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思考

2023-12-28 09:49刘明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等教育音乐教学

【摘 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代表,“五育并举”为理念的提出为民族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中的传承奠定了实施基础。在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铭记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职院校育人效能的必要举措。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当创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方法并广纳社会力量,确保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优秀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154—03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文旅部、国家民委联合便在其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中着重强调要保护老歌手、老艺人,抓紧抢救文献记录和口头流传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1]。到本世纪初,我国开始通过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扶持工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与整理[2]。在科技飞速进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界格局下,高职院校应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围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推动音乐美育教育改革创新,将高职院校逐步打造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健全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育体系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认知。

一、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五育并举”向来是国内教育机构的核心办学理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将发展的方向聚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引导学生成为既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又能为群众精神文明家园建设贡献话语力量的人,高职院校的这种理想信念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筑牢了实施基础。

音乐学科作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其开展目的与实施手段本就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层的契合性:二者均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锻炼审美以及厚植情怀的重要手段。由于民族音乐文化本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在劳动创造过程中提炼出的精华内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极高的辨识度,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推广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承一般依托于群众自组织,如戏班子、民间艺人群体等。此类组织对音乐文化的普及、推广力度不够强,并且文化传承稳定性也不够高,很容易造成文化断代现象,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幅扭转了此类困境。音乐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科目,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技巧的迭代均提升了知识信息的交换、传播效率,现代化课堂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的当下,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发光发热、绽放光彩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决定未来社会发展局面的关键性因素。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全面迈向“全人教育”模式,美育的重要性愈加彰显。尤其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以及人文情怀更是其本身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而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上述素养。民族音乐文化凝结了中华儿女对律动与声韵之美的理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中也有助于增強学生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的美感与厚重感消解他们的浮躁情绪,使之能够以纯真的心境应对音乐乃至其它知识,达到优化思维品质、提升理解能力的效果。

(二)彰显古典中国文明精髓

华夏先民习惯以礼乐制度的建构完善与分崩离析作为社会整体兴衰的重要依据。可见,自古以来“礼”与“乐”便是一个对偶概念,音乐的发展同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4]。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经历了无数次涨落沉浮,形成了特有的音乐规制与审美旨趣,是中国社会变迁及中国人精神面貌转变的最真实写照。比如,汉族的传统音乐深入吸取了先秦道家学说中的思想,将音乐语境同人民的劳动场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蕴含了空灵深远的人文韵味,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对国泰民安、家庭和谐的追求[5]。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如侗族大歌古、蒙古呼麦、苗族飞歌等也记录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可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缩影,传承民族音乐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本身,是保住民族发展根基的关键性举措。

(三)提升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育效能

从学科划分的角度来说,音乐被归类到艺术领域,同文学、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尚有不小的差别。但站在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音乐的人文属性弱于其艺术属性,也只有站在文化的向度上审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才能够正确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价值[6]。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满足高职院校学子精神需求的良好举措,也是弘扬、推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之举。可以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立世基础,青年学子想要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就必须将民族文化传承能力作为自身综合素质中的一环,在音乐美育教育中实现“全人教育”。

三、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观

观念是影响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的关键性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在音乐学科中的地位与进入路径,综合分析音乐教育的短板与弊端,将开放性、多元化的观点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构建起符合学生心智特点与认知规律的音乐文化教育观。

在文化资源日渐向着多元、共享、开放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体要尊重各地域、民族文化,消除偏见与歧视,秉持平等与理性,以平和的心气确证、传播、交流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并在交流中佐证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优越性。还要深入剖析每一种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成理路与时代特质,着重推广其中的精华内容。将对每一民族音乐文化的研判提升到人类整体发展尺度,不对某一特定文化施以过分的器重或忽视,避免由于政策、教育、资金等资源倾斜所造成的文化供给不均衡问题,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培养,根据民族音乐文化整体生态的变迁规律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构建起“地方高职院校—地方音乐文化”互助互惠机制,依托于校方的资源聚集效应健全民族音乐文化人培养生态,打造出优良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平台。学校可以开展民族音乐讲座并聘请当地非遗继承人担任音乐文化主讲人。

