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儿童创新素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2024-01-02 08:29许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创新能力

摘要:儿童创新素养包括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育儿童创新素养可以彰显儿童生命特性,回应社会发展大势,复归教育本真使命。培育儿童创新素养的教育实践路径包括:贯彻课程政策,培植积淀创新底蕴的课程“土壤”;发掘校本优势,搭建自主参与创新活动的实践“舞台”;弘扬自由精神,营造大胆舒展创新智慧的教育“空气”。

关键词:创新素养;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2-0043-04

收稿日期:2023-09-17

作者简介:许兵,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人类自诞生起,历经数百万年的进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数字化时代,人类战胜自然、超越其他动物,取得卓越发展,根源在于人性迥异于兽性——“人性是流动的”,“是一个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的过程”[1]。人的生成性本性,驱使人类在扬弃“旧”质赋予自己“新”质的过程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换言之,人生来就是对自己“喜新厌旧”的创新性生命存在。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绝非仅仅传输知识、传授技能、传承文化,完成人的“复制”与“重塑”,更重要的是遵循人的本性,帮助人不断创造全新的自己。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对世界、对生活正充满好奇的少年儿童,发现其创新天赋,开发其创新潜能,培育其创新素养,不仅是敬畏人性之必然,也教育自珍自重之必须。这是教育的理之所在,义之所在。

一、儿童创新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的事物。这里的事物是一种泛指,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物质产品和新的精神产品,诸如创制新的物件或作品、创立新的思想或理论、创建新的操作工艺或行动模式等等。创新的外在表征是刷新旧见识、旧认知,突破旧经验、旧方式。素养亦即素质,“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2]。儿童创新素养则是指少年儿童经教育与环境的作用,形成的以创新为内核的“人格特征、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3],包括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一)创新热情

热情,是指人对他人或事物报以热烈、友好、亲切、真诚、喜爱、主动等态度的一种情感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表现和正向的情感体验。儿童的创新热情,就是他们在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独辟蹊径的行动等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热切、兴奋、惬意的状态。沉浸于这种状态,儿童便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创新活动,發现迥异于他人的思路、途径、方式、策略等。这样的创新热情,最初由天性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探究欲,对“好玩”事物的喜好、兴趣等心理因素催生,教育与环境若施以积极影响,它便能得到保持,并逐步沉淀、融化,转化为主体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

(二)创新能力

能力,是完成工作、落实任务、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本领。儿童创新能力是他们以独特视角观察事物、以独特方法学习知识、以独特思路解决问题、以独特方式处理事情、以独特操作完成作品的本领。概括地说,儿童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4]。这是参与创新活动的直接条件,也是儿童创新素养的本质内涵。

(三)创新人格

如果说创新热情主要源于创新主体的个人情感,创新人格则主要基于创新主体的社会情怀,它们都属于创新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显示:全面发展的人,其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社会参与,而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方面,其中,责任担当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个方面。儿童创新人格主要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5],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执着热爱、全力以赴、倾心投入、务求完美的创新表现,矢志不渝、坚忍不拔、耐挫抗折的创新毅力等。

二、儿童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探析

回望近百年的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教育大家、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以有效培育创新人才的轨迹。最早有杜威和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尊严、扼杀儿童个性、忽视儿童兴趣爱好的弊端,提出了激发儿童主动性、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思想;接着是吉尔福特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事件中警醒,发表关于创造性的演讲,随后创造教育便先后在美国、日本悄然兴起;后来创新教育之风逐渐吹向更多国家,也吹到了我国。1985年,“创新精神”被明确列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6];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儿童创新素养,对于儿童成长、成才,国家发展、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彰显儿童的生命特性

人的特性与动物的特性有着根本的区别。动物受制于自然天性,其生存技能全由大自然赋予,习得之后就很难改变。自然赋予人的生存技能极其有限,然而人却拥有动物无法企及的创新潜能,有多种创造的可能。首先,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类在遵循大自然既定规则的基础上,不断“进化”、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永无止境。其次,每个人类个体的发展路径和前景都没有样本,每个人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创新中成就自己。儿童的创新欲望最强,创新点子最多,总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所以,培育儿童创新素养,首要意义就在于将儿童生命中固有的创新特性彰显出来,使之成为真正的“人”。

(二)回应社会的发展大势

农耕时代,人类以个体劳动为主要方式,掌握一套简单的劳动技能便可;工业时代,人类以规模型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方式,在标准件生产流水线上的劳动者需要掌握相同劳动技能并进行机械性的合作。21世纪,一种崭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崛起,并很快如浪潮般汹涌而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人们既要在竞争中彰显优势,赢得发展先机,同时又要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赢。效仿他人或墨守成规都无法展现优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胜。当今,国际局势严峻而多变,正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参与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去。学校教育致力于儿童创新素养培育,是对社会发展大势的积极回应。

