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本色出发,成就彩色儿童:幼儿园全景式‘美的教育实践研究”(D/2020/02/43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9-19
作者简介:潘云霞,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游戏研究。
摘要:幼儿园里的“美好一天”是幼儿教师以“过日子”的方式带领幼儿度过每一天的时光。它体现了在地感的内涵特征,是对儿童独特生命的尊重、对完整育人理念的落实、对师幼共生样态的重构、对本土环境资源的关注。它聚焦幼儿的美好情感体验,基于儿童主动学习的参与体验和教师动态回应的陪伴成长,构建了“循环塔”生活范式,并通过资源驱动、游戏驱动、项目驱动、家园驱动四种方式,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关键词:幼儿游戏;一日生活;美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2-0051-06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该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2]这里的“美”,就是美好,包括一切幼儿能感受到的、并能获得满足和愉悦情感的美好事物。
幼儿园里的“美好一天”,是幼儿教师以“过日子”的方式带领幼儿度过每一天的时光。春生夏语秋色冬韵,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着自然实时的变化,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发现、体验,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在生活中创造美。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赋予“美好一天”以育人内涵,聚焦幼儿的美好情感体验,构建了“循环塔”生活范式,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一、审思“美好一天”:挖掘在地感的内涵特征
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内容要能真正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能亲近、可掌控、有挑战,这种体验与感受被称为在地感。幼儿园“美好一天”,按照幼儿生命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教育,把美好的体验、感受与情感的表达渗透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游戏、学习中,形成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样态,是一种美育哲学的提升,是以美育精神提升育人境界。它的内涵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美好一天”是对儿童独特生命的尊重
人来源于自然,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生而向往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活。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为生命发展提供优质土壤。“美好一天”关注幼儿的生长与发展,尊重和认可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有积极向上的生长力量。尊重他们内在生长的节律和生活游戏学习的独特方式,赋予他们更多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鼓励他们拥有更多元、更个性化的表征方式。同时,让幼儿在自然、真实的生活、游戏中,去领略和感受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可贵、生命的神奇与美好。
(二)“美好一天”是对完整育人理念的落实
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要培养完整的人,首先要建构完整的教育生活。幼儿园生活则包含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体验机会,从健康到社会、从科学到语言到艺术的不同领域,从游戏探究到生活保育的不同内容,从时间到空间到环境材料的不同维度,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不同人员,都在为完整育人目标做好准备。而幼儿园里的“美好一天”之所以有独特的生命力,也得益于一日生活的生动、活泼、真实和丰富,将教育目标与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元素有意识地巧妙联结,落实在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生活中,用生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涵养幼儿品格,获得认知、能力、情感、个性品质等方面的丰富与完善。
(三)“美好一天”是对师幼共生样态的重构
教师和儿童的课程在地感是衡量课程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也是系统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保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3]。幼儿园里“美好一天”的课程是生长的,而生长的过程必须基于稳定的、尊重的、鼓励的、相长的、共生的师幼关系,在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关系中,让幼儿无限可能地蓬勃发展。
(四)“美好一天”是对本土环境资源的关注
“美好一天”的环境、材料、关系和活动的内容应当是幼儿所熟悉的,与本土化的生活和文化相适应,让幼儿感到熟悉、有兴趣、易投入,并能让儿童有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和主体感,让教师有熟悉感、亲近感、掌控感和挑战感。幼儿园内外的区域、廊道,一棵大树、一个池塘、一朵花、一叶草、一粒沙石,都充满绚烂灵动和勃勃生机,都能赋予幼儿美的感受与无限探究、无限创意的可能。他们在美好的一天里学会認知、学会分享,充满好奇和兴趣,积极主动,敢于尝试和探索,乐于想象和创造,孕育着独立的人格。这些真实、丰富的自然环境应该被有效开发和利用,成为幼儿的“花园”“乐园”和有发现、乐探究、敢尝试的“恩物”。
二、完善“美好一天”:构建“循环塔”的生活范式
“循环塔”生活范式是“美好一天”的生活样态,也是一种整体观的育人模式。它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和体验式学习等理论指导下,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载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体验,教师积极回应互动,不断调整优化环境、材料和内容,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最终成就“健康美、社会美、语言美、科学美、艺术美”的儿童。在实践中,幼儿园对“循环塔”生活范式进行系统化构建,形成价值导向的共识和可操作的流程(如图1)。
(一)基于过程真实自然的价值导向
“循环塔”的生活范式讲究过程的真实自然,立足“现场”、尊重事实,无须刻意設计环节、无须虚拟可能的场景和问题。真实自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一日环节是自然真实的
