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用智”让初中班主任德育更高效

2024-01-01 06:26:58王苹苹
家长·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初中生德育

王苹苹

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是五育之首,是义务教育的灵魂,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是常谈常新的话题。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领航员”,学生们的“大家长”,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需要承担起德育责任。虽然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德育受到广泛关注,加快了德育创新步伐,赋予初中班主任践行德育更多可能性,但是纵观初中德育现实,目标要求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落差客观存在,德育成效尚未达到预期。基于此,立足初中生的成长特性,撬动德育向高效性发展是班主任亟待深度探究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初中生成长特性带来的挑战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身心各个方面展现出诸多矛盾点,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挑战。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发现,初中生的成长特性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初中生处于人生一个重大成长转折期,由儿童向少年过渡,自我意识萌芽,在思想和行为各方面展现出“成人感”,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好奇,追求与成人同等的权利,会展现出各种不合时宜的“成人”行为,如抽烟、喝酒、早恋等。第二,初中生心理的追求与现有能力形成巨大落差,激化了情绪矛盾点,如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意识与规则规范的矛盾等,造成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敏感、脆弱、激进、攻击性强、不服管教等一系列身心问题。第三,当代初中生成长于物质优渥、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扰,增加了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的概率,如崇洋媚外、沉迷网络、哥们义气等问题层出不穷。上述成长特性形成了班主任德育的重点与难点,对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若班主任采取机械说教、强制性约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从初中生的内心需求出发,选择契合的德育方法成为关键所在。

(二)素养化教育要求带来的挑战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由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变,德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面临更为复杂化与综合化的新形势、新理念、新要求,成为班主任德育工作落实不可规避的又一艰巨挑战。

第一,从德育内容角度而言,新时期的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涉及心理健康、思政意识、社会责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宏大庞杂的认知体系。素养化的德育需求与碎片化、随意化的内容形成矛盾冲突,直接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基于此,班主任需要从教育定位与教学思維方面做出调整,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德育工作,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德育统筹,构建多维、多层、多元的德育内容结构。第二,从德育方式角度而言,德育是对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所采用的德育方式应具有长视化、驱动性特征,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与感染力,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改变。但是就目前而言,班主任所采用的德育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表现为就事论事的管教、泛泛说教等,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自然不尽人意。因此,如何丰富德育方式,突出教育引导的前瞻性与人性化是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二、基于“用心·用情·用力·用智”的初中班主任德育优化策略

(一)用心:让德育有态度

1.明确定位。

要想真正提高德育能效,班主任需要明确为何而教,全面且精准地把握初中德育的教育定位,形成组织教育活动的轴心。长期以来,德育被冠以理想化的外衣,谈及德育动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完美的道德教条、不食烟火的英雄主义,虽然契合德育的宏大精神内核,但是少了一丝生活气息,拉大了学生与德育的距离,学生难以形成情感上的认同。针对此情况,班主任应转变过于“神圣化”的德育目标追求,由培养“圣人”走向培养“凡人”,为德育增添一丝烟火气息,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心灵上的触动与方法上的启发,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具体而言,德育定位应构建如下底层逻辑。一是“真”,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人指客观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展现自己,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既不矫揉造作,也不虚伪掩饰,行为举止有分寸而又松弛有度,做到真情待人、真挚做事。二是“全”,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是指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情感与稳定的情绪,形成坚定的意志,强化自育能力,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设置人性化的目标定位,推动德育由“高高在上”走向接地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价值追问,让学习真实发生。

2.追本溯源。

班主任在明确为何而教之后,应该思考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教学的根本落脚点是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指引与行为上的导向。班主任提供的指导不应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泛泛而“教”,而是坚持追本溯源,明确学生思与行的成长需求,精准捕捉德育的着力点。初中生的思想以及行为特征与成长规律有着密切的关联,以成长规律作为切入口,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因此,班主任可以从初中生身心变化着手,确定阶段性的成长需求,以此为依据组织相契合的德育活动。首先,分析初中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创建德育档案。初中生处于成长的爆发期,每个年级的德育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班主任需要走进学生中间,收集最为真实的学情信息。其次,根据阶段性需求,制定德育规划。例如,刚刚步入初中学习生涯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新环境适应期,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僻等问题,德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以及提升班级凝聚力方面;八年级学生处于认知过渡期,身心矛盾差异增大,容易出现叛逆、封闭、自我放纵等问题,德育工作应围绕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方面;九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日趋成熟,但是社会参与倾向增强,加上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德育的重点应聚焦价值观塑造、情感疏导等方面。由此搭建结构化的德育体系,推动德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用情:让德育有温度

