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洁
摘要:高中新课标提倡“素养为本”,教师不应单一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成果,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新课标理念,教师要重点创新活动过程,通过营造真实情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关联生活元素剖析化学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构建和谐、趣味化学课堂,以此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活动效率。
关键词:真实情景;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打破“学科知识灌输”模式,注重学科素养培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且用心剖析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串联、整合,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深度钻研和探讨,提升化学课程的教育成效。
1 聚焦真实情景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1.1适应性原则
高中化学教育实践环节要求着重体现“真实情景”再现这一核心价值,利用情景切入化学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探索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适切性教育原则,以化学史料、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素材和科技前沿知识创设情境,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获得综合化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师应综合考查、了解学生的社会经验、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巧妙地将化学理论知识迁移到真实情景中,并对现有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不同的化学教学内容,教师要设定对应的化学情景,如实例情景、史料情景、实验情景等,使学生感知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端正他们的生活态度。在学习态度上,教师利用化学知识积极应对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及自主学习意识。
1.2科学性原则
聚焦真实情景开展化学课程教育活动,教师要遵循科学性教育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化学课程实验活动中进行验证、推理和构思。学生在操作化学实验的时候,能够了解化学物质的用途、性质,因此,教师在创设化学情景时,必须展示化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由“宏观辨识”过渡为“微观探析”,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化学原理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由“被动解题、学习”转化为“主动思索、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1.3趣味性原则
聚焦真实情景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遵循趣味性的教学原则。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源头。趣味化学情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在情景的渲染下,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课程知识解决常见问题,让学生形成知识认知冲突,无形中内化化学知识、完善化学课程知识结构,增强学科探索意识。同时,教师要选用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意识的案例、素材作为情景切入点,展示情景创设的价值和优势。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浓硫酸和蔗糖反应化学实验”“喷泉实验”“玻璃棒点火魔术”等实验,这些实验能够点燃学生探索和实践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课程活动。
2 聚焦真实情景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聚焦真实情景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元素来讲解化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易于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活动效率。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他们在问题情景中探究、剖析化学问题,以融合、关联化学知识,从化学知识中获得全新、独到的感悟,并在未来学习中养成独立探索和思索的良好习惯。
2.1.1在化学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操作是考查化学原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实验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的点拨下,有导向地参与化学实验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延伸和补充现有化学教材知识,培养整合知识和探索的能力。教师要围绕化学原理知识设计实验演示活动,增强化学实验过程的逻辑性、严谨性,并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有条理、有序地参与实验活动,使其拥有清晰的操作思路。例如,在阐述“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原理知识时,教师应该在正式开展化学实验活动前,为学生讲解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品中的安全标识,从而养成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如讲解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让学生结合“三必须、四原则”来操作化学实验,规避安全隐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自主训练中积累经验和知识。又如,在“原电池”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先钻研电池的具体工作原理,以及电池的核心构成,并且为学生布置“采用导线连接铜片与锌片,猜测其结构和原实验有哪些不同?”这样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对比、操作中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1.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事业中。同样,在高中化学课堂实践中,教师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辅助工具,为学生塑造一个更加真实、形象、具体的化学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借助于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让枯燥的化学课本知识形象化,以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课程活动中,由于本节课中的化学知识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压强的改变”,相较于书本讲解、口头闡述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探索压强移动是不是平衡移动?”这样的问题。学生结合化学课本知识解析、思考问题,强化对压强影响因素的了解和认知。另外,教师还应打破教育资源的局限性,不再把试卷内容、课后练习题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工具,而是借助微视频、动画的形式展开提问,进而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化学理论知识,使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和技巧,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2.1.3理论联系实践,创设趣味问题情景
由于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间的关联性较为密切,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创设趣味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探究化学知识,并渗透“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着重训练学生内化知识素养,指导学生高效率巩固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磷”的化学知识时,教师要注重关联、整合化学知识,为学生播放“火”的动画视频,给学生以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共鸣,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中观察“鬼火”的燃烧点、颜色、产生环境等。同时,教师要继续提出问题:“火是哪一种化学反应?火的颜色会受到哪些事物变化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得以增强,并自主去探究、了解这种现象,对磷的化学反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补充、拓展课内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果实、动物的神经和骨骼等均含有磷。又如,在“二氧化硫性质”课程讲解中,教师要巧妙化地提出如下设问:“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危害性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解析问题,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2通过创设情景,渗透德育理念
在新课改模式下,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整合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使学生在应用和探索化学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收获理想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理念。一方面,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展示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而是让学生主动挖掘、构思、剖析。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硫性质”知识后,学生已经理解了“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危险性”等核心知识,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避免酸雨、解决酸雨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期间,既能够再次巩固、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又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化学原理和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联系一些社会素材、新闻热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让化学课堂活动更加有趣、活跃。
2.3创设化学情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情景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关联经验和常识来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對化学原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2.3.1构建化学情景,鼓励学生质疑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构建化学情景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使其敢于质疑,并通过自身努力解析问题、归纳知识,以便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学习方法。
2.3.2抓住学生的学习灵感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灵感,并以此为出发点创设情景、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修正学生的惰性思维、定式思维,同时让其拥有大胆尝试和探究的勇气。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灵感和想法,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生成化学课堂,创设趣味化学情景。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教学情境,补充和拓展课内化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知识探究活动和课后习题训练活动中,并剖析、解决问题,扎实地掌握化学课程知识,最终使化学课程教学得以改革和创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国华.真实情境视角下的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以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化学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工生产题为例[J].化学教学,2022(12):87-90.
[2]严文法,张瑶,马圆.基于情境的高中化学习题设计: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习题为例[J].化学教学,2021(1):85-89.
[3]方红梅,魏天文.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主线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以“合成氨生产条件的确定”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6):54-56.
[4]马圆,严文法,宋丹丹.真实情境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