(三)复归教育的本真使命

教育是“属人”的,是“为人”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活动[7]。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与人融为一体的,是同构共生的。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尺度”,而不是将人规约在“尺度”中。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不变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因教育评价模式未能根本改变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作用,使工业社会形成的“标准件”生产式的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这种“标准件”生产式教育,将“灌输”当成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抄默背考被奉为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式。这样的教育违背教育的真义,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扑灭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复归教育的本真使命,要求我们大力培育儿童创新素养。

三、儿童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设想

在内涵分析中,我们了解了儿童创新素养培育的基本要点;在意义探寻中,我们探讨了儿童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确立以儿童创新素养培育为旨归的观念;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应该清楚地把握儿童创新素养培育的总体方向。儿童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完善,无不在呼唤儿童创新素养培育,无不在要求深化教育创新行动,为培育儿童创新素养助力加油。

(一)贯彻课程政策,培植积淀创新底蕴的课程“土壤”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著作《大脑的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都有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七种类型的智力天赋,不同智力类型会表现出不同学习风格,且在对应领域的学习中呈现优势,因而每个人在自己优势天赋领域能获得更好发展[8]。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重要启示是:要努力了解全体儿童各方面的智力天赋状况,找到创新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努力为所有儿童天赋智力的激活与萌生创造条件,使之具备形成创新素养的可能性。学校教育应着力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为学生厚植创新素养“培根筑底”的“土壤”。我们的做法是:严格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课程实施要求,在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依据其学科设置意图、课程结构逻辑、教学实施建议等,制定《课程行动纲领》,在研究课程标准、重建教材单元、开发课程资源、探索课堂样态、变革学习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基本规范与动态更新要求,并通过重新订立与实施课程管理常规的方式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与监控,将全科开齐、全时上足、全力教好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起步阶段便实现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灵活选择创新方向奠定宽厚的学业基础。

(二)发掘校本优势,搭建自主参与创新活动的实践“舞台”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习惯把它理解成对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成绩的学生施以不同教学,这显然是片面的。它还指涉不同学生有不同方面的长处,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不同长处。多元智力理论的第二个教育学意义就在于此:要特别关注、发现、开发不同儿童异于他人的智力潜能。为此,以儿童创新素养培育为旨归的教育,在高质量推进国家课程实施、确保学生全面形成基础性创新素养的同时,还需着力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条件。我们的做法是:搭建学生差异化创新活动的实践“舞台”,即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求知学习方面的原生兴趣、独特长处,梳理出主要智力类型;继而考察评估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地域文化、社区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分析这些优势资源与学生兴趣特长类型的对接点,然后综合筹划和开发以国家课程相关学科原理体系为生长点、高度体现创新素养培育理念的应用型创新、拓展型创新、深化型创新三类校本课程,并依托社团活动、项目研究、主题实践等课程形态,在艺術、科学、创客、劳技、文学、生物、数学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创设创新舞台,并从管理层面跟进创新学习评价、创新操作表演、创新成果展示、创新业绩表彰等举措,让各种创新人才蓬勃成长。

(三)弘扬自由精神,营造大胆舒展创新智慧的教育“空气”

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的”[9]。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强制性学习、密集型考试、单一式分数追求,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严重对立,彼此在负面情绪的相互感染中都或轻或重产生了焦虑心理。学生在受束缚、无自由的状态下,在紧张、焦虑等严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任何心智与肢体活动都不可能产生良好效果,创新活动自然也不可能有理想结果。因此,学校在强化国家课程全部学科的教学监控与质量管理、发挥学校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化兴趣特长培养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倡导和营造和谐舒适的人文环境,呵护学生的主体尊严,涵养学生的自由人格。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 “三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为载体,将“平等、民主、亲和、宽容”等理念注入学校文化的话语标识中,然后演绎到师生关系处理、教学语言优化、课堂发言理答、差错现象处置等具体教师行为细则中去,并在学期、学年的师德考核中采取学生问卷、访谈等测评等方法予以跟进,在教师的相关评先评优活动中予以体现。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建立伙伴式师生关系、倡导教学相长风气,让“容错”“尚和”“共商”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启学生的创新心智,使学生释放创新欲望,放飞创新激情。

参考文献:

[1]韩震.生成的存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

[2]周德藩.素质教育论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1999(5):5.

[4]郭文安.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2):10.

[5]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19.

[6]郭文安.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2):11.

[7]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的秘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0.

[8]阿姆斯特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M].肖小军,吴群芳,刘朝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1.

[9]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问题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