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瑞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后的学习效果,文章针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教师需要以初中和小学之间数学知识的联系、区别等作为基础,将二者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管理和融合,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幼小衔接。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心理细节的前提下,通过知识之间的差异对比,配合教材的深入挖掘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顺利进行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教学阶段以及知识的变化,以所学的各项知识作为基础,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以提高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过渡教学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应再单纯地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保证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应用。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思维发展的差异性给予关注,始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是学生奠定坚实数学基础、推动后续知识学习以及数学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讲解,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全面激发学习欲望及主动性,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推动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落实以及学生数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1 以数学联系和区别实现自然融合和有机关联
从目前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来看,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学习的深度、学习要求、表达方法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样,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中,中小学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在探讨二者差异的前提下,以恰当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工作。此外,教师需要从宏观思维层面对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应用。比如,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教学是以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为主,与数学思维的转化以及数形结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画线图和列表的方法,这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的分类讨论以及数字和形状组合的应用思想。这些基础思想和方法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以及问题解答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基础数学思想进行全方位展示,并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能力适度进行拓展。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初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于小学阶段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确保学生能够从旧知识逐渐向新知识迁移和过渡。对于初中教科书中添加的符号意识、模式思维和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循序渐进、减小梯度的方法,确保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能够实现自然过渡。
2 利用教学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过渡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需要数学教师引领学生意识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情境教学法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跟随教师的教学规划逐渐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比如,在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后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建模,并逐渐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教学则是利用算术进行问题的研究和解答,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是以有理数作为出发点。由此看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算术逐渐过渡到有理數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延伸以及对接,从而建立算术与有理数之间的过渡环节。
实际上,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应用性学科,教材中记录的各项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日常的购物、方向辨别、长度测定等都是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差异,在综合考虑学生真实生活以及场景的前提下,提炼其中的生活因素,将其融入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建立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场景。这种教学情境因为完全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回忆个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基础问题;随后,跟随教师指引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之前教师提出的各项基础问题,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深刻理解新课中的各项基础概念以及公式,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关系,初中数学的内容范围以及学习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有效衔接。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单一,学习环境十分固定,通常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面对的外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接触的事物类型有所增加,学生在个人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学生如果对接触的陌生数学知识无法有正确的理解,便会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厌烦感。教师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对于学生在知识衔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重视,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方面的变化。学生在全面熟悉陌生的环境之后,会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各种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使其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知识学习。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需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让学生针对这一时间阶段内知识的学习情况,全面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的内容包括对于新环境的感受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等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经过全面沟通之后,教师能够客观掌握学生的想法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并使用多元教学方法,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及规划转变学习态度及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
4 利用知识差异对比实现知识衔接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之间是一种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关系,教师需要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二者之间进行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衔接学习。小学阶段数学的应用题回答一般都是使用算术进行解答,而初中则需要利用代数方法获取问题答案,也就是学生最为熟知的列方程求解。算术解法是将问题中的未知量存放于特殊的地位,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已知量求解具体的未知量;代数解法则是将所求解的未知量和已知量处于同等的地位,挖掘各量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通过方程或者方程组的建立,帮助学生求解未知量。此外,小学阶段的算术解法更加倾向于类型的照搬照用,而代数解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点的灵活使用,对于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思维的重要转折点。但在初中数学的早期学习阶段,學生更加倾向于使用算术解法,对于代数解法的应用相对较少,对于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也不知从何下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数与代数的衔接工作,保障学生能够意识到部分问题无法使用算术解法求解。代数解法可以在挖掘相等关系的前提下列出方程式,利用解方程的方法便可以轻松得到最终的未知量数值。在衔接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基础数学知识体系,并持续进行训练。在初中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等量关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常见的等量关系进行整理和归纳。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于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各项优势全方位进行分析。针对最为常见的求解同等路程到达时间这类题型,教师可以让学生优先使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算式方法求解答案。学生即便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耗费的时间也较多。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挖掘题目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是否能够使用方程求解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方程式的具体公式,代入题目中的信息得出最终答案,保障学生能够在意识到初中阶段数学知识优势的基础上,以旧有知识与全新场景产生冲突的情节为基础,跟随教师逐渐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节点,逐渐形成完善的基础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个人数学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和初中数学之间是一种相互衔接、彼此区别的关系,且二者的衔接教学也是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建立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过渡。此外,教师需要利用教学情境,将小学和初中知识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下进行知识复习以及过渡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在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衔接,通过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的同时,实现心理方面的衔接。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小学和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全方位进行对比,配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其积极参与到初中阶段的知识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莹.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7):105-106.
[2]宋燕珍.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6):29-30.
[3]包洪梅.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42.
[4]高洁.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156-157.
[5]王建军,杨永宝.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J].教书育人,2020(11):8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LX[2022]GH06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