1.以爱浇灌。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将爱作为德育的底色,能够把人性中最为积极、正向的能量激发出来,让师生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初中德育而言,班主任以爱浇灌学生的心灵,更易于实现提质增效。爱的定义十分广泛,爱的形式多种多样,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注入了人情味。首先,对学生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虽然学生的个性迥异,表现良莠不齐,但是班主任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可爱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在德育指导过程中,班主任需以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接受一时的学而不达,耐心地给予教导。例如,班主任应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可以是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可以是热心地帮助同学,又或是对国旗、国徽有敬畏之心等,并做到不吝赞美,及时对学生表达认可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其次,教育中展现亦师亦友的厚爱。面对具有独立意志的鲜活受教群体,德育不应是冰冷的制度约束,也不是一味的包容,而是建立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上,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例如,在网络时代,学生容易在虚拟世界迷失自我。针对此现象的教育,班主任不仅仅是严肃的批评指正,更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展开探讨,耐心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并共同找出杜绝此类问题的方法,从源头上根除行为偏差。班主任以爱为德育的底色,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氛围,让德育变得水到渠成。

2.言传身教。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项复杂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对于初中德育而言,班主任需要秉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勤修仁爱之心,做到乐教爱生,以言传身教取代枯燥的说教,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不是接受冰冷的道德知识符号,而是感受到触及心灵的感召力。第一,“言传”要有情有理。班主任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虽然不必出口成章,但是语言要展现为人师表的儒雅风范,巧借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放下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以知晓完事的“知识词典”自居,应采取倾听、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多方互动,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增强学生的信服度。第二,“身教”要有法有度。自古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初中生而言,德育更多的时候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班主任做好行为表率,比苦口婆心的劝诫更有效。例如,教育过程中不乏合理的竞争,如班级评优、校运动会等,有成功就会有失败,班主任若展现出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通过言传身教让德育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三)用力:让德育有高度

1.管育并重。

面对敏感、自我的初中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坚持管育并重的原则,既要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树立教育权威,又要有恰当的教育引导,彰显教育的人本特性。第一,完善管理机制。班级氛围对于学生思想与行为有着直观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引领学生向上向善,而班级氛围的营造依赖于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专题班会,引导学生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制定班规班纪。例如,学生立足日常学习与生活,搜集不良行为,如迟到早退、失约失信等,师生通过筛选、分析与整合,将其转化为班规内容,并明确奖惩措施,通过民主的制定方式增强班规班纪的公信力,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发挥行为约束的效力。第二,打造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的着力点,是不可取代的教育要素。班主任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带领学生共建班级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名、班训,制作班服、班徽,在集体探索中搭建班级文化的外显要素,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又如,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如经典诵读、主题演讲、公益实践等,推动班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感染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

2.精细引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育人过程,只有实现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班主任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精细化教育引导,实现德育的全方位覆盖。精细引导并不是“地毯式”的管理,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班主任可以尝试会诊式德育,创新“学情分析+指导”教育模式。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互动、调查问卷、家庭访问等多种渠道收集学情信息,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认知层次等,制作德育成长档案,并进行实时跟踪,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及时补充、修正档案信息。成长档案能够让班主任知己知彼,让德育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其次,班主任根据档案分析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共性需求,以此作为德育的重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学生文化意识弱的问题,组织“走进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题研学活动,引导学生以身边事物为载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认同感。此外,针对学生的个性德育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档案分析学生个性,推断造成学生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通过实施精细化引导,让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智:让德育有深度

1.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德育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深刻学习体验,助力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个性日益突出,有的开朗活泼、有的内向孤僻,有的敏感脆弱、有的乐观自信……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成长特性,选择相契合的德育方法。例如,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班主任可为其创造更多参与班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收获更多的友谊。对于个性张扬、桀骜不驯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在班级活动中委以重任的方式,增强其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分组共学,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德育学习小组,将不同性格、不同思维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融入同一小组,增强小组成员的互补性与互赖性,促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成长,提高德育适切性,促使学生扬长避短、绽放光芒。

2.多方联动。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单纯依靠班主任一己之力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班主任打造开放化的教育格局,整合各方资源,促成家校社联动,将德育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实现知行合一。

第一,家校共育。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第一任教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实施家校共育是德育增效的有力举措。班主任可以以德育活动为媒介将学校与家庭连接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组织“我与父母换角色”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承担起一日三餐、卫生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活动,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此外,根據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参观父母的公司,体验父母的一日工作,使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来真实地感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理解责任、学会回馈。第二,校社联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理解客观的理论,获得认知的成长。班主任应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真实而且热烈的社会生活,感受真善美。例如,学校与社区联动,组织学生参与帮扶孤寡、公共环境维护等活动。又如,学校与职能部门联动,带领学生参与反诈宣传、交通秩序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社会体验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探寻自我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德育能效是班主任需要持续探究的重要议题。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的德育不应是流程化的指导,而是需要班主任用心去思考、用情去感受、用力去探索、用智去优化,做到因时而动、因材施教,助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初中生德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