民族音乐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前提是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多元化,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地位,面对外来文化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爱憎分明。为此,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应当注重对特色文化、濒危文化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构建文化传承新格局。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国外的、流行的、现代的音乐有着深入认知,从外向内地释读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同时,要从世界范围内优质的美学教育、审美哲学、音乐发展史中汲取营养,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摸清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规律,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创造性转化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扩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载体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要不断地扩展内容、优化载体以及完善方法,围绕音乐教育的方法、目标与课程架构构建出系统性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将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深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挖掘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中的并行育人元素,带领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品类、内涵与审美旨归,使其自愿承担起文化传承者责任。

第一,要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呈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高职教育中运用技术加强教学效率已然成为了常态化、普遍性手段。指向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音乐美育教育也应当把握住这一要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三维等新兴技术重组再造传统音乐文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提炼、归纳民族文化资源,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并跟踪学生思维动态、性格特点等信息,随后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智能移动端实时推送精准化教学规划,也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新媒体打造真实、交互的民族音乐学习情境。如此一来,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直观理解不再局限在听觉这一感官上,而是分散到视觉、知觉、触觉等方方面面。

第二,根据学校的特点,可以编撰符合驻地文化特色的音乐内容。学校可以增设有关民族音乐的公选课,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乐器发展史、汉民族音乐史、少数民族音乐史等。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组织音乐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音乐方面书籍,对业界早已达成共识的民族音乐知识进行精简、提炼,编制出顺应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民族音乐文化教材;对于因历史过于久远而考证不利、难以形成公论的民族音乐知识则不宜转化为系统的课程或教材,而是可以基于专项培训、专家讲座、民族文化座谈会等引导学生加以了解。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实时性、灵活性与全面性。由于音乐属于艺术学科,在评价方式上本就同理论课有所差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者在实施指向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评价时应当明确评价的主体、对象、标准、方法,打造出专门的评价指标与教育计划。一方面,降低卷面分数在评价机制中的权重,提升登台演奏、演唱能力以及民族文化事业在评估活动中的占比,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热爱民族音乐、擅长民族音乐且愿意为推广民族音乐付出行动的人。另一方面,评价指标要突显出技术与审美的一致性,不仅要求学生会演奏,还要对民族乐曲中隐含的审美要素、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独到的见解。

(三)联动多元主体,充分聚合吸纳社会力量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职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主体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在利用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单干蛮干,要学会找帮手、使巧劲儿,从各方社會主体吸纳进步力量。同地方文化组织、音乐传媒企业建立起长效的合作关系,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打造成一项社会工程。

第一,积极同地方部门建立联系,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基地,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传播筑牢平台。高职院校还要密切自身同其它教育、教研机构的沟通交流,构建起坚固的民族文化传承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平台展开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有计划地对民族文化进行调查,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转换成教学内容。

第二,在传承与推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堆叠或拼凑企业、教育机构的力量,而是要建立健全音乐文化传承总动员机制,怀揣匠人情怀、相信专业力量,将各方力量串联起来。一方面,联系业界专家学者,并通过电视节目、网络自媒体做好宣发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公信力,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关注,将社会人士纳入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象的范畴。另一方面,继续扩张合作覆盖面,秉着“音、体、美不分家”这一基本理念,将体育、美术、舞蹈界的学者联结起来,打造出“艺术传承联盟”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的转化与分享力度。

此外,要积极融入热心个人与社会企业的力量,拓宽文化建设资源引入渠道。要健全民族音乐传承奖励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做好自身的文化宣传与教育工作。还要同出版机构建立对华关系,在各方主体的交流、探讨中共同制定出民族音乐文化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规则,为民族音乐文化文献与书籍资源的优化铸牢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多元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去追求非主流、非权威或非中心的价值,严肃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也是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未来,高职院校音乐工作者要把握住年轻人崇尚多元价值、追求新兴事物的特点,继续探寻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当大部分人均以现代化的西方流行音乐体系为审美追求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更需要恰切地彰显出民族音乐的特殊性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玉洁,赵彬.基于教育视角的川渝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J].四川戏剧,2022(4).

[2]墨日根高娃.高职民族音乐“传承—创新”教育的新探索——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班的教学模式及其经验[J].中国音乐,2022(1).

[3]冯波.高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J].四川戏剧,2021(5).

[4]李延红.从实求知问学落地:田联韬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与传承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21(1).

[5]李小莹.保护 传承 传播——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研讨会述评[J].人民音乐,2021(1).

[6]张天彤.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音乐,2020(1).

作者简介:刘明秋(1974—),女,汉族,山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美育。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高等教育音乐教学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