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年老园独特气质的日常落地

2024-01-02 13:02曹玉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互动型人事理念

2011年5月,我从无锡梅村实验小学来到无锡梅村中心幼儿园任园长。走进这所幼儿园,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九二八年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附属幼稚班”等字样。原来,这所看似普通的幼儿园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且和我原来工作的梅村实小一脉相生。

除了这块石碑,我还在园子里看到不少标语:园门口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学楼外墙上的“安全、快乐、启智、向上”;大通道连廊上的“成功从这里起步”,还有橱窗上方的“以德立园、科研兴园”……这些标语引发了我的思考:每一条标语都传递着正确的办园理念,但这所老园其实缺少标识性的文化符号,没有一条标语能够彰显这所百年老园的独特气质。

如何寻找一所百年老园的独特气质?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应该立马撰写一份园所文化建设的系统方案,并着手思考起来……梅幼地处吴文化的发源地梅村,吴文化的鼻祖泰伯连孔子都称赞:“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不就是园所文化的源头吗?但是“至德”于幼儿、幼儿园而言似乎都太高远。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之地,应该从这里开始培养孩子的善心善行,于是我把幼儿园的核心文化理念定为“首善”,并在这一理念下去试图自圆其说地建构幼儿园的环境、课程、教师、管理等内容。但写到一半我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对幼儿园教育是怎么回事尚不清晰,对梅幼又知之甚少,这样的空中楼阁一下子还真建不起来。

既然自己写不了,那就换个思路,寻求各路专家来进行论证。专家无一不从地方文化中去寻找根脉,也给了我们一些核心词,比如“至善至德”“崇德明善”等。不管是我這新任园长的主导方案,还是专家的多次论证,都试图从地方文化中直接拎出核心理念,这样的文化符号尽管完全正确,但我感觉这样的园所文化仅仅来自园长、外部专家等少数人的梳理和提炼,并不真正地贴合梅村幼儿园的文化气质,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体梅幼人的共识。

既然不满意,那就不急于给幼儿园“贴上文化的标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梅幼的了解不断深入,发现这所幼儿园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十一五”期间已开展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班本化的研究,开始关注彰显班级生态的课程实施。“十二五”开局,如何在这基础上寻求一种更加适合幼儿发展、教师成长的课程实践样态?这或许是我们当下直接可以去做的事情。2011年下半年,我带领课题组通过选题论证、文献学习、梳理撰写,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互动型课程的实践研究”。实践中,我梳理了课程内容和实施要“谋定而动、因需而动、借势而动”的具体做法,发表了论文《多维互动,让每个幼儿获得多样化发展》。此后,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去寻找互动型课程的价值源起,形成了互动型课程的主张——“让课程从儿童中走来”;重构教师、幼儿、专家、家长等的课程伙伴关系,来共建互动型课程的内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诸要素也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对话与调适,从而呈现动态变化的态势。我的文章《“互动型课程”的关系视角与动态把握——另一种价值取向的园本课程》就从这些维度捋清了互动型课程理念层面的框架和具体实施的要点。

但我们的探索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向课程实施的更深处漫溯,不断追问“互动型课程”如何根植幼儿园?“互动型课程”新在何处?我们通过“快乐游学”“阳刚助学”“文化伴学”让“互动型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得以生根发芽。教师通过对幼儿的需要和现状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适活动,呈现了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我将这样的思考形成了文章《互动型课程:让人事相善》。至此,我们从实践中初步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草根课程理论。

我带领课题组几次以此文为媒介和老师们一起探讨互动型课程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老师们则分享课程实施中“人事相善”的生动案例,这引发了梅幼人极大的共鸣和认同。越仔细琢磨,大家越发觉得“人事相善”很独特,它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也已成为幼儿园办学的核心理念。就这样,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梅幼“人事相善”的核心价值观逐渐沉淀而出:即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彼时,恰逢北师大终身教授顾明远先生来无锡,得知我们从数年的课程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园所文化理念,高度赞赏,欣然为我们写下了“人事相善”这四个字。

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之际,幼儿园出版了专著《多样化成长——从儿童中走来的互动型课程》。在书中第二章,我们阐述了“人事相善”的理念: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是关系视角的合理重建;并对“人事相善”理念进行了教育转化——教育是一种人事的统整,是一种你我的相处,是一种潜能的唤醒……此时的系统梳理,让梅村幼儿园的核心文化理念散发出浓浓的实践底蕴和哲学韵味。

2017年,无锡市教科院推荐我们幼儿园加入中国教科院刘占兰老师的国家课题“中国百年老园的发展样态研究”。2018年1月,我代表幼儿园去北京参加课题组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的 30所百年老园一一交流发言,因为我们办园历史最短,所以排在最后一位发言。在聆听鼓楼幼儿园、北师大实幼、宁波一幼等幼儿园介绍的过程中,我深感我园排名最后一位,绝不仅仅在于办园历史的短暂,更是一路走来的文化底蕴的苍白。除了幼儿园石碑上的一行字,还有《梅村志》上的一句话:“幼儿园教育始于1928年2月,梅村小学创办幼稚园”,梅幼的文化印记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刘占兰老师鼓励我,雁过还留声,如果梅幼真的有过这样一段历史,那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物,找到一些人,找到我们来时的路……

