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服务“多元联动”管理研究

2024-01-01 07:59尤小龙陈凤章
甘肃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小学

尤小龙 陈凤章

【摘要】“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关键词】“双减”;小学;课后服务;多元联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3—0048—05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进一步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本研究从小学课后服务的参与主体、服务方式、资源协同与作业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多元联动”课后服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策略,这对于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学习需求、助力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实现素养育人的目标均具有实践意义。

一、“多元联动”课后服务管理的基本理念

“双减”的出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热切期盼,是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从时代精神来看,它高度符合“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从价值逻辑来看,它秉承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精神,对学生个性化成长、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构、有效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及提升教师工作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逻辑来看,它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体现了新时代学校教育进入到关注学生精神发展与美好生活的新阶段,也预示着学校教育将进一步回归育人原点,深度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真实发展。小学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的关键渠道,需要积极争取和汇集起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与力量,营造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態,通过“多元联动”管理促使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所谓“多元联动”管理是指以多主体参与及其主体间的联动为路径的管理策略,旨在以参与主体间利益诉求的满足和平衡来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上,课后服务的“多元联动”管理是指通过多方主体的关联协作,促使学校课后服务管理的多层次目标有机联动,以最大程度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的。具体指通过强化课程监督、资源整合、师资培育、质量评价等内容的管理,切实解决校内课后服务难题,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课后服务管理策略。在参与主体方面,它倡导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合作,兼顾了学生、家长与教师等不同教育主体的实际需求。在内容方面,重视服务方案、目标、内容、师资、服务环境与资源建设等的有机联动,对于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以及为学生心理、生理、智能、体验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补充性的教育资源。从“双减”的精神实质和课后服务的实践逻辑来看,小学课后服务“多元联动”管理需秉持以下基本理念。

1.管理主体要多元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主体立足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战略和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建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联动共同治理体系”,通过多主体的有机联动促使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1]。其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主导作用,明确各参与主体的管理权责、职能和义务,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需充分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以专业性引领促使小学课后服务在育人理念、管理目标、服务内容、资源供给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多元联动,引导包括社会志愿者、专业家长、退休教师等多元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实践,创新多元联动课后服务管理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多途径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生态。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其他社会参与主体,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通过家长有效参与课后服务管理促使其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转变,并借助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为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提质增效、贡献智慧。

2.服务内容要多元联动,以多种资源的有机协作优化课后服务内容结构。课后服务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育人效果的实现,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在开发理念上要充分联动家校社教育资源,形成指向学生个性化成长、相关主体各司其职、服务内容丰富多样的小学课后服务新模式,由此来有效弥补学校课后托管形式单一的缺陷,提升课后服务内容的育人成效。在实践理念层面,要通过强化家校社“教育一体化”能力建设,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主体的文化共生[2],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联动。同时,紧紧围绕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生活适应力、多方面兴趣、实践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建构服务资源有机协作、育人成效明显的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新体系。

3.课后服务的义务和权利要联动,相关承担主体有权获得相应的合理报酬并在服务内容的选择、设计和规划方面拥有自主权。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实践者和责任承担者,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获得工资以外的合法报酬,因为劳动力的付出与工作回报匹配情况会直接影响参与者的工作态度[3]。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属于准公共教育服务范畴,具备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承担此任务的教师是具体实施者而非义务工作者,适当补贴、有偿收费方式是有效化解课后服务实施问题的重要途径[4]。在“双减”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提升课后服务的有效实践策略,各个地方先后出台了有关课后服务中教师获取报酬的相关文件。此外,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管理也需要保障相关参与主体获取合理报酬的权利,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着力提升课后服务管理的育人水平。

上述有关“多元联动”管理实践对于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深化了协同育人的理念,对于“双减”政策下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二、“多元联动”课后服务管理的实践问题及表征

“雙减”为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而家校融合教育新生态的形成、优质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以及学校内部“四位一体”(即学科—课程—社团—平台)课后服务体系的建构则为学校通过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来落实“双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5]。但在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小学“多元联动”的课后服务管理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参与主体的有效联动不足[6]。课后服务是一项关联性甚广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与第三方社会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如何厘清课后服务主渠道责任的特殊性,平衡相互交织的权责就显得至关重要[7]。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从课后服务的目的、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多方面整体设计,通过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凸显教师引导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身份。“双减”以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小学课后服务的“多元联动”管理要以此为契机,立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战略需求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学生有效应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中所涌现出的偶然性与复杂性问题之能力的发展,通过相关教育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有机联动,以育人合力的形成和良好教育生态的建设来促使学生形成求真和向善的健全人格。然而,因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受工具理性教育思维的影响,小学课后服务相关参与主体并未达成共识,协同育人的合力还未真正形成,致使“多元联动”的课后服务管理功能未能充分实现,没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课后服务对教师的时间规划管理能力、多学科融合课程驾驭能力、信息化教研管理能力、工作与生活协调平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小学教师在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却依然面临着因工作时间的增加所引起的生活与工作协调的失衡、因工作难度加大所导致的工作适应与压力协调的失衡,以及因服务属性不明所带来的服务认同感低等困境。由此,使得教师的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专业化与多元化,体现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条规不明确、辅助手段欠缺、责任归属不清,以及自主选择权未能充分享有等,这些共同导致了教师的服务责任认同感与服务价值感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3.课后服务资源设计应用性弱,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整体性的课后服务资源设计有助于课内与课后、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学校育人功能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设计,主要以学科作业辅导为主,实践类、兴趣类的服务项目较少,部分学校尽管开设了艺术、阅读、实践等课后服务项目,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课后服务的效果和质量难以确保。此外,教师创新课后服务实践的能力不足,课后服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需求。

