“大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形成的育人新理念,旨在塑造纵横联动、打造经纬成网的育人新格局。
“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等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构建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入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育人的功能,形成“大思政”育人的整体效应;二是教育主体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还包括父母、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朋辈、学生自身等,需要全员育人的“大主体”合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出现在大学阶段,而是需要构建起从幼儿时期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伴随每个学生整个成长阶段的“大过程”育人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覆盖在学校领域,而是涉及网络环境下,构建包括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的全方位“大领域”的育人体系[3]。
构建“大思政”格局,关键在于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共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教育生态。可见,“大思政”“大思政课”两者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大思政课”从本质上是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塑造“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举措。
“大思政课”虽然强调“大”,但其本质上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是新创设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是在“思政小课堂”基础之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是一致的,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习体系上是统一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促进学生全面地、全方位地发展,培养学生努力成长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仍然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也就是要把道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大思政课”就是要讲深“政理”,即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大政方针,包含政治理论、政治道路、重大决策等,让学生真正理解“三个为什么”之问,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马克思主义的“行”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政理”。
“大思政课”就是要讲透“学理”,即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与思想内涵,讲透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使学生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学理”。
“大思政课”就是要讲活“事理”,即讲活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例,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大思政课”要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回应学生关切和困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使其善于明辨是非曲直,让学生真正搞懂中国及世界的“事理”。
长期以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在不断探索各种方法改革创新,希望提高上课的“抬头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主体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力量有限、影响有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互动模式,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议题的规范化、严肃性,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二是教学内容单调。与学生思想需求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缺乏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是教学空间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呈现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因此,要改变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空间局限的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指明新的路径。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均是“00后”,而“00后”受成长环境、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也不同于“80后”“90后”。
一是学习方式不同。“00后”大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理论讲授,多元的常识、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对认知体验和参与程度的要求更高,传统的教师讲授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二是知识需求不同。对“00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知识,而在于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理想信念。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此时需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获知的渠道不同。“00后”大学生从一出生就接触互联网,在信息时代中长大,手机、电脑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且伴随其成长,他们视野开阔,具有较高信息获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教育导向、融合教育内容、融汇教育力量、扩展教育场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时代特征,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一导向、三结合、四维度”的目标和效果。
坚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导向,实现相互之间有机结合和有效转化,从而实现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化素养为人格。“00后”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将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梦想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频共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导向。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必然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善用“大思政课”,以培养这样的新时代好青年、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
坚持“请进来”,充实课堂教学力量。要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人力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师资库,在社会资源有效供给的保障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动起来,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立足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主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联合上课”。“联合上课”的主体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英雄劳模、时代先锋等。“联合上课”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邀请嘉宾“1+1>2”的效应,挖掘教学知识点的深度,增大教学知识点的宽度,提升教学知识点的鲜度,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度,激活课堂教学的活跃度。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可协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劳动模范、行业标兵、青年榜样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专人转向全员,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坚持“用起来”,用活丰厚资源。综合运用宏阔视野,包括运用历史故事、现实案例、国际题材等,及时跟进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学生关注的大事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时代特征,讲述世界大势、时代大潮、国家大局、社会大观和人生大理,引导学生感知理论并指导自身实践。
坚持“走出去”,拓展教学空间。线下教学可以把教学场域扩展到乡村、企业、社区、红色革命根据地及博物馆等;线上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浸润性。结合本地特色,利用红色资源及新农村建设典型等,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空局限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实现线上线下的即时联动,以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育人场域。
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评价效度等方面着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温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效度,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情感温度、有评价效度的,受学生真心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见图1)。
图1 “一导向、三结合、四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体而言,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通过推动“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入脑、入心、入行,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