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每一分钟,按照作息时间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自身的兴趣和身体生长需要,围绕生活和游戏两大板块,设置了多时段游戏、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进餐、如厕、喝水、午睡等环节,动静交替、生活与游戏交融,形成稳定有序的一日规范,利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让幼儿沉浸式参与体验。
2.场景和材料是自然真实的
陈鹤琴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4],蓝天白云、沙石泥土、山坡水渠、树叶花草,幼儿通过观察、聆听、闻嗅、品尝、触碰、感受等方式去探索、尝试、创造,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从而积累对各类事物颜色、质感、大小、重量等特性的科学认知和艺术审美,提升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等。
3.遇见的问题是自然真实的
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与同伴开展交往、合作、交流、分享,在真实具体的事件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兴奋、难过、矛盾、孤独的真实情感,从而学会谦让、互助、妥协、放弃、等待、坚持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社会性品质。
在真实自然、常态化的一天里,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需要,提供有准备的材料和环境,给予幼儿丰富多元的学习与参与机会,实现身心和谐健康、社会交往规范有序、语言表达流畅、科学探究专注、艺术审美雅趣的“美的儿童”。
(二)基于儿童主动学习的参与体验
学习不是成人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发起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循环塔”生活范式最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参与体验”,是幼儿在与材料和场景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不断丰富和积淀经验及认知的过程。
“儿童参与体验”生活范式按照一日活动环节的参与人数归纳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少数同伴共同体式的小组活动和幼儿独自行动的个别活动。其中集体活动包括晨圈会议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分享和同伴互助,个别活动包括自主游戏和个别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梳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流程。一是参与体验。幼儿受环境、材料的吸引,在兴趣和任务的驱动下,自主选择内容,开展尝试、探索、试错等沉浸式活动,如独自进行的区域游戏和生活活动等。二是记录感想。幼儿在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绘画或简单的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三是经验分享。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法和感受、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四是持续探究。幼儿借鉴他人的经验,带着新的问题、新的好奇、新的尝试方式,再一次开展个别化的探究学习。
流程顺序先是个别活动形式的“参与体验、表达表征”,然后到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形式的“经验分享”,最后又回到个别活动形式的“持续探究”。四个阶段、三种形式不断重复更迭、循环、螺旋上升,使幼儿不断丰富、积累、完善经验,形成新的体验和全面认知。
(三)基于教师动态回应的陪伴成长
如果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那么教师就应该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一百种支持的策略。“循环塔”生活范式最关键的部分,是基于“儿童参与体验”后的“教师回应支持”。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温馨、关注、接纳、鼓励的班级共同体,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被欣赏和被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有初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关注春夏秋冬的季节与环境变化,以及季节、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结,通过真实、自然的生活实施教育,鼓励和激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探索、想象和创造。
教师的回应支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发现反思,包括生活照顾、观察聆听、鼓励表征、对话交流四个方面;二是调整优化。(1)生活照顾。教师在幼儿生活中开展保育指导,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与关注,从而愿意亲近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2)观察聆听。教师在幼儿参与游戏和生活的过程中运用观察、聆听等方式捕捉幼儿的兴趣、发现可能产生的问题,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3)鼓励表征。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用图画、符号、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4)对话交流。幼儿用语言向教师描述自己的参与、体验过程时,教师聆听并用文字进行记录,再将记录下的文字阅读给幼儿听,通过询问、对话,更全面地了解幼儿。
教师通过“发现反思”的四个方面敏感地捕捉到问题,反思环境、材料、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自身的言行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并将其付诸实践之中。当“调整优化”到位后,又回到“发现反思”,开展新一轮的生活照顾、观察聆听、鼓励表征、对话交流四方面的支持,以验证采取的调整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还有更好的支持方式。在循环往复之中,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生命体验,用积极的爱和尊重去呵护、鼓励,架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结,最终实现相长、共生的师幼状态。
三、开启“美好一天”:探索“美的儿童”育人路径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基于“美好一天”的活动生发,形成“资源驱动、游戏驱动、项目驱动、家园驱动”四种方式的育人路径,并提炼了具体的实施内容。
(一)打开时空之门,以“美”的资源驱动
“美好一天”是允许幼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时时处处都可以发生学习、体验、探索的。因此,幼儿园要开发和利用可体验、可探索的环境,为幼儿开展学习提供自由、自主、有弹性的作息时间。
1.拓展空间之美,创设园所环境
