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悦
(阿坝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2)
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在社会层面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有效有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适度融合课程思政,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等。
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一直存有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该以思政教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从属于思政教育[1]。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而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独立,不存在交叉、隶属关系[2]。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二者内在统一,该观点既没有过分强调思政教育的本位作用,也没有过度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作用,而是尝试让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3]。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第三种观点,探索思政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融合和优化路径,旨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明确定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源头治疗,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时效性、效率化、专业化的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注意力放到“育心”工作中。思政教育则更为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达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心智基础[4]。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育心”转向“育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同时,兼顾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追求、政治信仰等,使大学生身心统一,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使大学生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转变工作方向,积极主动地从“育心”转向“育人”。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侧重于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无法对全体学生的综合心理水平和综合身心素质进行全面把控和整体教育,这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短板。课程思政建设的前瞻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改善原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部分”转向“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可以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而道德品质一经形成,轻易不会发生改变,相对而言是更稳定的,更能对个体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心理、生活等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高校教育工作实现更深层次的变革,可以带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仅仅关注表层心理问题转向“标”“本”兼顾。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推动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和社会素养。如通过思政教育,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更深层次思考人生意义,从而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保持顽强拼搏的人生动力。思政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自我概念和实现自我认知,强化对自我的思考和了解,从而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并及时予以解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表层”转向“深层”。思政教育作为一门隐蔽性课程,其教育目标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教育过程需要多维教育和教育客体的自我认知转化,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层化[5]。课程思政建设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助于高校深化教育内涵,促进个人与集体价值的统一,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关注阶段教育,重视学生对不同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遵循全程教育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终身发展[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实现从“阶段”转向“全程”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多的是进行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渗透和意识形态渗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此外,相较于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持久性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阶段”转向“全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具有教育性、引导性、功能性等教育目的。二者都坚持着一贯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治学原则,因此教育目标一致。二者在教学平台和教育手段上也都具有相似性,都充分依托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将二者融合教育,可以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教学方法上还具有共同性,都坚持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相长师生互补教育原则。
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指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引导高校大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思政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发展。在教育理念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和治学目标,都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政教育都有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因此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无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需要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可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知识普及和宣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进行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高校学生成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公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依托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8]。因此,强调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渠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育内容具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而思政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德育发展,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调适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特点和思维方式,提升个人的情感管理、沟通、应变等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而在思政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范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其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互补性,都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教育内容和具体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同,但都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具有共同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坚持“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原则,落实人本教育,且都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力求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推动高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具有单一主体性,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在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被放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了高校教学方法的变革,使其发展为教学相长的平等的教学过程,突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尊重学生的主体表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采用了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研讨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学术讨论、学术探究、演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9]。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实现知识更新和观念升级,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共同性,都坚持教学相长师生互补的原则,力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是一个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推进,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深挖思政内容,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多举措并行,带动高校教师主动思政、积极思政、高质量思政。
高校需要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主动强化全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心理育人和思政育人要同向同行,要理念先行,在精神层面达成共建意识,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做实、做细,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引导每位教学组织者树立思政教育意识,要坚决杜绝“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心理学价值中立”的错误思想,筑牢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其次,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技术,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宣传,要依托丰富的教学载体和媒体宣传推广能力,坚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营造课程思政建设必需的校园环境,以促进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认同、配合,力求将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实处。最后,高校要努力确保每项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全校教师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切实做到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覆盖,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部教育过程[10]。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能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扎实稳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课程思政的成效,思政元素的应用,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确保实现政治观念、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的耳和心,就要教师切实承担起知识的传播重担[11]。因此,高校要积极鼓励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政治理论研修等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技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掌握思政教育的规律,将思政教育的核心原则和关键要求内化于心,并结合学生需求、思政教学特征、心理健康教育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程,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12]。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丰富课堂活动,组织不同专题的教学活动,借助心理情境的创设、心理健康月、心理咨询室等各种途径,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锻炼自身处理心理危机与心理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13]。最后,高校要积极打造思政教育教师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沟通桥梁,组织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共上一堂课,共同进行教学教研活动。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教师要将思政元素精准提炼,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各个方面,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14]。心理健康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中可以融入全民健康相关案例分析;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相关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机融入中国文化中关于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部分,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平和理性、积极向上的品质,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在“大学生人格发展”相关模块,可以融入中国人格的相关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不同单元中,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态度、民族精神等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依托心理治疗手段,温润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曼陀罗心理绘画治疗,来帮助个体整合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冲突,领悟生命价值感和明确人生方向,促进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16]。心理健康教师通过系列举措深挖思政元素,提高教育效果,深化学生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和认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17]。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需要深挖思政内容,加强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还需优化教学内容和质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和深度与高校的评价监督体系密不可分。高校顺应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要求和思政教育发展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举措,并应当制定与之配套可行的多元评价监督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评价过程,对教师工作进行多维度考察和多维度评价,如可以采用“文本评价、教学说课、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意见收集,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方案。其次,高校要针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激励制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职称评定考核办法内,鼓励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研究,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赏。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需要进行多元评价监督,加强对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以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坚持价值引领、思想引导、行为导向,顺应时代发展和改革发展,高校应主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社会、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