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华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者和信息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护者,发展为信息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信息技术;育人价值
1 坚持立德树人,挖掘课程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在于凸显了技术媒介的作用,形成了“教师—技术—学生”的三元结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信息素养成为其必备素养。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着教育结构的变革与重塑。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新信息多数来源于教师和教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新知识、新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也可获得,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备课、授课,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推动个性化、适应性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参与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立足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挖掘课程育人价值是新课标的重点。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宏观概念需要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信息素养。核心素养明确了课程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指导教学实践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延伸。
1.1信息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必须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具备对信息识别的敏感性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指导学生能够根据生产、生活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对信息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正确鉴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筛选可利用的信息,利用数字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数字潜能,并与团队共享信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信息技术的更大价值。
1.2计算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但并不等于掌握了信息技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通过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并高效解决同类问题。
1.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和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创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数字化环境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运用迁移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能力。
1.4信息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法律法规意识和形成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合法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具有信息安全意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2 立足开放创新,探索学科育人思路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而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学好新技术、用好新技术,对接技术前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增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内容,立足开放创新,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时俱进。
2.1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在课程结构上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学时安排。基础模块可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拓展模块可作为不同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应具备的信息能力,侧重于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三维数字模型绘制等知识与技能的拓展迁移与信息技术提高。
2.2课程内容体现核心素养
基础模块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可将计算机专业概念和操作转变为“概述”“内容要求”“教学提示”。
2.3课程实施强化能力训练
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结合所学专业,将信息技术与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进行示范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开展答疑解惑、课后拓展迁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4学业评价注重方式方法
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应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下展开,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聚焦信息素养与职业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价值观、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个性化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探究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课程育人效果,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枫.浅谈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J].科学咨询,2014(9):109.
[2]王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中高职数媒与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立项编号[GH18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强省专项”重大课题“关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研究”立项编号[QS2314]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