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守成 刘留
【项目简介】
从2020年起,常州市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以“华罗庚精神”为引领,传承弘扬华罗庚教学思想,依托“蒋守成名师工作站”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2022年,东城实小以“直面复杂问题挑战的儿童主题创新活动”为题,成功立项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一年来,学校项目组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东城实小独有的“儿童主题创新活动”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基本完成了“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理论建构和课程开发,出版了《数学好玩》《数学主题拓展阅读》等专著,组建了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研究8校联盟,并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宁夏宁东、陕西石泉等地进行了研究成果的推广。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直面复杂问题挑战的儿童主题创新活动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9-28
作者简介:蒋守成,常州市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刘留,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教坛新秀,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儿童主题创新活动”关注儿童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对复杂和挑战性问题的解决,突破原有认知结构,产生新想法,形成新见解,进行新创造。提炼指向明确的研究主题、打造内容丰富的学程资源、建立素养本位的评价体系,能够为儿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架。
关键词:儿童主题创新活动;创新精神;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2-0028-05
金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华罗庚精神哺育一代代人成长。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传承华罗庚精神,集聚创新力量。2022年,“直面复杂问题挑战的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践行新课标理念,丰富区域教研提供了宝贵经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让人能够从知道知识怎么来转变到如何应用知识,再转变到知识怎么迭代和更新。我们关注儿童已有知識经验,通过对复杂和挑战性问题的解决,突破原有认知边界,产生新想法、形成新见解、进行新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响应时代号召,倡导“儿童主题创新活动”,播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让每个儿童都能在不断创新中成长。
一、“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的现实背景
(一)衔接困境:孤立的学科知识难以应对现实生活的复杂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迭代不断更新,“人工智能”“ChatGPT”“新能源”等新概念接踵而至,增加了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也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学科知识固然精深而专业,也容易窄化儿童的认知宽度,割裂整体意识,使他们陷入觅得知识、习得方法,却解决不了问题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儿童缺乏基于“主题”联结相关知识的学习历程,无法跨越学科边界连接知识,形成结构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儿童缺乏直面现实问题挑战的实践经验,无法准确提取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合适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出现了当下学习与现实需求的衔接困境。
(二)体验贫瘠:单调的学习体验难以孕育创新能力的成长
学习应该带给儿童五彩缤纷的体验,固化的学习场域、单一的学习方式却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儿童通常惑于想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想不到”的背后更多是“没理解”,没有将知识方法真正吃透。脑科学提倡“多通道刺激”,就是强调具身参与、丰富体验提高思维的活性,深度理解思想方法;强调在“边界”上多思考,为学习行为和效果留下更大空间,能力越跨界,知识越跨学科,创新能力就越强。怀德海指出,儿童的大脑从来不是被动的、僵化的,而是有生命的,它时刻运转、构造精密,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1]。重复体验只会湮没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始终处于低阶水平。贫瘠的学习体验难以形成丰富的学习体会,积淀应对复杂问题挑战的经验智慧。
(三)内驱不足:被动的接受意识难以供给未来成长的力量
日常学习中,儿童遇到的多数问题结构线性单一,信息表征没有冗余,一般“像这样做”“照这样想”便能解决。“容易应对”也使儿童错失挑战复杂问题的成就感,逐渐形成被动接受的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儿童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2],帮助儿童不断更新知识、优化思维,掌握“获取能力的能力”,汲取未来成长的力量。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这就需要儿童学习观念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为未来集聚力量,为创新提供可能。
二、“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的内涵阐释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是儿童立足于学科学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持续深入地探究复杂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获得新体验、引发新问题、形成新见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它是着眼于儿童的思维发展、素养沉淀和生命成长所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儿童的生命成长期是寻找航向的过程,成人的角色是罗盘、配角、帮扶者,儿童才是舵手、主角、航行者。因此“儿童主题创新活动”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而是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亲身实践、切身体悟,掌握完整深刻的思想方法。“儿童主题创新活动”不要求儿童研究多么高深的知识,提前透支未来的可能,而是鼓励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提高学科知识的活性,丰富思想方法的理解,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连接学科与生活的桥梁,促进儿童学科学习和社会成长的自然结合,沉淀创新素养,滋养精神品格。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关键词——“儿童主题”和“创新活动”。“儿童主题”就是儿童要解决的问题,儿童能够主动参与的、有真实情境的、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例如,你的书包超重了吗?如何绘制党徽?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如何设计校园安全最佳逃生路线?千里江陵一日还,是真的吗?等等。“创新活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着复杂问题的解决,儿童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发现以前从未意识到的新关系,构建出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想法、新事物,发现看待和表达世界的新视角。在活动中,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培育。例如:永葆好奇心,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有强烈的质疑精神,敢于提问题;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不是少数天才儿童的“专属品”,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基于复杂问题,提供研究契机,制造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关键事件”,帮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以前未曾意识到的事物、知识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想法,提供看待、思考和表达世界的新视角、新方式。我们允许部分儿童后知后觉,更提倡有新发现、新突破的儿童及时分享,将自己的收获以独特形式加以展示,激活更多智慧,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凭借扎实丰富的实践,才能守正创新,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培育“儿童创造家”。
