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见
[摘要] 学生的数据观念是其分析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形成数据观念有助于理解和表达生活中随机现象发生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做出决策,从而感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本文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频率与概率”一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频率与概率;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求初中学生做到“三会”。运用数据分析问题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纽带,而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板块,但因其“简单”的固有认知和相对单一的评价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觉没什么可教,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样难以想到利用数据。并且,枯燥单一的解题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本节课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数学方法的神奇,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总目标。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课的设计流程如下:
二、教学流程
1.趣例引入,感受概率
问题1.选一选,猜一猜。
(1)(单选)春晚小品中,有这样一首诗: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该诗作者是 。
A.王之涣B.王昌龄
(2)(单选)被认为早期概率论的真正创立者不包括 。
A.帕斯卡 B.黎曼 C.费尔马 D.惠更斯
(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取得枚金牌,首次超越美国代表队。
问题2.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做对上题可能性大小如何排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目的引入,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后续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概率自学,加深理解
概率学习(阅读教材,写一写概率概念、表示、规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符合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通过本环节学习,不仅能让知识留存长久,还能加深理解。书写概念是理解概念的一个好方法,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这些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复现。
3.实验感受,生成数学
探究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实验:(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将各个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累加,并计算结果。
(3)分析数据:画出统计图。
(4)得出结论(略)。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融合统计部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学生用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数据分析意识,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的世界。
操作要点:(1)实验前务必提出问题——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以让学生感受概率是事件的本身属性,频率则是实验的结果,防止学生混淆这两个概念。(2)数据收集中的抛掷硬币实验,要保证抛掷的随机性,对于不随机抛掷的要舍去,让学生在抛掷过程中再次感受随机事件。(3)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对实验次数进行累加,即以“组”为单位每人抛掷25次,统计正面朝上次数,实验完成后初步累加小组抛掷次数和正面朝上次数,即每组实验50次,将正面朝上次数的结果填到Excel表格中;再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累加,统计出多次实验结果,认识到实验次数较大时,频率会在某一个常数上下摆动并趋于稳定,即频率具有稳定性。(4)本节课的关键是体会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数据整理相对复杂难算,会耗费大量教学时间,所以在计算频数和频率的过程中,可提前在Excel表格中输入累加、求频率的相关函数,之后直接将数据输入表格中自动计算,提高效率。(5)分析数据的过程则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但不要直接点明用折线统计图,以促使学生自主寻找分析问题的工具。(6)在展示完學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后,通过电脑再次绘制折线统计图,以此感受计算机应用带来的便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4.再次感受,学以致用
摸球实验:(1)根据数据收集结果,填写下表。
(2)画出统计图。
(3)当抽取次数很大时,出现红球的频率会在附近摆动。
(4)若袋子里有两个红球,估计袋中有几个球?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数据来源是学生课间操作的真实数据,避免了学生做给定的统计数据题目出现的枯燥和无味,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验证抛硬币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而加深他们对概率的理解。
5.课后留白,应用生活
留白:在网络搜索布丰投针试验和多人团体生日相同的概率测算问题,体会概率的神奇。
[设计意图]本情境是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雷.折其形 明其理 寻其美——一堂“折纸”数学实验课的实践与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04).
[2]孙立章,沈迎华.“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折平行线”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