三、小学课后服务“多元联动”管理的实践探索

1.坚持需求导向,丰富课后服务实践形式。课后服务内容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要创新课后服务组织形式,可通过一对一专题、混班素养教学、常态化高质量开展“5+2”课后服务等,积极探索“立足基本兴趣托管服务为主+整合资源的素质拓展服务”相结合的管理策略,设置课后服务的长短课时,分层级划分服务任务,教师可结合自身课时量、能力专长和需求状况选择每天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育基地、各类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素养提升为目的,促使课后服务与五育有机融合。

2.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首先,通过成立课后服务家教讲师团,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学校要精心挑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经验的家长和家庭教育专家担任讲师团成员,每月确定主题,科学引导培训,使家长们更能理解“双减”的精神实质,密切家校关系。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拓宽家校合作路径。定期召开家委会座谈会,及时收集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提高课后服务管理的实效。再次,学校要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鼓励家长积极投入课后实践活动课程,根据课程需要,精心设计各项社会实践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这些活动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激发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管理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家校之间的理解和配合。最后,要开展特殊儿童帮扶咨询服务,加强学校主体引导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队活动与咨询活动等,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与生活情况,确保其在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

3.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课后服务资源的设计除了利用好课程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包含特色专题、课后服务管理、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资源,这样既满足了“双减”背景下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也解决了教师、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需要。当前,小学在作业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课堂作业拓展时间少、课前导学作业准备不充分、个别作业辅导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管理需要学校制定作业全面优化管理的学期目标,拓展学生的课外作业实践,加强学生的社会作业融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在多元关联的理念下,学校要积极推动作业分层设计管理,各学科要提炼出层次化、个性化的智慧课堂导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作用,促使学科融合教研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互动共享,建立学校特色资源库。要通过信息化赋能的特色项目和“双减”背景下的特色作业设计,促进特色项目在课后服务中进一步拓展和延续,推动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有机关联。

4.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从系统协同思维出发,通过校外资源多方协同、校本特色课程资源打造和网络资源创编运用,创新课后服务指导資源,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要将本土特色文化渗透于课后服务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导学“脚手架”、技术学习微资源、活动实践工具应用范例设计等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库建设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资源相关联。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发校本课后服务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各教研组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组建课后服务资源研发团队,有针对性地设计辅导材料,提升教师课后服务的实践能力,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可推广的和具有校本特色的优质课后服务资源。

5.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管理需坚持三个课后服务保障建设原则,通过建设缓解教师课后服务负担保障机制与建立课后服务经费补偿机制来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其中,三个建设原则是指要坚持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积极补偿原则、课程培养教师成长原则、服务时长自由选择原则。在缓解教师课后服务负担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学校要以年级组为单位统筹课后服务时长规划,因人因班做好课后服务排班工作,可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教师可充分利用智能平台、信息化评价系统、软件技术等开展作业辅导,提升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后服务经费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顶层设计引领课后服务的督导作用,以服务项目、课程专题、评价督导、资源创建、师资培训等方面为抓手,聚焦学校课后服务管理质量提升,从“领导专项包管”“学科责任督查”“教师服务责任”“部门职责巡管”等方面来落实学校课后服务监管督导。

总之,“多元联动”的小学课后服务管理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身心健康,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以切合学生发展实际水平和真实需求的服务内容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他们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补充。

参考文献

[1]杨爱华,代晓明.贵州省小学生“四点钟”课后服务实践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1(16):141-144.

[2]安桂清,任富恒.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研究——以上海市世博家园社区“快乐三点半”项目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5(06):38-42.

[3]刘善槐,李梦琢,朱秀红.乡村教师综合待遇的劳动定价、差异补偿与微观激励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83-189.

[4]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2-36.

[5]陈凯.以“双减”为契机打造家校融合教育新生态[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108.

[6]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1):68-76.

[7]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05-10.

(本文系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甘肃省农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QN012)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小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