于是,从2018年的立春开始,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寻访。1957年的校友沈南兴回忆起甩着两条长辫子的沈老师教自己做手工,学唱歌;1950年的校友华根泉回忆起当时幼儿园的样子,一间地板房,一张长条桌;1943年的校友吕凤齐,画出了当年小学和幼儿园的位置……那些活泼泼的人,活生生的事在我们眼前一一呈现,温暖了“苍白”的时空。

1948年的校友赵立民说当时的园门外就是大片的农田,每周有半天时间,老师都会带着大家去那儿,在田埂上奔跑,在桑田里穿梭,在菜花地驻足……点滴的细节,让我更坚定一点:儿童成长环境中所有的人和物及相互间的联系都是课程的重要因子,它们围绕着儿童展开互动,课程的各种活动就此组织起来。这是“十二五”期间梅幼提出的“互动型”课程的价值追求,而我们的先人,早就践行着这样的理念。

校友谢志明说,孙老师的表情最有意思,天天像喝到桂花糖粥一样,说起话来有点花腔女高音,又甜又柔。蔡红艳记忆里,老师教自己懂礼貌、爱干净,小朋友之间要友好,每次去乡下奶奶家,村上人都是啧啧赞叹。蔡志真印象最深的,则是折了院子里的花,钦老师和蔼的目光看了自己好久,却轻轻地说了一句:“下雨呢,回教室去!”可让他明白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在三千多年泰伯至德文化的滋养下,淳朴、友善、和谐,一直都是梅幼的寻常。但这些最朴素的场景和话语,分明汇聚成了一种精神——人事相善,它从梅幼90年平淡的日子中走来,却带有梅幼独特的文化气质。2018年正值梅幼90年园庆,我们根据这些素材自编自导自演了专题片《一日·一生》,生动呈现了梅幼的过去和现在。

至此,我们用“人事相善”的理念来不断反观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引领教师理念的转变,从主体关系的视角去思考课程的内在维度,即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使课程生发于儿童需要,并最终走向儿童的多样化发展。幼儿园应优化整合现有的资源,为儿童的和谐成长提供服务和支持。一个好的幼儿园核心价值理念,必须具有它本该有的儿童特质。于是,我们把顾老题写的园训以及教师、家长、校友不同的人写下的“人事相善”陈列在橱窗里,文化墻上呈现的“人事相善”则是儿童画下的,它戴着帽子、穿着鞋子、长着眼睛……而这恰恰是儿童才有的表达。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笔触写下这四个字,正是对文化理念的一种多角度的认同。

如何让园所的“独特气质”落到日常?

具有实践底蕴、哲学韵味、岁月印迹、儿童特质的“人事相善”文化理念,如果只是摆在橱窗里、挂在高墙上的口号,那就丧失了它该有的意义。我们必须要让它落到空间创设、团队建设、家园共育等幼儿园日常的管理中去,用这一理念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它的独特内涵。

让空间融创共生。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和游戏的需要,幼儿园都会进行室内外空间的改造。在梅幼,空间设想和规划不是园长的特权,而是让幼儿和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空间,一定要融入幼儿的创想、教师的支持,实现友好对话,共生共长。梅幼走廊开阔,环境布置也曾是老师们必须加班加点的工作。但我们发现,教师劳心劳力做好的环境,于幼儿而言,除了活动时要小心翼翼、不能随意触碰,实则意义不大。于是,我们撤走了这些布置,创设了一个个聚焦不同材料的“游戏主题餐厅”。平时,普通的纸盒、纸管等材料有序堆放在墙边,待幼儿一玩起来,这里每天都在创造不同的惊喜——“玉兰花林”“梅里古镇”“月亮空间站”……我们给幼儿与空间彼此留足生长可能,空间因幼儿的经验而不断变化,幼儿也在游戏的变化中不断探究、学习和交往。

因为这样的尝试,我们深刻感受到幼儿对于空间创想的力量。在综合楼改建之际,管理者没有简单地定义美工室、科发室等专用室,而是让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我们要玩什么?怎么玩?能否玩得更有趣?”然后由各大班的老师和幼儿领衔了五大工作室,“时光”“咔咔”“去野”“黑白”“光影”这样富有创意的规划方案陆续诞生。这样的空间活动从主题入手,突破了学习领域的局限,从规划、创设起即是幼儿鲜活的游戏场。综合楼预留的阅览室空间也升级为“梅幼会客厅”。会客厅里最多的就是敞开式书柜,上层摆放着供教师阅读的时事、文学、教育等各类书籍;一米之下则摆放着幼儿的各类绘本,这样上下空间的融通实则为师幼的成长性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会客厅的一角,我们再现了梅幼一间地板房,一张长条桌的历史样貌,陈列着梅幼教师陪伴幼儿成长的点滴印迹,如蔡菊芳老师在梅幼30年的日常照片,邹君老师与班内幼儿家长沟通的几十封手写书信,朱凌君老师画下的“33份想念”,新教师浦未来为了让自己尽快了解班内幼儿的“每日一画”……而这些都成了梅幼教师和幼儿可以共同阅读的活生生的书。

