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玖 陈四娣 赵小春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3-158)。
【摘 要】 中高本衔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中高本衔接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高本衔接已有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不一致、评价体系不衔接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中高本衔接模式。为此,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法,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中高本衔接实施路径研究,以期为全国其他省市中高本衔接模式的探索提供參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实施路径
一、中高本衔接政策文本分析
(一)宏观政策
政策文本是指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所颁布的、对某一问题作出规定和规范的文件。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主要是指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6号)。该决定从发展目标、发展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目标方面,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在布局方面,该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构建区域间和行业间中高职教育合理有序衔接的运行机制”。在体制机制方面,该决定提出了“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企业参与办学、社会力量举办的体制”的具体要求。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对中高职衔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来看,与中高本衔接相关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意见》等。
(二)中观政策
作为省级层面的政策,各地级市政府出台的中观政策对本地区中职与本科的衔接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各地级市政府出台的有关中高本衔接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中高本衔接的专业,要求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合作建设专业,明确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统筹协调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如在实施过程中,要求高职院校利用本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中职学校提供专业课程、实践训练等方面的支持;本科院校发挥优势资源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中高职衔接基础建设。如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同发展”原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高本衔接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如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原则建立“立交桥”式的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二、目标体系衔接
(一)构建“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包括:工业(含基础工业、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含物流)、能源化工、商贸旅游、建筑工程和农林技术。因此“五育”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由中职和高职共同制订的,具有统一性。从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对“五育”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德”“智”“体”“美”中的一个方面,而高职学校则对“德”和“体”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须根据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这也是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一,才能确保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专业结构体系
中高本衔接中的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上,中职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匹配,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本衔接在专业结构体系构建上,要遵循“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结合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在区域产业发展、职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时,为促进高本衔接在专业结构体系上的有效对接,中职与高职应共同打造“校中厂”或“厂中校”等特色专业。此外,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要做到有机衔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必须把握好课程体系构建的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学习过程,而且要尊重中高职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等方面设置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最后要合理安排不同层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衔接统一,注重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差异性。
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以下问题:过于强调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忽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重共性轻个性,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受阻。因此,中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统一。
四、评价体系衔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判断,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价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出发,中高本衔接应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衔接评价标准,实现评价结果互认共享。
首先,建立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主要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就业情况、创新创业情况为主。其次,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评价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衔接评价标准体系,将中高本衔接课程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标准、课程和教学相统一的中高本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生在参加相关等级考试时,由地方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统一组织考试。从考试内容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主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证书的评价主体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主要以用人单位和学生为主。从评价机制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主要采用“1+X”模式,即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国家教育制度框架内,打破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因此,应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中高本衔接中的作用。
(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出发,中高本衔接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发展为导向,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对中高本衔接来说,应该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成绩为主。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它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状况,在中高本衔接中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造、设计、实施或管理一个新理念、新技术或新产品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
五、教师队伍建设衔接
(一)成立一体化职教集团
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本科院校为支撑,成立由各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内成立跨层次教学指导委员会、技能大赛组委会等组织机构,统筹开展关于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活动,探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基地
在职业院校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对参与中高本衔接的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同时,建立与职教集团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或工作坊等实训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或职业技能培训。
(三)搭建“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与企业行业沟通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有效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定期举办中高本衔接师资培训班、开展教学观摩等活动。
(四)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在高职院校开设“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师、技师等的合作交流力度,搭建人才双向流动平台。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师、技师等合作实践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使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
六、教材使用与开发衔接
教材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以及课程的学习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各阶段专业课程目标不同、教材使用与开发主体不同、教学管理方式不同,中高本衔接中教材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中职阶段主要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高职阶段主要使用校本教材;中职阶段使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高职阶段使用专业技能标准教材;中职阶段使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高职阶段使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强;中职学校课程是专业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是公共教育,二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了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要将各阶段、各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标准等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确保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迁移性。
七、结语
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法,對中高本衔接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中高本衔接的政策基础,发现在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推进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等建议。为推动中高本衔接模式的实施,文章提出了中高职专业设置联动机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机制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衔接机制。
■ 参考文献:■
[1] 张红蕊,唐志远.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7(19):31-35.
[2] 高焕清,石裕勤,余敏. “中高本衔接”实施现状与质量保证策略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3):139-142.
[3] 张阿芬,苏天高,廖亦彩.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探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4):74-76.
[4] 王春絮,张春明,邓三鹏. 从层次到类型:中高本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7):21-26.
[5] 任昭,李会荣,李俊涛. “中高本”贯通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探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3(0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