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1-01 00:00:00初秀梅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学生

摘 要: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它是高等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的精神支点,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信仰支撑,因此,将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先进的时代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培育一批批具有深厚科学文化底蕴、高尚科研道德和扎实学术能力的大学生,基于此,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校园环境、新媒体等多条途径发挥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育人功能,全面推动中国科学家精神进入高校校园,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育未来献身中国科学事业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科学家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cientist Spirit into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ity Education

Chu Xiumei

(Shangrao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Shangrao,Jiangxi 334000)

Abstract:Patriotism,innovation,practicality,dedication,teamwork,and education are the core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scientists,which is the spiritual fulcrum for colleges to practice the morality education,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hina’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nd also the belief support of China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fore,it is of advanced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o build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rofound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heritage,noble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 and solid academic ability.Based on this,colleges can exer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courses,practical activities,campus environment,new media and other ways,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to campuses comprehensively,and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dedicated to the scientific cause of China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morality education;spirit of Chinese scientist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h

201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进行了全面阐释,指出要在各级学校的校园、课堂内引入科学家精神,强化学风建设,以期培育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人才。而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起新时期民族振兴重任的四有新人。大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弘扬了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人文精神,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科学文化自信。通过讲述、演绎科学家故事等途径,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重要科技成就,激发他们的科技报国情怀,培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力量。

将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育人的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也能推动教育类、文史类和理工类等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双向育人新模式。[1]从教师角度看,部分高校教师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科学家精神培育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而从学生群体看,不同学生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更是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专科层次的学生,他们甚至不清楚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是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因此,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科学家故事化传播,有利于增强教师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认识到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升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课程教学能力,进而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认识理解;同时,在学校内创新性构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方式,建立学生便于理解的多种渠道,探索教学过程融入的有效途径,多方面提升学生对他们的认同感。

一、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国科学家精神源于众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百年奋斗积淀,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持续不竭地推动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2]当前,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培育未来科技工作者的摇篮。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渗透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科学家精神是高等学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精神支点

决定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而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导,是践行立德树人的精神支点。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即立德在先,树人在后,只有把思政教育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方位思政育人,才能明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社会总命题。[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那么培养人才具备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爱国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从根上影响和引领着其他精神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他们身上厚植爱国情怀,培育他们立志报国、人民至上的优秀品质。创新即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引领创新行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启发其创新思维,磨炼意志,鼓舞他们不断取得新颖、有意义的社会成果。求实即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大胆猜想,认真求证,冲破原有羁绊,进入新的境界。奉献意在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伟大志向,以饱满的热情献身科技工作,不断攻坚克难,实现创新。协同意在团结协作、集智攻关,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跨界交叉思维,凭借团队的头脑风暴而形成合力,从而升华个体潜力,实现卓越追求的目的;育人精神意在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教育大家感恩前辈、面向未来,依靠老一辈们的托举,代代传承,实现科技成果的颠覆性攀登。[4]在大学生中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可以让他们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发展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重要动力,而中国科学家精神彰显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爱国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底色基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每一位中国科学家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它激励着科学家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这种爱国精神更是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创新是新时代中国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靠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决心,中国科技成就源源不断,社会稳定发展。创新鼓励科学家们勇于挑战未知、敢于突破常规,不断在科研领域中实现新的突破和超越,所以说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的形成。最后,新时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求实、奉献得以保障,更需要科技工作者们的协同、育人加以维系。科技工作者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展现的是他们内心的工作态度;科技工作者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彰显了他们内心的事业追求;科技工作者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表现的是他们面对工作难题时的内心选择;科技工作者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科技先辈对后人的无私奉献。这些精神品质不仅塑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格形象,也为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将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支撑,让他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三)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信仰支撑

中国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最核心的表现是塑造他们的理想信念。信念属于价值信仰,也是连接大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精神桥梁。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大学生就会坚定政治立场,牢固道德防线,拥有了不断奋斗和前进的动力。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中国科学家精神,使其成为大学生们的信仰力量,引领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这种信仰力量不仅来源于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更来源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在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大学生会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发展紧紧捆绑到一起,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持续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当然,这种信仰力量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它将激励着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弘扬并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技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不懈奋斗。