幼儿园户外室内创设丰富多样、多元生动的环境。户外花草、树木、山坡、沙水泥池等形成可供幼儿探索、扮演、种植、阅读、运动的游戏场域。春天可以看到繁花灿烂、柳叶抽芽,秋天欣赏落叶纷飞、芦花摇曳。室内利用廊柱、隔断、造型别致的橱柜等,设置颇具创意的环境。每个角落都投放自然真实、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托盘里的玩具、书架上的绘本、台面上的笔和颜料,都用打开的方式呼唤幼儿前来游戏。幼儿置身于自然与美交融的环境中,带来美的感官体验和内心的怦然心动,从而萌发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和表现美的热情。
2.掌控时间之美,设置自主作息
教师关注幼儿生活和游戏的需求,根据天气、季节和活动需要,以灵活与稳定性相結合的原则,为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设置大板块、弹性化、可视化的一日活动时间。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均允许教师和幼儿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从控制到放手,充分赋予教师活动组织的自主权。同时,由于有大块的时间还给幼儿,幼儿可以专注于一种活动深入持续地进行探究。
3.整合人文之美,挖掘社区资源
我们围绕社区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展挖掘和梳理,与“美好一天”的活动内容紧密结合,进行资源重整和利用,突出本土化、乡土化特点,形成资源地图(见表1)。
(二)探寻游戏之乐,以“美”的探索驱动
当环境、材料和时间、课程到位后,幼儿则通过做游戏计划的方式,自主选择游戏区域、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同伴,开展愉悦、创造的游戏活动。
1.户外游戏
户外场地上配备了适宜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开辟了草地、水渠、山坡、树林、沙地、泥塘等场地,让幼儿开展运动和自然探索等游戏。如幼儿在场地上可以开展奔跑、跳跃、攀爬等体能运动,在小树林、草丛中开展观察探究活动,在种植园地里开展饲养、种植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感受风、雨、雪等自然体验活动。
2.场馆游戏
在场馆游戏中,教师带领幼儿利用公共场馆开展各种阅读、艺术、光影、节日节气文化体验等活动。如小班可开展礼仪交往、对话阅读、科学探究、自我认知等活动,中班开展艺术鉴赏、绘本表演、成长对话等活动,大班开展戏剧创作、光影探究、幼小衔接等活动。
3.室内游戏
幼儿园在室内提供个性化的区域和丰富多元的材料,让幼儿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如自然物拼摆、水彩水墨绘画、建筑拼搭、乐器表演、插花、捏泥、剪纸、测量、观察等活动。教师根据节日、节气、季节和幼儿的需要,持续不断地思考在每一个环节需要提供哪些有准备的环境和材料,环境如何创设、材料呈现如何体现审美性和适宜性,以及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材料如何调整、优化,以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索。每一种游戏都具有适宜性、趣味性、综合性,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需求,聚焦儿童生活,保护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使每个儿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玩中学、学中玩,获得主动和谐发展。
(三)鼓励好奇之心,以“美”的项目驱动
教师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和追随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搜集幼儿的话题清单,充分利用资源,以“发现兴趣、聚焦话题—绘制导图、经验梳理—全面准备、实地探究—成果分享、提升经验”的四步方式,支持、引导幼儿开展项目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调动和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课程不断发生和发展,促进幼儿进行动态的有效学习和多元化的发展。
第一步:发现兴趣、聚焦话题。在游戏中、生活中,通过观察、聆听和谈话等形式发现幼儿的兴趣、话题和相关的问题等。
第二步:绘制导图、经验梳理。和幼儿开展谈话活动,再次了解幼儿的经验,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出幼儿已有的经验(即“我知道的”),梳理幼儿的问题清单,选择幼儿最想知道的那个问题(即“我想知道的”)。
第三步:全面准备、实地探究。针对想要了解的问题,选择适宜、有效的工具等,做好相关的准备(即“我如何知道”),如设计调查表、准备测量的工具和记录本等,进行实地探究。
第四步:成果分享、提升经验。针对探究的过程开展一次成果分享活动,让幼儿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即“我已经知道”),帮助幼儿总结、提炼相关经验,并和幼儿共同期待下一次项目学习活动。
(四)营造亲子之乐,以“美”的关系驱动
向家长宣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家、园、社共同达成“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的共识。让家长理解生活和游戏对3~6岁儿童发展的价值,保护幼儿游戏的天性。与社区、家庭开展联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具有职业特长的家长、社区人员、民间艺人等,给孩子们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开展舞龙、舞狮、糖人制作等活动,让幼儿感受中华民俗的悠久历史。
同时,幼儿走进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走进小学开展调查走访活动、走进朱子文化馆开展参观活动,在天工广场举办大班毕业典礼、六一画展等活动,共同体验尊敬老人、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还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园活动中,让幼儿在特殊的日子有特别的体验。如在中秋节活动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吟诵唐诗宋词,在惊蛰节气时分阅读关于节气的图书,端午节、元宵节请家人入园来包粽子、做汤圆等,这些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情感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一日生活最美好的样态,就是在“看见”生命个体的情绪、动机和需要之后,给予共情、理解与接纳,为每一个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相互依存赋能。真正的生活样态无须刻意设计,只需在爱、信任、鼓励、陪伴中自然生发。开启“美好一天”的生活,为每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幼儿赋能,是每个教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0-10-15)[2023-10-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3-10-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EB/OL].(2022-02-11)[2023-10-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202/t20220214_599198.html.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43-245.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