让团队凝心共生。寻访梅幼走出的儿童,教师的一举一动才是他们心里最深的记忆。幼儿的成长、园所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凝心聚力的团队,所以,让教师获得生根的滋养,发挥彼此间相互促生的力量,始终是梅幼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要义。新教师入职第一天,园长就会和他们分享第一课《人事相善,引领我一路生长》,重温梅幼的过往,更深入地剖析当下——踏上工作岗位,自身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何处理好与幼儿、同事、家长、其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关系,需要用每一天去践行。新教师第一次带班,往往满腹教育理论被幼儿的各种琐事打击得仅存挫败感。常伴左右的师傅手把手地指导;梅幼骨干教师更会送上“读懂儿童”系列故事,这份情境性操作指南,让新教师很快上手,得以让幼儿好好吃饭,快快入睡……增强了新教师刚入职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这恰恰是教师职业热爱的源头活水。

日常的教研活动,我们也改变了过去业务园长、教研主任单一引领组织的方式。幼儿园以幼儿观察、师幼互动等项目实施招标,由教师组团自主申报、策划活动、现场研讨,在项目研修中带领大家阅读相关书籍、提供案例实践、深入辩证思考,实现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的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基于某个内容或场景学习方式的循环改进。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成了教师研修活动全程的支持者、推动者、合作者;教师则成为了研修的主体,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教学作为。

我园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从特级教师到教学新秀,各层次人才呈正态分布;教师的特长鲜明多样。我们立足教师生态的层次多样、特质丰富,调动每个人的能量,推动团队的不断发展,如老教师指导年轻老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年轻老师交流分享和幼儿玩在一起的做法;特级教师通过省市名师工作室,引领中间力量不断获得专业提升;研究生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带领更多教师在行动中进行学理剖析;有摄影爱好的教师组建特质工作坊,探索用特长养成表征记录、情境评价的专业素养……我们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是梅幼这棵耄耋之树上的一片叶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共同让老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让家园协同共生。幼儿园和家庭因为幼儿联结在了一起。“人事相善”独特的关系视角,决定了梅幼在家园协同育人中的行动自觉。十多年“互动型”课程的研究中,我园关注到幼儿、教师、家长、环境等的交互作用于幼儿成长的独特意义,更发现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幼儿陪伴的重要性。基于此,我园开发了系列“阳刚助学”家园共育活动,从助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到助学时机的适宜把握,从助学空间的不断拓展到助学意义的不断生长,开辟了一条特色共育之路。如每年父亲节的“为爸爸的爸爸做点什么”,教师的指导、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让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在相互间得到了有效认同;更在多维多向的对话中支持幼儿经验的习得、情感的发展,实现了幼儿、教师、家长等的共生共长。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实现日常互动、实时交流、意义联结?我园了解到由于幼儿年龄小,家长特别想“看到”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们特别想了解幼儿园的一些具体活动和举措,以此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幼儿来园的每一个日子推送一条公众号信息,让家长把幼儿上学和阅读幼儿园推文之间建立某种内在的联系,把阅读我们的公众号信息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和习惯。

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在不同阶段都有一些特别关心的问题。家长对幼儿的在园活动,在一些特殊阶段其实是有共性需求的。比如家长担心小班刚入园能否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大班毕业前担心能否很好地进行幼小衔接等,对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刻意去设计一些主题活动,通过微信推送来回应家长的热切关注,以及他们的担心、焦虑和困惑。微信公众号极具互动性。这意味着家长也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可以对推送的生活、课程内容和形式发表评论,甚至引发变化或推动。微信公众号让幼儿园与这些并不始终在场的家长进行隔时空的思想碰撞,实现资源互动,达成家园共育的理想,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我们坚持了8年,完成1300多条微信推送时,公众号绝不再是简单的对外宣传自媒体,而是一种回归幼儿“纪录—发展”的家园共育平台。

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探索、协商和解决问题等提供多元支持,从而构建一种幼儿之间、幼儿和成人、幼儿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良好关系,适宜地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或许,这才是“人事相善”的真正要义,更是一种幼儿园生活的应有样态。如果说“人事相善”提炼了幼儿园文化的独特表达,而我们的日常管理、课程和生活就是在事上磨炼,努力寻找幼儿教育的普遍规律。这两者有着极其有意义的、呼应性的互动,它们你来我往,形成一种极好的富有成效的循环式的交流,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人间有五味。“人事相善”除了实践底蕴、哲学韵味、岁月印迹、儿童特质,一定还有其他的味道,等着教师和幼儿及其他人用新的每一天去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建构,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也只有这样,文化才可能成为每个人举手投足間流淌出来的气质。

(曹玉兰,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园长,无锡市新吴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互动型人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让学生思绪飞扬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的构建
“互动型”课程的价值、支架与样态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多元化、互动型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