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学校的育人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仅要求培养出具备精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更强调培育出综合素质高、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型人才,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本文剖析了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丰富的文献综述和实地考察,提出了一系列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助力高职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升级。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语文;教学策略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Xin Hai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Art,Lanzhou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Lanzhou 730300)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the educational standards of vocational schools are also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It not only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talents with exquisi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but also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so a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talent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imed at implementing core Chinese literacy based on ric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and jointly assist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core literacy;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teaching strategies
高职学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重心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旨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然而,这种倾向有时会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基础语文学科的价值,过度强调专业技能,从而忽略了语文学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这种偏颇不仅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可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全新的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定位与价值。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平衡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通过语文学习提升自我修养、丰富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一、当下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他们往往理论先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将这些理论有效地融入课堂实践中。[1]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其次,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编排,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考虑,使得课堂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实施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经过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如掌握生词、理解修辞手法、熟悉文学题材等。这些知识点如同砖瓦,需要学生进行系统整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语言大厦。而在实际情境中,这些砖瓦需要被巧妙地运用在交际和表达之中,通过不断实践,使语言能力得以优化。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拓展、自主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2]而且能够延伸到课外学习中,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依然能够依托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持续性的知识探索和自我提升。
以写作技能板块的教学为例,该板块涵盖了“通知的写作、计划的写作、总结的写作、调查报告的写作”等多个方面。尽管它们在写作排版和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学习过程却具有共通性。教师可以先以“通知”为例,深入剖析其概念、运用场景,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示范教学。随后,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写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在教授“计划的写作”时,同样可以沿用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流程中,逐步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项目式学习法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项目式学习法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法,自主探索“申请书的写作、合同的写作、信函的写作、演讲稿的写作、倡议书的写作”等更多应用文写作内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新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陌生的写作题材时能够从容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式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一方面,要确保项目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教材之外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项目式学习法,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总之,实施项目式教学是加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知识整合、实际情境的应用、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及教师的精心引导与监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思辨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飞跃与升华
在教学的广袤天地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无疑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涉及直觉体验、语言表达、观点交流及逻辑构建,[3]它们如同思维之树的根系,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助力其思维之树茁壮成长。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围绕这些核心环节,巧妙设计思辨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勇于表达,敢于思考,乐于探讨。
思辨性学习活动,如同思维训练的催化剂,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活其内在的思维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诞生出全新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是学生展现个性、形成独特自我的重要舞台。
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思辨性学习活动。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如:“作者在地坛中找到了怎样的精神寄托?这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其次,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如:“你认为地坛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地坛吗?”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如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我表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初步的交流和表达,然后再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小组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小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思辨性活动中轮流担任发言人,以确保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而对于思辨性作业,教师在批阅后,除了给出客观的评价外,还可以将优秀的作业放在教室的文化角进行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教师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些作业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发他们完成思辨性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应付作业。
(三)深化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审美情感、审美品位、审美表达及审美创造等多个层面。[4]其中,审美情感和审美品位侧重于学生内在审美观念的培养,而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则侧重于将内在审美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呈现的作品不仅是他们综合审美能力的直观体现,更是他们不断比较、吸收、反思与提升的重要载体。
例如,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历史背景与地域知识。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他们情感宣泄的途径和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学生在接触小说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单一的阅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为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与提升的平台。
如在小说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梦狼》后,可以设计以下实践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二是故事续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小说进行续写,进一步探索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同样,在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后,也可以设计类似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开展情境对话活动,让学生模拟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魅力;还可以组织主题讨论会,围绕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教学机遇。例如,在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设计以“爱情与文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与七夕节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分享与讨论,感受爱情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好表达。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青春与梦想”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或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青春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深挖教学内容精髓,强化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乎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更涉及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吸收、人生价值的定位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吸收为理解体验之本,而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则为实践指导之基。[5]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土资源,以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创新精神。
以诗歌板块中的经典之作《长恨歌》为例,其教学不仅应停留在诗歌韵脚、创作手法的表层,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诸如唐代宫廷文化的繁华盛景、白居易对爱情与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诗歌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等,都是值得师生共同探寻的宝藏。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
此外,《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它既可以被朗诵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被谱曲成歌,甚至被改编为唯美的歌舞剧或影视作品。这些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核心素养。如可以通过展示与《长恨歌》相关的丰富资源,如历史背景资料、艺术表演视频等,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造和创新,如编排情景剧、歌舞剧,或是对人物故事进行续写、改写等,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并推动传承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教学,也是强化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并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深挖教学内容精髓,强化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感受其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三、结语
总的来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今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指南,它深刻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质量上,更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高职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出具备扎实语文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研讨[J].山西青年,2024(2):129-131.
[2]王庆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学园,2024,17(6):19-21.
[3]宓小香.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提升路径探寻[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1):110-113.
[4]高雅.“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高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实践研究:以新闻单元教学为例[J].大学,2023(23):85-88.
[5]蒋娟.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融入师范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思考[J].教师,2022(15):18-20.
(责任编辑 赵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