三、“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的实施路径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步骤是:研制活动标准、明确活动主题、梳理活动类型、实施活动设计和开展活动评价(如图1)。提炼儿童感兴趣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定位儿童素养的整体生长,在自主探索、朋辈合作的过程中梳理活动类型,反思优化活动设计,条块化地打造系列活动,为儿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架。
(一)提炼指向明确的研究主题
主题是实施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来源于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具体分为课堂学习中有关联性的知识、校园生活中儿童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有研究意义性的问题。教师提炼明确的研究主题,以活动的方式突破教材难点知识,应对现实生活问题,观照历史文化,实现综合育人。
以现实问题“我家面积有多大”为例,该问题涉及数学、美术和综合实践等多个学科。某学生家的房产证上标注“房屋建筑面积”为121.9平方米,但是经过测量、绘画和计算,发现实际住房面积只有96.3平方米,于是产生问题:相差的25.6平方米去了哪儿呢?由此引发更多学生对自家住房面积的测量,以及对“公摊面积”“得房率”等知识的深入探究。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化调查研究。学生发现:不同小区的得房率和公摊面积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小区,不同户型的得房率、公摊面积也不一样。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从购房者的角度出发,该怎样选择才能既经济又实惠呢?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房型呢?同时进一步创设匹配真实情境的问题——小明家位于7层、混砖结构、121.9平方米的房屋要拆迁和安置,征收补偿和安置标准如下(见表1、表2),你能结合表中信息和生活经验算出他家会得到多少补偿款吗?安置一套相同面积的房屋还需要多少钱呢?学生在准确比对信息后,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具体的补偿款。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住房拆迁、安置问题更加复杂,还需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基于理性思考判断是接受安置房划算,还是接受赔偿款划算?帮助学生在现实和数学之间搭建桥梁,为未来成长积聚力量。
(二)打造内容丰富的学程资源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学程基于“学科+”打通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技术之间的关联,形成网状交流生态,贯穿低中高三个学段[3],确定基于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容领域,落实“四元一体”的组织方式:每周1节40分钟的主题创新活动课程,要求全员参与;以“选课走班”为方式自主选择主题创新活动研究院课程,根据人数设置大课和小课,根据内容设置长课和短课;每学期安排1个主题创新活动周,通过课后服务进行菜单式自助学习。同时充分发挥“自媒体时代”数字化资源的便捷优势,将课程资源及时上传云端供儿童自我选择性学习。
学程资源的建设离不开学科教材、现实生活、历史文化等主题。以金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为例,学校将家乡刻纸的历史与传承、技法、创新设计等作为探究的问题打造成主题创新活动课程。儿童亲历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设计制作等过程,融通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了解刻纸这一非遗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获得文化自豪感。还可以将儿童关于社会讨论热点话题的研究录制成数字化课程,建设数字化学程资源,引领更多儿童走向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之路(见表3)。“老小区电梯改造”“汽车停车计费”“垃圾分类”“红绿灯时间如何设定”等都是很好的选题。从综合的角度对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跨学科的真实问题进行研究,能使儿童关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素养本位的评价体系
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发现、激活、引导学生创新的本能,使之转化为学生实际拥有的创新素养,从而使学生从“可能的创新人”转变为“现实的创新人”。
学校确定了“三多”和“三不”的激励性素养评价标准,在个性化和共性化之间开辟“中间地带”,让每个儿童都能在主题创新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所谓“三多”即多倾听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多观察成功应对挑战的问题解决的经验,多讨论自身对于问题问题解决的独到见解。所谓“三不”即不急于指导,给予儿童探索的空间;不过分追求效率,重视儿童的经验累积;不过分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而应更多关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否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验自己想法的好与坏、对与错。我们提倡让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要促进学生找到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来解决问题[4]。
首先,开展即时的实践评价,捕捉成长进步的瞬间。在日常的主题创新活动评价中,我们设置了“OK章”,有创意就OK;设置了“大拇指章”,有收获就很棒;还设置了“成功章”,有进展就是成功,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其次,开展持续的过程评价,赋予未来成长的力量。“儿童主题创新活动研究中心”专门制作了“真创存折”,对儿童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评价。我们制作了4种“争创币徽章”,完成任务可以盖上相应的币值。鼓励儿童多改改设想的方案,多说说自己的发现,多做做勇敢的尝试,实现自身的再成长。
再次,开展示范的仪式评价,扩大朋辈交际的影响。我们鼓励儿童自主自觉地学,让学习基于自我的需要发生。我们倡导自由自在的想象、有根有据的研究、有滋有味的分享,能够基于主题、基于问题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并且及时分享成果,让彼此素养不断生长。每学期评选最佳发现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试错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这些奖激发了儿童的创造热情。
“儿童主题创新活动”是落实跨学科全面育人的实践尝试,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和未来。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汲取前进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幸福感”,真正构建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多年以后,他们可能会忘掉具体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内心永远流淌着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李长吉,陶丽.从“师生关系”到“师生机体”——基于机体哲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3]黄文峰.全阅读:全民阅读背景下阅读育人新样态[J].中小學教师培训,2020(10):52.
[4]李霞,王丽.小学数学主题拓展的课堂教学形式[J].江苏教育,2012(16):1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