二、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当下,建设教育强国时需要培育一批批具有深厚科学文化底蕴、高尚科研道德和扎实学术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可以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校园环境、新媒体等途径发挥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育人功能,全面加速中国科学家精神进入高等学校校园。

(一)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以课程学习育人

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包括思政类、教育类、人文类、理工类等课程。思政课上,教师穿插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一起分析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让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吸引力,让他们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提升育人效果。[5]例如,在《形势与政策》中,实时讲授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地面的惊险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人背后的故事,将航天精神具象化。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实时了解国家最新的航天形势,同时也丰富了该课程的内容,升华了思政育人效果。对于教育类、人文类、理工类等课程,学校应统一建立课题育人工作方案,统筹各类课程协同育人,将它们与思政类课程高度融合,深度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到可以融入相关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切入点,将其与这些课程的教学相结合,从学生的思想动态出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树立潜心钻研的态度,提高这些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效。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圆周运动内容中,可以融合嫦娥六号升空的故事,跟学生一起分析嫦娥六号的运动轨迹,它是如何落地月球的。这样就很好地将我国最新的科技成就与课程融合到一起,借此学生也就能明白,所有这些伟大成就都是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他们科技报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综上,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双向思政教育新模式,联合将科学家精神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全新思政课,最终形成一套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新颖育人体制,培育学生成为拥有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新生。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学生观看《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纪录片、电影,收听科学家讲坛,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科学家的生命历程,通过入眼、入耳、入脑和入心推动科学家精神在高校中传播。

(二)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体验育人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践育人,在实践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内化科学家精神,转化为自身追求的动力。比如,在寒暑假的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公益宣传、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深入行业进行实地调研,查找行业创新的难点、痛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切身体会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还可以依托科技馆、科学家纪念馆、科普基地等校企合作基地,讲述科学家故事,宣讲科学家精神,展演科学家剧目。[6]通过切身参与、体验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锤炼他们的科学品质,让他们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科学人,从而实现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另外,将中国科学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及一些科研转化项目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家精神,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将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的校园环境,以环境熏陶育人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能够让人非常有效地感知科学家精神,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家精神,更有利于他们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营造多彩校园文化、开展多样校园活动等方式,将中国科学家精神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本地的科学家资源,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融合其中,让大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7]还可以通过科普剧表演、故事宣讲、形象设计等社团活动,广泛宣传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思政育人功能。通过环境熏陶育人,不是一味地宣传科学家的事迹,也不要过于强调老一辈科学家们所处的恶劣环境,而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比如,创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在规范大学生学术行为的同时,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创新思维,敢于冲破自身束缚,向着拔尖人才方向努力。通过校园科学文化建设,在学生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渗入中国科学家精神,使他们对科学家产生敬畏心,对科学产生探索欲,潜移默化地实现科学环境育人,提升他们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鼓励他们投身科学研究,成为科技报国的一份子。

(四)开拓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新媒体渠道,以媒体育人

当前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方式众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公众号、短视频号等,可以开辟中国科学家专栏,宣传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的英勇事迹,打造中国科学家精神科普精品专栏,发挥各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航天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方位宣传中国科学家精神,提升中国科学家精神话题热度,以此把中国科学家精神植入到学生的内心。当然,学校应严格把控各新媒体平台上的学生讨论信息,及时过滤那些消极、不良的负面言论,掌控网络舆情,搞清楚这些舆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及时精准地提供应对方案,构建一个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良好网络环境。

三、结语

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长期任务,对于培养投身于中国科技事业的接班人意义非凡。高等学校可通过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育人体系,开展科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科学文化校园环境,开辟科学家宣传新媒体等途径,有效地将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提升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然而,这一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联合和不断探索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顾青青,姚旖.科学家精神:内涵意蕴、历史图景与时代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68-74、78.

[2]董慧,王若汀.科学家精神的生成脉络、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J].红色文化学刊,2024(1):33-40、110.

[3]汪长明.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资源及践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9):13-23.

[4]刘在洲.科学家精神培养:引育大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重要基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84-87.

[5]方国武,郑宏博.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2):44-49.

[6]张苗.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88-90.

[7]骆郁廷,余晚霞.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1(1):98-102.

(责任编辑 蔚红霞)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